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8科8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4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8科8份)

资源简介

命题人:卢金萍 复核人:吴立新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涂到答题卡上。)
1.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与西周的“天下共主”相比
A.体现出了“亲贵合一”的特点 B.体现了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的结合
C.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 D.实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观察下图,从图1到图3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
A.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强化 B.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中央机构的设置日趋完善 D.六部权力日益削弱
3.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战争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 B.在第二次战争中圆明园被焚毁
C.第三次战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三次战争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纷纷加紧对外资本输出,掀起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资本输出”这一侵略企图的内容是
A.中国需同外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
5.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某班同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总结了四句话,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权有了,国家强了 B.皇帝倒了,清朝完了
C.国号变了,时代换了 D.习惯改了,风俗新了
6.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其相似之处是
A. 反抗外来侵略 B.反抗封建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实现政治民主
7.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相似地位是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D.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8.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B.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的在野党
9.下图体现的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大作为是
A.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B.全面参与联合国的事务
C.积极推动新型区域合作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10.在下列古雅典的候选名单中,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是:
A.①② B.① C.③ D.④⑤
11.观察下图,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能做出“俾斯麦下野”决定的是
A.德意志帝国议会 B.德意志帝国皇帝
C.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 D.德意志帝国选民
12.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
A.都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B.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都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
1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14.据史料记载,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地区,“比闾(紧挨着的房屋)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扩展 ②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③棉纺织业的社会分工已经很细 ④出现棉纺织的手工工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
1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16.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17.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 闭关锁国 B. 文字狱 C. 重农轻商 D. 政治腐败
1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企业多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采矿业 ③食品加工业 ④机器制造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有
①手工工场→工厂制 ②手工生产→机器生产
③政府压制→历届政府一贯支持 ④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其之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
①工业结构不合理 ②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
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④列强卷土重来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21.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22.下列服饰具有中西合璧鲜明特点的是 ①列宁装 ②中山装 ③西服 ④旗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1487年,欧洲一位航海家率领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后来他们发现,陆地的走向已经不是向南,而是往东,继而偏北,他们到了后来被称之为“好望角”的非洲最南端。这位航海家是
A.郑和 B.哥伦布 C.富尔顿 D.迪亚士
2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A.殖民扩张与掠夺 B.不平等贸易 C.贩卖黑奴 D.商品输出
25.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为2:3,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26.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B.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C .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D.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27.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当时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28.下列对斯大林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B.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 D.由于体制逐渐僵化而很快被取消
29.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会重新获得活力
C.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30.1919年,苏俄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巴扎耶夫把家里仅有的一点余粮拿到市场一出卖,他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交换到家里急需的生活用品 B.粮食被强行没收
C.以较好的价钱卖出粮食 D.需缴纳粮食税后才可出卖
31. 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中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王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赵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33.“经济发展不能完全靠各个部门、企业自行其是,这就好比城市的交通一样,如果没有红绿灯和警察指挥,就会导致互相撞车和塞车。”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发挥“红绿灯和警察指挥”的作用而实行了
A.社会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混合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34.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点是
A.各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
B.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经济组织产生
35.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认为这种观点
A.正确。因为全球化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
B.不全面。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C.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别趟这股浑水
D.错误。发展中国家应无条件支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30分。)
3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与以古代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⑴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 中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
⑵西汉和唐朝分别实行了什么选官制度?(2分)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材料三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古代雅典的部分政治机构及人员产生方式
政治机构 性质及职权 人员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 雅典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等重大事务。 每个成年公民都能参加。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任
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构、并负责执政官等高级公职人员任职资格的终审。 法庭审判员经抽签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任。
⑶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特点。(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政治文明遗产的认识。(2分)
37.(10分)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材料二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拍所代替了。
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2分)
(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人什么时代?( 2 分)材料二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哪些?( 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4 分)
38.(10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下列两幅图片分别是欧洲人15世纪(左)和16世纪(右)绘制世界地图。
(1)材料一中两幅图说明欧洲人对世界范围认识有重大变化,原因何在?(2分)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2分)
材料三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四
(3)材料三、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哪两种发展趋势? ( 2 分)
材料五
材料六 目前,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年GDP总额的1/4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6%;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12.5%。
材料七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
(4)概括材料五、六、七反映的信息?(2分)由此阐述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趋势的基本策略?(2分)
场口中学2012年3--4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30分。)
37.(1)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 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有:飞机(l 分)汽车(l 分)
(3)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④改变了世界面貌;⑤冲击了落后的地区和民族;⑥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任答其中4 点即可给4 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命题人:吴晓红 复核人:高一英语组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共15小题, 满分15分)
1. —Jane, which color do you prefer, red or blue
—______. I prefer to buy a green one.
A. Either will be OK B. Both will be OK
C. To be honest, neither D. Generally, I’m not sure
2. Now that smoking _____ great harm to you and people around you, you might as well _____.
A. does; give it up B. does; give it in
C. makes; give it up D. makes; give it in
3. They moved to the country _____ their children could have a garden to play in.
A. even if B. as if C. as soon as D. so that
4. I think she would _____ it if we could all help out a bit more.
A. thank B. appreciate C. employ D. use
5. When the woman saw that her son was OK after the car accident, she said _____, “Well, dear, you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or me, not the expensive car. ”
A. in peace B. in danger C. in surprise D. in relief
6.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_____ to air pollution wherever the factory will be built.
A. made B. paid C. taken D. sent
7. If George keeps on working so hard, he’ll ______ sooner or later.
A. break down B. break up C. break out D. break off
8. She doesn’t care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She’s not at all ______ to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 common B. sensitive C. peaceful D. painful
9. When his mother came in, the boy pretended ______.
A. reading B. being read C. to read D. to be reading
10. On the graduation day, he received from his father a nice present ______ a note was attached, saying “I’m proud of you.”
A. on which B. to which C. with which D. in which
11.Though Tom was impolite to the new teacher,she ________him his rudeness.
A.excused    B.apologized
C.forgave    D.punished
12.The letter h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_at last this morning.
A.come  B.comes C.coming   D.came
13.It has been announced recently that all the schools ________not have the students attend school if the students have high temperatures.
A.need  B.shall C.could  D.ought to
14. When Premier Zhou Enlai was alive,he ________work from morning until night every day,dealing with numerous affairs.
A.would   B.could C.must   D.might
15.My grandfather is as _______as a young man and hates sitting around doing nothing all day .
A. enthusiastic B. energetic D. attractive D. sensitive
第二部分: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满分20分)
Mary was seven years old. Her parents recently moved to a new town, and so Mary was going to a 16 school, which was a few kilometers from the house they lived in now. A school bus going around picked up 17 every morning and brought them back to their 18 every afternoon, and as both of Mary’s parents 19 to go to work, she always went on this bus.
Mary’s parents always 20 their alarm clock for seven o’clock so that none of them would be 21 . But one morning the alarm 22 to go off, and it was not until a quarter past eight that Mary’s mother suddenly 23 , looked at the clock and said, “What’s ever happened to that clock ” and then 24 into Mary’s room to wake her up.
