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称霸世界. 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做法是( ) A.推行冷战政策 B.奉行和平共处 C.发动局部战争 D.建立国际组织 2. 某同学以“冷战局面的形成”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下是他选取的部分素材,其中不适合这个学习主题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内容 B.杜鲁门在1947年国会的演说稿 C.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D.科索沃战争记录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军事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实施马歇尔计划 4.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 ) A.美苏两极对峙 B.殖民体系瓦解 C.欧洲国家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5. 下列有关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 B.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等稳居世界首位 C.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D.“滞胀”现象开始出现 6. 下图是一幅漫画,两颗导弹象征的是美国和苏联,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赶紧合作。漫画直观反映了法德走向合作是因为( ) A.美苏冷战的压力 B.美国强力地推动 C.吸取战争的教训 D.经济发展的需求 7. 日本经济曾经以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最终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的时间是在(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B. 20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8. 二战后,匈牙利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包括( ) ①改善党的领导 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③健全法制 ④改革管理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文中“守墓人”体现在( ) A.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10.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这次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政治体制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制度的变化 11. 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 ) A.两极格局形成 B.德国分裂 C.苏联解体 D.苏俄建立 12.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的决定发布后,美国宣扬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 迫切的威胁”。这表明美国( ) A.阻止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B.进一步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 C.极力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D.与中国争夺对亚非的领导权 13. “目睹一个外国国旗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谁能忍受这种屈辱呢?”与这句话有关的事件是( ) A. 印巴分治 B. 纳米比亚独立,非洲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 古巴人民起义,建立革命政府 D. 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被压迫民族纷纷展开了民族独立运动。1947年,英国被迫承认独立的国家是( ) A. 印尼 B. 埃及 C. 印度 D. 新加坡 15. 1948年5月,就在以色列国宣布建立的第二天,埃及. 伊拉克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从阿拉伯联军打着与以色列作战的旗号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之一体现在( ) A.石油资源丰富 B.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 C.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D.争夺水资源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 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 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哪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两极格局崩溃. 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 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材料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 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 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地导致同美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象战后初期50年代那样,对西方阵营发号施令。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 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的政治影响怎样?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 材料二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 “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请回答: (1)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困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以匈牙利改革措施为例说明改革的成效和失误。 (2)中国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经存在过什么问题?中国和东欧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后来又分别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ADBAD 6-10ACAAD 11-15CADCB 二. 非选择题 16.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2)雅尔塔会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3)世界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向(或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格局方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7. (1)拿破仑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企图独霸欧洲。失败原因:对外发动战争,损害欧洲各国人民利益;引起欧洲广泛反抗: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之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族意识;以英国为首的政治. 军事同盟力量的强大和反对。 (2)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美国. 日本与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特征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18. (1)匈牙利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例如措施有:①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②经济上,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在工业方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为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因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其根源是没有摆脱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2)问题:照搬苏联模式。对待:东欧改革相继失误,长期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束缚,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结果:东欧丧失社会主义政权;中国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3)启示: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