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2. 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 “旧中国的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极端落后,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环境下,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百废待兴,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可能一事无成。为了对付战争威胁,需要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 A.依据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而制定 B.导致了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美国的控制下难以取得成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5. 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由于( ) A.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大跃进”的需要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6. 下图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大跃进”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7. 某班同学进行一次研讨会,在会场的黑板上写着“疯狂岁月(1966—1976)”的字样。据此可知,他们正在讨论的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8. 下列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建成 B.新建宝成、兰新、包兰等铁路 C.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 10. 20世纪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 11. 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 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12. 下下图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 14. 如下表,这些措施( ) 时间 措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15.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据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同一家 B.不结盟 C.全方位外交 D.独立自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如图。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950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易振家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四 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一种什么方针? 提出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 ”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已经实现从外交大国到外交强国的转变,赢得全世界的赞誉。九年级(3)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中国现代外交成就”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小荷露尖】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新中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有哪些? 【梅开三度】 材料二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2)列举两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全面推进】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外交上的新特点以及形成了怎样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 (4)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对中国、对世界分别有何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ADB 6-10ACBBC 11-15BDBAD 二、非选择题 16. (1)运动:土地改革。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政策:保护富农(经济、财产)政策。 (3)直接结果:农民获得了土地,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深远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7. (1) “两个凡是”的方针。“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自1958年开始,“左”倾错误不断泛滥,先后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8.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声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或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3)特点: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等;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