“I’m sorry, dear,” she said, “ 25 you’ll have to wash and dress very quickly, have an even 26 breakfast and then I’ll 27 you to school on my way to the office.”
“But how can you find the 28 , Mum ” Mary said, “You’ve been to school only once.”
“Yes,” her mother answered, “but you’ve done the 29 several times now on the bus, so you can be my guide to get there, can’t you ”
“Oh, yes,” said Mary, “I suppose so.” She washed, and 30 and had a quick breakfast, and then they set off. Mary told her mother to turn each time they came to a place she 31 . In this way she made her mother drive round most of the town 32 they got to her school. When they arrived, her mother saw that it was not really very far from her house.
“Why ever did you make me go such a long way round, Mary, instead of the most 33 way ” her mother asked her.
“Well, Mum,” answered Mary, “it was because I didn’t know 34 else to get here. That’s the way our bus always goes to 35 the other children to school.
16. A. big B. nice C. different D. distant
17. A. pupils B. teachers C. parents D. passengers
18. A. offices B. towns C. classrooms D. homes
19. A. seemed B. had C. refused D. used
20. A. found B. set C. cleaned D. fixed
21. A. late B. ready C. lazy D. asleep
22. A. started B. stopped C. failed D. continued
23. A. stood up B. stayed up C. put up D. woke up
24. A. rushed B. stepped C. escaped D. jumped
25. A. but B. and C. so D. then
26. A. later B. quicker C. easier D. heavier
27. A. bring B. fetch C. leave D. drive
28. A. truth B. bus C. way D. guide
29. A. homework B. shopping C. trip D. reading
30. A. rose B. dressed C. moved D. showed
31. A. wondered B. realized C. recognized D. designed
32. A. unless B. after C. if D. before
33. A. comfortable B. helpful C. important D. direct
34. A. how B. when C. what D. which
35. A. look for B. pick up C. drop by D. deal with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共15小题, 满分30分)
A
Two brothers, Herbert and James, lived with their mother and a cat named Edgar. James was particularly devoted to the cat, and when he had to leave town for several days, he left Herbert careful instructions about the pet’s care. At the end of his first day away, James telephoned his brother, “How is Edgar ”
“Edgar is dead.” Herbert answered. There was a pause. Then James said, “Herbert, you’re insensitive (漠然的). You know how close I was to Edgar. You should have broken the news to me slowly. When I asked about Edgar tonight, you should have said, ‘Edgar’s on the roof , but I have called the fire department to get him down.’ And tomorrow when I called, you could have said the firemen were having trouble getting Edgar down, but you were hopeful they would succeed. Then when I called the third time, you could have told me that the firemen have done their best, but unfortunately Edgar had fallen off the roof and was at the veterinarian’s (兽医站). Then when I called the last time, you could have said that although everything possible had been done for Edgar, he had died. That’s the way a sensitive man would have told me about Edgar. And, oh, before I forget,” James added, “how is mother ”
“Oh,” Herbert said, pausing for a moment, “She’s on the roof.”
36. James telephoned his brother at the end of his first day away because he wanted to know _____.
A. what he was doing
B. whether he was good
C. whether the cat was good
D. where his mother was
37. Why did James say his brother was insensitive
A. Because he told him the news directly.
B. Because he killed their pet.
C. Because his mother was on the roof.
D. Because he missed the truth about the cat.
38.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that the mother was probably _____.
A. on the roof B. ill or even dead
C. repairing the house D. playing games
B
When I learned that my 71-year-old mother was playing Scrabble—a word game—against herself, I knew I had to do something. My husband suggested we give her a computer to play against. I wasn’t sure my mother was ready for it. After all, it had taken 15 years to persuade her to buy an electric cooker. Even so, we packed up our old computer and delivered it to my parents’ home. And so began my mother’s adventure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s. ?
It also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n unusual teaching task for me. I’ve taught people of all ages, but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be teaching my mother how to do anything. She has been the one teaching me all my life; to cook and sew; to enjoy the good times and put up with the bad. Now it was my turn to give something back. ?
It wasn’t easy at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so much to explain and to introduce. Slowly but surely, my mother caught on, making notes in a little notebook. After a few months of Scrabble and other games, I decided it was time to introduce her to word processing(文字处理). This proved to be a bigger challenge(挑战) to her, so I gave her some homework. I asked her to write me a letter, using different letter types, colors and spaces. ?
“Are you demanding this with your kindergarten pupils ” she said. ?
“No, of course not,” I said. “They already know how to use a computer.”?
My mother isn’t the only one experiencing a fast personal growth period. Thanks to the computer, my father has finally got over his phone allergy(过敏反应). For as long as I remember, and time I called, my mother would answer, Dad and I have had more phone conversations in the last two months than we’ve had in the past 20 years.
39. What does the author do
A. She is a cook. B. She is a teacher.
C. She is a housewife D. She is a computer engineer.
40. The author decided to give her mother a computer__________.
A. to let her have more chances to write letters
B. to support her in doing her homework
C. to help her through the bad times
D. to make her life more enjoyable
41. The author asked her mother to write her a letter__________.
A. because her mother had stopped using the telephone
B. because she wanted to keep in touch with her mother
C. so that her mother could practice what she had learned
D. so that her mother could be free from housework
42. After the computer was brought home, the author’s father__________.
A. lost interest in cooking B. took more phone calls
C. played more games D. began to use it
C
Sometimes teens (十几岁的少年) need to have some time away from their families. They may want to move out of the family or home for a while.
Many parents will say no to this demand. But experts say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let your teens live with a friend or a relative. “It was the break I needed at the time,” said Richard Lerne. He is talking about the time he spent living with his grandmother when he was 15. “It allowed me to be a more different person than I was with my parents.” Lerne said. He now heads the Institute for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xperts say teens living away from their families can test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They may see new ways to problems. Some teens who want some time away from family attend a structured summer program. Others live for a while with a relative or with the family of a friend.
If there is conflict (冲突) at home, having a teen live elsewhere can benefit other family members. It gives everyone space to develop better relationships.
Joseph Kett teaches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Charlottesville. He says living at home until the late ten years has become the norm (准则) only in recent times. “In the 17th century, children were often sent to live in other people’s home when they were about 10 or 11”, he said.
Peter Sheras teaches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 says parents should listen when a child wants to move out. They should try to find out why the child wants some time away.
43.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many parents may think it _____ for their children to live away from them.
A. right B. happy C. unsafe D. reasonable
44 When children seriously disagree with their parents, experts suggest that parents should ______.
A. punish them B. let them live away from their family
C. send for a teacher D. keep them in the house
45. 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word “structured” means ______.
A. built B. stuck C. organized D. drunk
46. In history, ______.
A. teens never left their families B. teens often left their parents
C. teens never went to school D. teens never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D
Americans with small families own a small car or a large one. If both parents are working, they usually have two cars. When the family is large, one of the cars is sold and they will buy a van(住房汽车)
A small car can hold(容纳)four persons and a large car can hold six persons but it is very crowded. A van hold seven persons easily, so a family three children could ask their grandparents to go on a holiday travel They could all travel together.
