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 七年级第二学期 1.2农业分布 内容分析 “农业的分布”分为农作物的分布、三大林区和四大牧区这三个部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简化了农业部分的阐述,侧重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分布和经济作物(棉花、甜菜、甘蔗等)分布组成。三大林区部分阐述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侧重我国三大林区的分布及其特点。四大牧区部分介绍我国草场资源的特点,侧重天然草场的分布。另外课本编排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这节内容计划二课时。重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我国三大林区、四大牧区的名称及位置。 学情分析 我校位于静安区,七年级学生对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分布兴趣不大,对之也无系统的知识。 学生自己学习农作物的分布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农作物实物辨别,例如粳米、籼米、糯米均为水稻,小麦和青稞会搞错;二是根据农作物的分布联系上学期所学温度带、干湿区等知识推测该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三是归纳与农作物分布有关因素不够完善;四是忽视我国种植水稻最北的地区;五是区分春小麦和冬小麦。 学生自己阅读《我国主要森林分布》图,可能无法准确说出三大林区的方位,分析我国西北广大地区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只从自然角度分析,还有没有意识到可以用地图分析三北防护林指的哪三北。对于四大牧区,学生不会联系七年级第一学期区域篇中新疆、青藏高原、自主学习内蒙古中所学知识。难点:根据农作物分布运用相关地图分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地图初步探讨畜牧业的种类分布和地区环境特征间的相互关联。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国主要经济作物》,说出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结合《中国干湿地区》、《中国温度带》图分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体会不同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通过阅读地图《我国主要森林分布》、《我国四大牧区》,说出我国三大林区、四大牧区的名称及位置。阅读数据《我国与世界部分国家森林资源比较》,比较我国与日本在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上的区别,比较我国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进一步分析出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从而意识到我国是个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加深珍惜农业资源、爱惜粮食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帮助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师:上堂课开始学习了农业,农业包括那些生产部门? 为今天所学种植业做铺垫 农作物 的分布 学生先学 辨别农作物 阅读课本P8~P10、地图册P5、6、8、9、10,小组讨论、填写学习单 【巡视】 (引导运用资料、 分工合作、 关注薄弱学生、 时间提醒等) 尽可能暴露学生的 “相异构想”。 各小组轮流交流 水稻: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喜温喜湿 温度带(亚热带和热带) 干湿地区(湿润) 小麦:南北方广大地区都可以种植 性喜温凉,耐寒耐旱 温度带(中温带暖温带) 干湿地区(半湿润半干旱) 青稞:青藏高原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耐寒喜凉(课本P19) 棉花: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新疆 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 干湿地区(半湿润半干旱) ⑤茶叶:南方(水田农业区) 喜温喜湿(课本P19) 温度带(亚热带和热带) 干湿地区(湿润) ⑥花生 华北平原,特别是山东省 温度带(暖温带) 干湿地区(湿润半湿润) 喜温作物,耐热、耐旱但不耐寒。 ⑦甘蔗 南方 温度带(亚热带和热带) 干湿地区(湿润) 喜高温,需水量大 【组织交流、可随机抽】 师: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我国第一,按品种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 1. 粮食作物 水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喜温喜湿 小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性喜温凉,耐寒耐旱 经济作物 ①纤维作物 棉花: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新疆 喜温喜光,生长期长。分布在日照充足,较为干旱的地方。 ②饮料作物 茶叶:南方丘陵 喜温喜湿、酸性红壤土 ③油料作物 花生 华北平原 喜温作物,耐热、耐旱但不耐寒。 油菜 分布广,最大是长江流域 ④糖料作物 甘蔗 南方 甜菜 北方 性喜温凉 ⑤热带经济作物 椰子、油棕、天然橡胶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尽可能暴露学生阅读农业专题地图时各种潜意识,包括“闪光点”和“相异构想”,共同解难。 疑难探析(师生互动) 课本P9《世界上最北的稻田》:科技提高(选择早熟品种、温室育秧等措施) 冬小麦要在田里过冬,东北冬季寒冷,所以不能种植冬小麦,而应种在长城以南。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秋季收获。 师:水稻是喜温喜湿农作物,为何现在能在黑河种植? 师: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 【提醒】读图,以长城为界 春小麦:长城以北和青藏高原 冬小麦:长城以南 蕴藏着为祖国自豪德育资源 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布和纬度之间关系 小结 自然因素:气候(热量、水分)、地形、土壤…… 人文因素:农业科技的进步… 师:农作物的分布和哪些因素有关? 