Mr.Hagen and his wife had a third child last year. This made them sell a second car and buy a van. Their children sixth and seventh seat are used to put other things, for a family of five must carry many suitcases(衣箱)when they travel. When they arrive at their grandparents’ home , the suitcases are brought into the two seats can then carry the grandparents.
Americans call vans motor homes. A motor home is always used for holidays. When a family are traveling to the mountain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weeks. All the members of a big family can enjoy a happier life when they are traveling together. That is why motor homes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 In America there are many parks for motor homes.
47. From the passage, a van is also called ____________.
A. a motor car B. a motor home C. a motorbike D. a big truck
48. Before Mr. Hagen and his wife bought a van, they__________.
A. sold their old house B. moved to their grandparents’ house
C. built a new place for a van D. sold their second car
49. A motor home is usually owned by a family with__________.
A. a baby B. much money C. more than two children D. interest in vans
50. Americans usually use motor homes____________.
A. to travel with all the family members of holiday
B. to do some shopping with all the family members
C. to visit their grandparents at weekends
D. to drive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every day
第四部分:单词拼写(共10小题, 满分10分)
51.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held in m_____________ of the famous poet Qu Yuan.
52. It is o_________ that he lied to us, for he couldn’t finish the work in a short time. .
53. Don’t play t______ on me. I want to know the truth quickly.
54. If their habitat is threatened or they can’t find enough food, their numbers may d___________.
55. He worked very hard and at last he s_________________ in passing the test.
56.The music is very popular, so we are f___________ with it.
57.Some festivals are held to satisfy the a______________, who might return either to help or to do harm.
58. China and Japan have mid-autumn festivals, when people a____________ the moon and in China, enjoy mooncakes.
59.These pictures can always r_________ me of my childhood.
60. To be h___________, I don’t like the book. It is boring.
第五部分: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下面短文中有10处语言错误。请在错误的地方增加、删除或改某个单词。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词符号(),并在其下面写上该加的词。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上修改后的词。
注意: 1. 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11处起)不计分。
Some people prefer to living in a city rather than in a country. There is several reasons. Firstly, a city can provide more chance for people who want to realize his dreams. Secondly, the city life, which offers to people tall buildings, huge departments and other facilities(设施), attracts millions people. Thirdly, leading a city life means live comfortably. Under the help of buses and subways, people find the life there very easier. That was why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o live in a city.
高一4月考答案
单选
1-5CADBD 6-10 BABDB 11-15CDBAB
完型填空
阅读
36-38 CAB 39-42 BDCB 43-46 CBCB 47-50 BDCA
单词
51. memory 52. obvious 53. tricks 54. decrease 55. succeeded
56. familiar 57. ancestors 58. admire 59. remind 60. honest
Some people prefer to living in a city rather than in a country. There is several reasons. Firstly, a city
live are
can provide more chance for people who want to realize his dreams. Secondly, the city life,
chances their
which offers to people tall buildings, huge departments and other facilities(设施), attracts millions ∧people
of
Thirdly, leading a city life means live in comfort. Under the help of buses and subways, people find
living With
the life there very easier. That was why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o live in a city.
much is命题人:潘丽艳 复核人:金喜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年来,在“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都会适时推出参会代表、委员的博客群。在代表、委员的博客上,公民可以“键议”天下,发表网友“社论”。这里,公民依法享有的是( )
A.言论自由 B.提案权 C.申诉控告权 D.监督权
2.一网站推出以“我有问题问总理”为主题的网上论坛,受网民的广泛关注,共有20多万网民提出了问题,并且大多数网民为此献计献策,材料充分体现了( )
A.全国人大议题应让网民来商定 B.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一致的关系
C.我国公民具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  D.公民依法在网上履行政治性义务
3.向国家机关建言献策,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项权利。下列属于公民合法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是( )
①选民张某参与本选区的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网民在某网站公开发表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感言
③因拆迁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老王组织拆迁户到市政府上访反映情况
④因购买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小李找商场退货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浙江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展开,去年4月底完成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的全面换届选举。此前,浙江省出台了“十大禁令”,剑指以暴力、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妨害村民行使权利的活动, 严肃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纪律。回答4-6题
4.村民参加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自己选举当家人是( )
A.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C.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D.村民直接选举最基层行政组织的体现
5.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经历了一个从委任制到选举制,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转变过程,直接选举中还现了“海选”等新方式。对不同选举方式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各有优点,也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B.都受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
C.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差别在于是否确定候选人
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差别在于是否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
6.浙江省出台了“十大禁令”, 严肃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纪律,有利于( )
①能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杜绝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不正当的竞争
②规范民主选举,选民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
③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④村民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某市民每天上班都会碰到堵车,经过仔细观察沿途路况后,写信建议市政府把某处较宽的人行道花坛改成一条右转机动车道,可有效缓解道路拥堵。这位市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属于( )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专家咨询制度 C.重大事项公示制度 D.社会听证制度
8.张某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当地检察院反映本单位领导有受贿行为贪污情况的,之后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最终牵出了一连串的行贿受贿案。这是张某通过 渠道,行使公民的 权。( )
A.舆论监督制度 言论自由 B.信访举报制度 监督
C.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举报 D.行政裁决制度 投诉
9.某市中小学生代表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一个立法建议:张榜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事关个人隐私,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在立法时应予以考虑。最后,该意见在立法中得到反映。向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建议,表明了青少年( )
①发扬主人翁精神,行使立法权 ②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的表现
③在社参与中,学做“社会人” ④依法行使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整治“酒后驾驶行为”,对酒后驾驶行为,一律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树立政府的权威 B.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C.保障公民生命安全D.强化政府依法执政
11.近段时期以来,公共舆论出现了诸如“被增长”、“被就业”、“被民意”等许多“被”现象。比如所谓“被增长”,是指实际没有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增长了。越来越多的“被”现象的出现对政府的重要启示是( )
A.要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意识 B.要不断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C.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12.位于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中心的“市民之家”于2009年10月18日正式开放,作为杭州服务型政府的缩影,“市民之家”集中了方便办事、政社互动、咨询交流三大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
A.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 B.以人为本,政府服务更加完善
C.突出管理职能,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D.政府权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权利不断增强,
某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发起了“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意见征集活动旨在了解并有效推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权益保障问题。并给出了三种公众参与方式,即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提出意见,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或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回答13--14题
13.上述材料,表明了( )
①我们的政府是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人民的政府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③发展基层民主,促进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④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提高决策公众参与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给出的三种公众参与方式( )
①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渠道,公民将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②有利于公民通过合法渠道,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
③方便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直接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七条,首次赋予公民一项新的民主权利,即当公民认为政府行为所依据的政府文件不合法,侵害了自身的合法权利时,有权对文件申请复议,并有权状告“红头文件”。上述法律规定体现了( )
①政府文件应反映我国公民的意愿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的保护 ④政府机关是司法机关的保护对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将于2010年5月1日起施行,要求完善审计监督职责,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国家审计署的监督是( )
A.国家司法机关监督 B.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D.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17.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活动正式启动。这次执法检查,主要目的是督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好食品安全法的各项规定,切实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这一举措有助于( )
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人民负责
政府部门严格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利益
③ 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的实施,督促政府做好相关工作
④ 舆论监督在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镇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表明( )
①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②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已经十分完善
③公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制度进行求助与投诉,使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保护
④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一个城管执法人员,发现几名小摊贩占道贩卖日用品,不仅影响附近商店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交通阻塞。但该城管执法人员由于同情小摊贩谋生艰难,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回答19--20题
19.该城管执法人员违反了依法行政( )
①坚持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违反了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
③坚持了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并重的方针 ④违反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请你帮该城管执法人员提出正确的建议( )
A.应不予干涉,使政府的工作得到人民的认可与接受,
B.告知公安部门予以清理 ,或不予过问交给交通部门解决,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C.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讲清道理,劝其到规定场所经营
D.必须没收这几个小摊贩的商品,才能令行禁止,
体现政府权威
21.右侧漫画说明( )
A.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
B.监督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C.权力是腐败的根源
D.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22.为了防止权力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 )
A.政府要实施“阳光工程” B. 健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C.公民负责任的行使监督权 D. 靠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
23.政府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问题必须找政府帮助解决。下列问题只能找政府有关部门的是( )
A.大学毕业找工作 B.高考以后学驾驶
C.商场误导消费者 D.房子出售要过户(产权转移至别人)
24.杭州市政府“让民意领跑政府”的“开放式决策”2010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它最大的特点是“公开、透明、参与、互动”,“开放”的理念贯穿于政府决策的全过程。这一方式有利于( )
①落实公民的监督权,推进负责任政府的建设
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③建立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全能型政府
④增加政府工作的公开度,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我国政府制定《纲要》做到了( )
A.依法行政,行使国家立法权 B.民主管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C.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的关系
26.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 .职工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7.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由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 ( )
A.立法权 B.质询权 C.任免权 D.监督权
28.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下列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他们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他们都是通过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产生的 ③他们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④他们都有提案权、立法权和监督权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9.人大代表必须把密切联系选民、反映民意、履行职责作为义不容辞的义务。这表明( )
①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③人大代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④人大代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30.人大代表依法享有的权利是( )
①提案权 ②质询权 ③审议、表决议案 ④制定相关法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 40 分)
31.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在电脑网络、手机短信中盛传“碘盐可防辐射以及海水受污染后海盐不可食用”的信息,引发国内许多城市居民抢购和囤积食盐。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从12日起每天向公众发布最新的核辐射监测数据;国家海洋局启动了应急监测预案,调集海上执行放射性应急监测的海监船进行海水样品采集工作,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来判断、预测中国海域是否会受放射性污染物的影响。
15日商务部、各地方政府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组织好食盐供应,保证超市、零售店有充足的食盐;同时,针对个别商家乘机哄抬食盐价格,造成民众恐慌,扰乱市场秩序,干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查处,并处以按其所得5倍以上的罚款。
15日,网名为“鱼翁”的陈某被杭州警方带走,因其在聊天群里散布“近期日本地震引发核污染影响我国海域”的谣言,被处以治安拘留10天,罚款400元的处罚。至此,抢购食盐的风波很快平息,人民群众对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果断处理危机感觉十分满意。
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相关政府部门是如何行使政府职能的?(6分)
(2)政府依法行政有何重要意义?(8分)
32.2006-2009年A镇政府在发展基层民主中所做部分工作及群众满意率情况统计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4分)
(2)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A镇政府这样做的依据以及做好这些工作的意义。(6分)
33.2010年,我国网民达到3.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25.5%。网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影响着中国政治生态。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邮箱收集议案、提案开始,到官员上网与网友在线交流、线下见面,到官员开博客等方式,搭起官员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了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普通网友零距离的直面在线交流长达两个多小时,涉及家事、国事、天下事等内容。
(1)举列说明,公民写博客或网络互动等形式参与政治生活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6分)
(2)从公民角度分析,如何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4分)
34.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物价、住房、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旨在“一切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政府工作报告》向亿万人民展现了美好生活的崭新蓝图,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 而《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政府应怎样高度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幸福生活” 。(6分)
场口中学2012年3-4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政治试题卷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1)①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采集、监测、公布核辐射数据和海水样品分析数据,是政府履行了这一职能;②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食盐供给、打击投机行为、维护市场稳定是政府履行了这一职能;③保障人民民主的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对散布谣言的陈某处罚体现了政府这一职能。(各2分,共6分)
(2)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各2分,共8分)
33(1)①要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例: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散播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小道消息”,随意诋毁别人等。不得有损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原则每点1分,举例1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可酌情给分)
(2)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4分)出卷:占美容   校对:高一物理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得3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变化的量是:( )
A.速率 B. 速度 C.加速度 D. 合外力
2.如图所示,汽车在一段丘陵地匀速率行驶,由于轮胎太旧而发生爆胎,则图中各点最易发生爆胎的位置是在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如图所示的圆锥摆中,摆球A在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关于A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摆球A受重力、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B.摆球A受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摆球A受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D.摆球A受重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4.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A运动到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的力方向反向而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力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物体可能沿直线Bb运动
C.物体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物体可能沿原曲线B返回A
5.运动员掷出铅球,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对铅球在空中运动的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改变,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C.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D.若水平抛出是匀变速曲线运动,若斜向上抛出则不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6.如图所示,轻杆一端有一个小球,另一端有光滑固定轴O。现给一初速度使球和杆绕O轴在竖直面内转动,不计空气阻力,则球到达最高点对小球的作用力F ( )
A.一定是拉力   B.一定是推力    C.一定等于0
D.可能是拉力,也可能是推力,也可能等于0
7.飞机驾驶员最多可承受9倍的重力加速度带来的影响,当飞机在竖直平面上沿圆弧轨道俯冲时速度为,则圆弧的最小半径为:( )
A. B. C. D.
8.关于从同一高度以不同初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比较它们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时间长 B.速度小的时间长 C.一样长 D.质量大的时间长
9.将某小球以2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经过2s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又经过2s落回抛出点。则表示它的运动情况的图象正确的是 ( )
10。如图所示,汽车以速度v通过一弧形的拱桥顶端时, ( )
A.汽车的向心力就是它所受的重力
B.汽车的向心力是它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圆心
C.汽车受重力、支持力、牵引力、摩擦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1.几个同学交流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离心现象的认识。甲说,“洗衣机甩干衣服的道理就是利用了水在高速旋转时会做离心运动。” 乙说,“铁轨在弯道处内侧铺得比外侧高,原来就是要防止火车做离心运动。”丙说,“我们坐公共汽车在急速转弯时,要是受到的向心力不够也会挤压车厢。” 丁说,“我在游乐园里玩的“飞椅”转得越快,就会离转轴越远,这也是利用了离心现象。”他们中间有一个同学说法有误的( )
A.甲 B.乙 C.丙 D .丁
12.在高处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一石子,当它的速度由水平变化为与水平成θ角的过程中,石子的水平方向位移是( )
A. B. C. D.
13.静止在地球上的物体都要随地球一起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运动周期都是不同的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都是地心
C.它们的线速度大小与纬度有关 D.它们的角速度是不同的
14. m为在水平传送带上被传送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A为终端皮带轮,如图2所示,已知皮带轮半径为r,传送带与皮带轮间不会打滑,当m可被水平抛出时,A轮的角速度至少是(  )