初步认识农作物分布与环境之间关系 资料: 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粮食。在科学上,它们被称为禾谷类作物(分类上属于禾本科)。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由于我国热带地区面积不多,主要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种植如椰子、橡胶、咖啡等作物,种植面积不大,故不多讲。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最大的区别是粮食作物是用来吃的,而经济作物是种来卖钱的。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水稻和玉米是最主要的,被称为三大粮食作物。 茶起源于中国,现风靡全球,我国茶产地主要是南方丘陵地区。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西湖龙井、江苏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红茶(滇红、祈红)、乌龙茶(福建大红袍、台湾乌龙)、花茶等等。喝茶有很多讲究,衍生出的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空可以去网上浏览。唐代陆羽《茶经》就谈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叶的生长和土壤条件有关。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帮助 设计意图 导入 欣赏江西婺源、青海门源云南罗平的油菜花田 观察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 Q1由南向北依次开放 我国东部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Q2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此时,全国普遍高温,水分条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Q3呈半球状分布,随海拔高度上升而推迟。地势成为这里主要的制约因素。 师:上节课学习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及生长习性,今天先以油菜为例,分析农作物生长条件。 (强调)纬度 (强调)水分 (强调)地势 通过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的案例为例,使学生认识到农作物生长和纬度、水分、地势等有关。 三大林区 1、读图表 阅读课本P11《我国与世界部分国家森林资源比较》 Q1说出我国森林面积在世界位次。 Q2比较我国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说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和人均的特点。 Q3比较我国与日本在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上的区别 师:(过渡)农业的生产部门中产值虽低,但生态价值无价的部门是? 森林在净化空气、固碳释氧、消除噪音、净化大气、固土保肥等方面发挥巨大生态价值。 通过图表的阅读,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的特点。 2、读地图 阅读地图册P6《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结合课本P12、13,指图说明我国森林分布 集中分布 东北林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天然林为主。 我国的第二大林区位于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第三大林区位于我国东南,主要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 少:西北广大地区以及华北地区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 西北广大地区主要以沙漠、戈壁为主,故森林少,而华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因人类开发早,破坏严重,故也少林。 【巡视】 【随机抽学生回答森林集中分布地区及特点】 【随机抽学生回答森林少的地区】 (追问)森林面积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通过学生先独立阅读地图和课本资料学习森林分布, 3、造林重点 一是在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如我国的“三北”,即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 二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建防护林,以防止洪涝灾害。另外在沿海地区建海防林以减弱台风风速,在平原农田建防护林等。 (追问)森林的生态价值巨大,面对我国森林分布现状该怎么办? (关注三北的方位) (追问)为何要在长江中上游建防护林? (拓展) 通过前面读图分析基础上,思考造林重点,进一步落实读地图。 四大牧区 1学生先练(独立学习) 回答课本P15、填写 【巡视、督促】 暴露问题 2、小组讨论 Q1 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麓一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Q2四大牧区位于中温带、暖温带和青藏高寒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Q3内蒙古牧区的三河马、三河牛; 青海牧区的河曲马; 西藏牧区的牦牛、藏绵羊;新疆牧区细毛羊、伊犁马。 Q4东部地区三黄鸡、水牛、金华猪、高邮鸭、太湖鹅…… 【巡视】 【引导读图】 (结合地图册P7上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结合地图册P5) (课本P14或地图册P10) (地图册P10) 运用地图在生生互动中解决疑难。 拓展 阅读课本P15《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 春秋季:山坡或山脚下和沿河两岸 夏季:山上 冬季:山沟、洼地或河谷地带 思考:哈萨克族牧民为什么要转场?春夏秋冬各季牧场的分布地分别有什么特点? (强调)牧民熟悉天然草场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掌握并遵循自然变化规律,适应环境,趋利避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