A. B. C. D.
二、不定项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5.车轨道在转弯处外轨高于内轨,其高度差由转弯半径与火车速度确定。若在某转弯处规定行驶速度为v,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以速度v通过此弯路时,火车重力与轨道面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B.当速度小于v时,外轨挤压轮缘 C.当速度大于v时,外轨挤压轮缘 D.当速度大于v时,内轨挤压轮缘
16.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 )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        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   D.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
17.甲、乙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它们的角速度之比为3∶1,线速度之比为2∶3,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半径之比为2∶9 B.它们的半径之比为1∶2
C.它们的周期之比为2∶3 D.它们的周期之比为3∶1
18.水滴自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至落地前的过程中遇到水平方向吹来的风,则( )
A.风速越大,水滴下落的时间越长  
B.风速越大,水滴落地时的瞬时速度越大
C.水滴着地时的瞬时速度与风速无关   
D.水滴下落的时间与风速无关
19.如图所示,一光滑的半径为0.4m的半圆形轨道放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0.5kg的小球以某一速度冲上轨道,然后小球从轨道最高点B处飞出,最后落在水平面上,已知小球落地点C距B处的水平距离为2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g=10m/s2 ( )
A.小球由B点到落地点C经历的时间为0.4s
B.小球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5m/s
C. 小球经过B点时的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17.25N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0.质量为m的石块从半径为R的半球形的碗口下滑到碗的最低点的过程中,如果摩擦力的作用使得石块的速度大小不变,如图所示,那么 ( )
A.因为速率不变,所以石块的加速度为零
B.石块下滑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越来越大
C.石块下滑到最底端时摩擦力大小为μmg
D.石块下滑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球心
三.填空(每空2分,共22分)
21.A、B两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A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一半,A的轨道半径是B轨道半径的相同,当A转过60周时,B转了45周,则A物体的向心力与B的向心力之比 _
22. 如图所示,在水平路面上一运动员驾驶摩托车跨越壕沟,壕沟两侧的高度差为1.25m. 取g=10m/s2,则运动员跨过壕沟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
23.河宽420 m,船在静水中速度为5 m/s,水流速度是4m/s,则船过河的最短时间为_______s。
24.物体从高处被水平抛出后,第3s末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角,那么平抛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______m/s,第4s末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取g=10m/s2,设 4s末仍在空中)25.如图所示,长度l=0.50 m的轻质杆OA,A端固定一个质量m=3.0 kg的小球,小球以O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是2.0 m/s,g取10 m/s2,则此时小球受到的杆的作用力的大小为_________N
26.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可以测出小球经过曲线上任意位置的瞬时速度,实验步骤如下:A.让小球多次从__________位置由静止滚下,记下小球经过卡片孔的一系列位置;
B.按课本装置图安装好器材,注意斜槽__________,记下小球经过斜槽末端时重心位置O点和过O点的竖直线;C.测出曲线上某点的坐标x、y,算出小球平抛时的初速度;D.取下白纸,以O为原点,以竖直线和水平线为轴建立坐标系,用平滑曲线画平抛轨迹.请完成上述实验步骤,并排列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__________.27.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体对支持面几乎没有压力,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已无法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假设某同学在这种环境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图中O为光滑的小孔)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给待测物体一个初速度,使它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设航天器中具有基本测量工具.
(1)物体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原因是 ;
(2)实验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弹簧秤的示数F、待测物体做N次匀速圆周运动所用的时间t、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则待测物体质量的表达式为m=
四.计算(6分+10分+10分)
28.一辆质量为10t的超重车,以10m/s的速度驶上半径为40m的圆弧形拱桥顶点,求此桥面承受的压力。(g取10m/s2)
29.一细杆与水桶相连,水桶中装有水,水桶与细杆一起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水的质量m=0.5kg,水的重心到转轴的距离l=50cm。(取g=10m/s2,不计空气阻力)
⑴若在最高点水不流出来,求桶的最小速率;
⑵若在最高点水桶的速率v=3m/s,求水对桶底的压力。
30.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的速度为,它的右端B与等高的光滑水平平台相接触。一工件m(可看成质点)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A,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 ,工件在传送带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工件从光滑水平平台上滑出,已知落地点与平台的高度差,落地点距平台右端的水平距离为,取,求:
(1)工件水平抛出的初速度是多少?
(2)传送带AB的长度L是多少?
v
22题
1.25m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A. B. C. D.
2.下列区间中,使函数为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3.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为的是( )
A. B. C. D.
4.已知, , 且, 则等于 ( )
A.-1      B.-9 C.9 D.1
5.函数,则的值是 ( )
A. B. C. D.
6.要得到的图像, 需要将函数的图像( )
A.向左平移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个单位    D.向右平移个单位
7.已知,满足:,,,则( )
A. B. C.3 D.
8.在两个袋中各装有写着数字的六张卡片,现从两个袋各取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的概率是( )
A. B. C. D.
9.已知, , 则的值为 ( )
A. B. C. D.
10.已知,当且时,设,,则( )
A.a<0,b>0 B.a<0,b<0 C.a>0,b>0 D.a>0,b<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某校有老师200人,男学生1200人,女学生1000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的样本,已知从女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80人,则 .
12.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半径为,则扇形的面积是          
13.已知ABCD为平行四边形,A(-1,2),B (0,0),C(1,7),则D点坐标为       
14.设为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为常数),
则 .
15.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16.已知A、B为锐角,且满足,则=________
17. 给出下列五个命题:
①函数的一条对称轴是;
②函数的图象关于点(,0)对称;
③正弦函数在第一象限为增函数;
④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的图像和函数的图像有三个公共点;
⑤若,则,其中;
以上五个命题中正确的有    (填写正确命题前面的序号)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6+8+8+10+10=4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已知,,并且均为锐角,求。
19.已知,,且与夹角为120°,求:
⑴ ; ⑵
20.已知函数(其中,,)的图象如图所示。
(Ⅰ)求,及的值;
(Ⅱ)若,求的值。
21.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及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若,求的值。
22.已知向量 =(cos,sin),=(cos,sin),||=.
(1)求cos(-)的值;
(2)若0<<,-<<0,且sin=-,求sin的值命题人:何喜珍 复核人:高一化学备课组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Mg:24
Cu:64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是Cs和131I,其中有关127I与131I的说法正确的是( ) .w.w.k.s.5.u.c.o.m
A. 127I与131I互为同位素 B. 127I与131I互为同素异形体
C. 127I与131I是同分异构体 D.I与Cl均属ⅦA族,I比Cl活泼
2.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
A.8个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号:12C    B.HF的电子式:H+[:F:]-
C.Cl-的结构式意图:          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3.下列微粒中:① ② ③ ④,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油炸虾条、薯片等挤压易碎的食品不宜采用真空包装,一般在包装袋中充入某种气体防止食品直接挤压,你认为下列气体中,最宜充入包装袋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氯气 D.氢气
5.元素的性质包含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强弱可以通过该元素对应的某些化学性质体现出来.某同学认为铝元素是金属元素,但是有一定的非金属性.下列化学反应中,你认为能支持该同学观点的是 (  )
A.铝片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氢氧化铝溶于强碱溶液
C.氢氧化铝溶于强酸溶液 D.铝热反应
6.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不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不含离子键
7.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①盐酸 ②过氧化钠 ③氯化钠 ④二氧化硫 ⑤次氯酸钠 ⑥氯水
A.①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往2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棕黄色 B.前者变棕黄色、后者也变棕黄色
C. 前者变棕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 D.前者、后者都基本没有改变
9.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和强酸性溶液中均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10.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11.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①铜与浓硝酸反应;②铜与稀硝酸反应;③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环境造成的危害:③最小
B.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①>②>③
C.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质量相同
D.铜与浓硝酸反应速率最快,故制取硝酸铜最佳方案是①
12.将表面已完全钝化的铝条(表面是一层Al2O3薄膜),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 )
A.稀硝酸 B.稀盐酸 C.硝酸铜 D.氢氧化钠
13.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有如下叙述:①元素周期表是同学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工具;②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新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③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预言新元素;④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指导寻找某些特殊的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③
14.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00mL 0.1mol·L-1的稀硫酸中含有H+个数为0.1NA
B.1mol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C.27g金属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失去的电子数为3NA
D.常温常压下,11.2 L NO2 含有的原子个数为1.5 N A
1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稳定性:NH3>PH3>AsH3 B.原子半径:N>P>As
C.酸性:HClO4>H2SO4>H3PO4 D.碱性:NaOH>Mg(OH) 2>Al(OH)3
16. 下列气体溶于水,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SO2溶于水 B、NO2溶于水 C、Na2O2溶于水 D、Cl2溶于水
17.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NO和O2充入一试管,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 )
A.1/8 B.1/4 C.3/8 D.3/4
18. CO2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金属镁反应,干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CO2气体,这两个变化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作用分别是
A.共价键,共价键
B. 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C.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
D.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
19.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相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气态氢化物溶液的pH:X>Z>W
D.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熔沸点最低
20.将1.92gCu和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随着Cu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Cu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
A.1mol    B.0.05mol   C.1.05mol   D.0.11mol
二、简答题(共34 分)
21.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H与H ②O2与O3 ③乙醇(C2H5OH)与
甲醚(CH3—O—CH3) ④正丁烷与异丁烷 ⑤C60与金刚石
(1)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编号、下同);
(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22.配平化学方程式:
P+ FeO+ CaO Ca3(PO4)2+ Fe
23.写出下列物质或微粒的电子式:
①MgCl2       ②CO2
2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CaBr2 ②H2O ③NH4Cl ④H2O2 ⑤Na2O2 ⑥Ca(OH)2 ⑦HClO ⑧I2 ⑨He ⑩ Al
(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用序号回答)__________
(2)共价化合物是(用序号回答)________________
2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族周期 IA 0
1 ①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1)②的气态氢化物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
(2)②、③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填化学式)
(3)⑤、⑥元素的金属性强弱依次为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①、④、⑤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它的电子式: 。
26.已知5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原子10电子分子,请回答:
(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_ D______ E______
(2)A、B、C三种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写离子符号)____________。
(3)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
27.亚硫酸钠中有+4价的硫,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现有试剂:溴水、硫化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稀硫酸、烧碱溶液、氨水。
①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的试剂有
现象是
②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的试剂有 、稀硫酸。
现象是 .
三、实验题(共16分)
28.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干燥氨气常用的干燥剂是 。
(2)收集氨气时,请你选择氨气的进气口 (填“a”或“b”)
(3)若观察到装置B中的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 。
29.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证明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NO。实验时,先向注射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迅速将带有铜丝的橡皮帽盖上,一段时间后,注射器内有无色气体产生。
(1)请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证明无色气体是NO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 。
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是在400 ℃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氨把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00℃
4NH3+6NO=====5N2+6H2O ,
催化剂
每当有10mol N2生成,被还原的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mol。
(3)若将上述稀硝酸换成浓硝酸,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计算题(共10分)
30.0.5molY元素的离子得到6.02×1023个电子被还原成中性原子,0.4gY的氧化物恰好与100mL0.2 mo1·L-1的盐酸完全反应,Y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试写出: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
(2)Y的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试计算:
(1)参加反应Cu的质量为多少?
(2)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
(3)如果用98%浓硫酸(密度为1.84g·mL-1),则浓硫酸的体积至少多少mL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8888
8
2
8
2
8
+9
棉花
NH4Cl
D.实验室制
氨气
蓝色钴玻璃
B.检验Na2CO3中Na+
Cl2
浓H2SO4
A.干燥Cl2

NH3
气球
C.证明氨气极
易溶于水命题人:包赛丽 复核人:高一地理组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前30题每题1分,后10题每题2分)
1、我国下列地区中,水蚀荒漠化较为严重的是(  )
A.河西走廊 B.河套平原 C.黄土高原地区 D.吐鲁番盆地
2、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核心是(  )
A.保护生态环境 B.综合开发水资源 C.发展旅游产业 D.发展高耗能产业
杭州西溪湿地的重要价值有(  )
①发电 ②旅游 ③防风固沙 ④调节气候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人类活动 B.气候干旱 C.水源短缺 D.全球变暖
5、上海交通节能减排的合理措施是(  )
①发展轨道交通 ②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③发展公共汽车交通 ④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人类目前为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实施的工程措施是( )
A.采用滴灌技术,科学用水 B.修建水库,积蓄降水
C.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D.加大开采深层地下水工程建设
7、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
A.工业革命 B.生物学规律 C.育龄妇女总数 D.生产力发展水平
8、有关田纳西河水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田纳西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B.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C.流量稳定,通航价值高 D.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图1为我国某省20l0年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图1)
A.种植业 B.建筑业 C.旅游业 D.畜牧业
10、目前该省处于( )
A.工业化阶段 B.计划经济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据此完成11-12题。
11、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
A.研究 B.设计 C.零部件生产 D.组装
12、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 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13、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推进城市化进程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C.解决城市交通困境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自流引水至天津,一路向东,引水到烟台、威海。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直接联系了我国的( )
A.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B.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
C.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
15、根据资料信息判断,东线工程从黄河到天津大致地势是( )
A.先降低后升高 B.越来越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越来越低
16、下列说法不属于湿地功能的是
A.洞庭湖具有调节长江流量的功能 B.湿地防风固沙作用显著
C.红树林可以保护海岸,有减少海水侵蚀的能力
D.沼泽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气候、分解有害物质等功能
图2为我国东部某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一、第三产业 D、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18、图示曲线反映了该省( )
A、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不变 B、1990年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C、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最快D、目前仍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读图(图3)回答19—20题。
(图3)
19、浙江省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接近国际公认警戒线的原因是( )
①人口密度大 ②水资源污染严重 ③降水总量少 ④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水资源短缺对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城乡一体化 B、增加水稻播种面积
C、促使产业结构调整 D、加快南水北调进程
图4为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与乙相比,甲中心地
 A.级别高 B.同等级中心地数量多
 C.服务范围小 D.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少
22、近年来,甲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的原因
A.降低运输成本 B.减轻城市中心区环境压力
C.提高生产效率 D.拓展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 (图4)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23—25题。
2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24、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此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绿洲农业 B.大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栽植兴安落叶松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读“我国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完成26—27题。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26、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27、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28、漫画(图6)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湿地面积 B.大量排放污水
 C.过度开采地下水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假设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l.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每吨煤炭、铁矿石和钢材的运费相同,乙地为钢铁消费市场,图7中数值表示两地距离(单位:千米)。读图回答29~30题。
29、只考虑运输费用,钢铁厂最适合建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0、上题布局的钢铁厂属于( )
A.市场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能源指向型
图8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若数字①一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 )
(A)住宅区 (B)商业区 (C)绿化带 (D)工业区
32、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西北风 向北流 (B)东北风 向南流
(C)东南风 向南流 (D)西南风 向北流
图(8) 图(9)
图9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读图回答33-35题。
33、A省可能是( )
西藏 B. 青海 C.福建 D.上海
34、限制浙江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劳动力不足 B. 能源资源不足 C.人才匮乏 D.生态脆弱
35、对图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浙江应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B. 广东依托毗邻港澳优势提升第二产业比重
C. 浙江、广东人口稠密应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D. A省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进一步提高
图10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气物的流动。完成36—38题。
图(10)中a、b、c分别代表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37、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 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气物      D.化工厂的废气物得到利用
38、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是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39、若(图11)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某国的产业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地是:
A.我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①→②→③
B.①属工业发达国家90年代的产业结构
C.②、③属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
D. ③国第一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50℅
40、若图(11)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比重(市场、动力和原材料因素比重),则①、②、③所代表的工业其主导因素与图中相符的是:
A.①有色金属冶炼厂②糕点厂③棉纺织厂 B.①制糖厂②炼铝厂③面包厂
C.①钢铁厂②电子装配厂③服装厂 D.①水产加工厂②啤酒厂③石油加工厂
二、综合题:(共50分)
41、读图12和图13,回答下列问题。(9分)
图12 图13
(1)古代扬州的繁荣和现代石家庄的兴起主要得益于_________条件的变化。
(2)图12的五个商业中心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_________,该城市近年来很多居民向郊区和卫星城迁移,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
(3)图13中的A线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_________工程。简述该工程对上海发展的有利影响。(至少两条)
(4)图13中的B河是_________,它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以南地区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5)图13中的C城市易遭受_________ (气象灾害)的影响。
42、浙江省某中学《城市大气质量状况调查与研究》课题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交管部门获取两份资料。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8分)
材料一:2005-2008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平均12.9%的速度递增,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自行车迅速减少。与此同时,该城市公交车车辆的营运速度从17千米/小时下降到12千米/小时,全是空气质量优级率不断下降,酸雨危害严重。
材料二:右图是NO 排放系数与车速的关系图。(图14)
根据材料一,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
右图反映城市交通状况与城市空气质量和酸雨发生情况的关系是?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43、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图(15)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__,干旱程度____________。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_。
(4)治理土地荒漠化主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4、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图(图16)和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5)
⑴图示区域位于我国 经济地带,其自然带属于 。
⑵太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地种植此作物的自然区位优势有 ; 。每年7、8月份该地常受 气压控制,易出现伏旱天气。
⑶表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该城市的区域发展阶段已进入 。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工程建设施工难度极大。你认为规划人员在设计工程方案时需要查阅哪些资料
读北京市蔬菜基地变化示意图(图17)完成下列问题。(8分)
(图17)
(1)请分析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
(3)请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是 (自然因素)使北京附近地区不能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4)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
场中2012年3-4月教学质量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
二、主观题
41、9分
⑴交通(1分) ⑵ 北京 逆城市化或郊区城市化(2分)
⑶西气东输(1分)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2分,答2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⑷淮河 地形或河流(地形平坦,河网密度大) ⑸洪涝(暴雨)或寒潮、伏旱、干旱(答对其中之一就得1分)
43、(13分)
(1)干旱 递减 增强(3分) (2)气候干旱少雨,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冬春多大风天气(2分)(3)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4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保护好生态用水,生态移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保宣,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等。(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5、(8分)
(1)位于北京市城郊;接近消费市场,运输成本低;附近水源丰富。(3分)
(2)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2分)
(3)干旱,水源缺乏。(1分)
(4)纬度低,光热充足;一年四季连续生产;降水较丰富。(2分)场口中学2012年4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孟祥华 复核人:刘明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⒈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浚(jùn) 鬈曲(quán) 毗陵(pí) 不可估量(liàng)
B.鹰隼(sǔn) 瞋目(chēng) 羁縻(mí) 聊以慰藉(jiè)
C.孱头(càn) 瞭望(liáo) 愧怍(zuò) 峨冠博带(guān)
D.潜力(qián) 詈骂(lì) 伛偻 (lǚ) 毁家纾难(sh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酝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摄,不是迅速消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B.清洌的泉水也在弹奏着和谐美妙的曲子,望着淙淙的溪水,我不禁限入了无限的暇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座典型的江南小镇不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而且文风鼎盛,人才倍出,钟灵毓秀的山水,成了文人心灵的栖息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宴会过程中,面对造访的宾客,她真诚表示:无论他们在此地开展哪方面的工作,她都会鼎力相助。
B.什么是艺术精品?深刻的思想启迪、鞭辟入里的人性揭示,精美的舞蹈编排、演出,动人的剧场艺术氛围等,怕是应有之义吧!
C.在当下中国,网络游戏作为一个产业被推动的同时,更被指责为导致人格沦丧、网瘾泛滥、家庭破裂的祸根。
D.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不能孤军奋战,要学会与别人合作,众志成城,墙倒众人推,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B.目前,朝鲜半岛形势骤然紧张,半岛局势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半岛北南双方是否冷静克制,开展对话接触。
C.最近5年来,随着市民收入增加,银行开通的理财渠道非常多。除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外,股票、基金以及各种形式的理财方式越来越吸引市民。
D.市属医院的26名医师联合签名倡议,弘扬白求恩精神,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拒收药品回扣和红包,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 “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6.依据下段文字的统计数据,为这段文字添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3分)
最近,记者考察了本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上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多达178个。占总数的23.8%。在178个不规范的招牌中共有426个不规范字,这些不规范的字中,繁体字有373个,约占总数的87.6%;乱简化字21个,约占4.9%;异体字25个,约占6%;错别字7个,约占1.6%。由此看来,
7.阅读下面几句话,给“飘色”下一个定义,不超过100个字。(4分)
①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②飘色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
③飘色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
④就现有史料记载,广东飘色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在晚清时期颇为活跃,到光绪及民国期间是鼎盛时期。
⑤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6分)
海洋酸化——潜在的环境危机
不再仅仅是气候改变的问题了,除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开始改变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海洋的化学成分。这种海洋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和经济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在7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卡耐基基金会全球生态学部Ken Caldeira、夏威夷大学Richard Zeebe及两位合著者共同撰写了该论文。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程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视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能高达0.35个单位。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证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减排迫在眉睫。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是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酸化必定会对贝类动物,如贻贝和牡蛎等造成严重损害,对商业捕鱼造成极大影响。其他的生物倒有可能在新的酸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可能包括惹人厌烦的“杂草”类和致病生物。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已经引起大部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然而,海洋酸化已经迫在眉睫,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考虑气候因素,也要考虑海洋所受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Caldeira说,“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加看起来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果,但是这同样意味着珊瑚礁及其他重要海洋资源的损失。”
8. 根据文意,下列对“海洋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酸化是指衡量海洋酸碱程度指标的pH值低于正常的水平。
B.海洋酸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C.海洋酸化会损害包括珊瑚虫在内的许多有机体,科学家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数据统计。
D.海洋酸化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却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
9. 结合原文,下列对“海洋酸化将是另一www.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酸化将会干扰珊瑚虫的骨骼钙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
B.海洋酸化将会使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短期来看这能使全球气温降低,但长期来看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机。
C.海洋酸化必定严重损害牡蛎等贝类动物,还会极大影响海洋的渔业发展。
D.海洋酸化可能会让“杂草”类和致病生物茁壮成长,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10.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最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表层水域,因此海洋酸化对它们的影响会十分严重。
B.如果人类不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海洋酸化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害,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海洋酸化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只要减排二氧化碳,海洋中的pH值就会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可以使全球变暖,可以使海洋酸化,但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却没有关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田园哪有风光美
刘红旗
(1)一次聚会上,唯一来自农村的我突然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一大群我深深仰望的城里人纷纷问我,农村的空气有多新鲜,农村的天空有多湛蓝,农村的野菜有多淳香,甚至有人想去租种一片土地……他们对农村的田园生活“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神情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
(2)一心向往都市生活的我被一群生活在都市的人向往着,我仿佛是从桃花源走出的那个渔人。
(3)而我这人偏偏心笨嘴拙,直来直去实打实一句:你们有谁愿意去农村住一辈子 像是给本已熊熊燃烧的火焰泼了一盆冷水,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长吁短叹,短暂的小憩尚可,长期的居住不行。
(4)对田园生活的倾心,不过是对令人身心疲惫的都市生活的一种厌倦和回避的自然流露,而绝不是否定与放弃!正如农村的新鲜空气、湛蓝天空和淳香野菜是植根于落后贫穷和苦难的土壤,都市里的紧张浮躁和喧嚣的背后链接的是便利繁华和舒适,忙碌和辛苦是享受和挥霍的成本也是代价,追名逐利是过程也是结果,他们当然不会为了一片蓝天几缕白云小桥流水斜风细雨一时冲动而拒绝荣华富贵和车水马龙。
(5)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能把这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到城里去,他们绝不会俯首屈身长途颠簸到乡下来,哪怕只是片刻的停留,这种判断远远不似在鱼和熊掌之间进行的选择那样艰难。这简直是一定的,因此我也暗自庆幸,这些东西不会被都市掠夺走,真是我们农村的一大幸事。古时有个笑话,媒婆为一家女儿寻找婆家,一个小伙子貌美而家贫,另一个则是家富而面丑,这家小姐羞羞答答地说,那就白天去富家吃饭,晚上在穷家睡觉吧。
(6)都市人何尝不是如此,一方面拥有现代化的各种先进设施,穷奢极欲,一方面心里却又梦想占有农村的恬淡和宁静。两者都是所欲,于是陷入又一轮的不能兼得的遗憾和迷茫,徒增烦恼。
(7)原来,貌似放松身心的优雅活动的深处,隐藏着的竟是都市人的贪婪,所谓纵情自然愉悦山水,也不过是做一次心情的奖赏和刷新,为进入下一轮争名夺利的熙熙攘攘所做的刻意调整和精心准备。
(8)在大自然的青山秀水面前,你突然感到的美不胜收心驰神往,其实这是一种心境,为环境所转换的最原始最本能的审美体验,山水云烟花草树木,不过是激活你内心美感的那只鼠标轻轻的点击,是唤起你内心情趣的那声悄悄的暗示。是先有你放松的心才有的山水的美丽,而非是因为山水的美丽才有你心灵的放松。真正美丽的是你的心灵,而非山山水水本身。明代有一位文化大师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设若在此时此地,你接到上司下达任务的电话,或是收到下属汇报工作的请示,这些公务的纷争一旦侵入你的心里,山水便非山水,风光亦无风光了。
(9)田园哪有风光美 美其实就在你的心里。
(10)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期间,写过一则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12)只要有一颗坡老般的“闲”心,则夜夜有月明,处处有松柏!又何须苦苦寻觅到农村到田园到山山到水水
(出自《散文百家》)
11. 在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自比从桃花源走出的渔人,结合上下文来看,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12. 为什么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却不能舍弃城市生活?(4分)
13. 第(8)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应当如何理解?(4分)
14. 文章最后引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何作用?(4分)
三、古诗文阅读与默写。(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带领。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D. 故遣将守关者 故:特意。
16.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军中无以为乐 ②必竭诚以待下
B. ①立而饮之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 ①客何为者 ②无能为也矣
D.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C.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D.《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18.翻译(6分)
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3分)
⑵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6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9.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2分)
20. 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3分)
21.
(1) ,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2)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谏太宗十思疏》
四、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没错过,抓住了,应该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
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1. D(liáng chēn liào)
2. C(威摄—威慑、消声匿迹—销声匿迹,清洌—清冽、暇思—遐思,山青水秀—山清水秀、人才倍出—人才辈出)
3. B(鼎力相助: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鞭辟入里:形容文辞或文章说理透彻,也形容领会深刻。更: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贬义。)
4. B(A.句式杂糅。应去掉“在作怪”。 C.不合逻辑,“股票、基金”和“各种形式的理财方式”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应在“各种形式”前加“其他”。 D.搭配不当,树立……荣辱观)
5. D
6.商业用词很不规范,滥用繁体字现象尤为突出。
7.飘色又叫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是一种以巡游为主要形式,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凌空表演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8.C(目前还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
9.B(“气温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只是吸收了部分二氧化碳,减缓了变暖的步伐。)
10.D(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有关系,可以从“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得到证实。)
12. (1)对田园生活的倾心,不过是对令人身心疲惫的都市生活的一种厌倦和回避,而不是对都市生活的否定与放弃。(客观)
(2)农村虽然风光宜人但贫穷落后,城市虽然拥挤喧嚣却繁华舒适,城市的诱惑让人难以拒绝。(客观)
(3)他们欲望太多,贪得无厌,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患得患失,无法舍弃城市生活。(主观)(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3. (1)只有放松心灵,才能感受到山水的美。
(2)没有名利纷争,山水才能触动你的心灵,唤起你的审美体验。
(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 (1)以东坡夜游的独特感受来证明“美自心生”的观点。
(2)以东坡的闲适情趣与城里人的心浮气躁作对比,强调有“闲”心才能发现处处风光。
(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5.D (王,使……称王)
16.C (都是“做”,A“用来”,表修饰;B表修饰,表转折;D“你”,表假设)
17.A (“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无依据。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18.略
21. 大行不顾细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3,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