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国际斗争永远都是这样……昨日还是坚定的盟友……现在却完全恢复老样子……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同盟国之间迅速变脸,演化出了冷战。材料强调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 )
A.国家利益 B.意识形态
C.地缘政治 D.社会制度
2. 《新全球史》中说:“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 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上述材料表明( )
A.为反法西斯建立的联合国在战后迅速解体
B.冷战主要是军事上的对抗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 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
D.冷战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3. 下图漫画反映了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 )
A.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4. 下列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5. 不属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B.改革传统工业
C.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D.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6.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它正式成立,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 经济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联合起了示范作用,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是 (  )
A.欧共体 B.国际联盟
C.欧洲联盟 D.煤铁合营
7. 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的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法国
8. 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进行改革,被苏联镇压的国家是( )
A.民主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南斯拉夫 D.波兰
9. 苏联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领导人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
B.只重视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
C.提出的目标超越当时的现实
D.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0. 德国是中产社会最为典型和成功的国度之一。庞大而富裕的中产阶级,完善的社会福利,健全的法制体系,稳定的社会结构,让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成为欧洲大陆发展的标杆。德国统一的背景是( )
A.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11.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2. 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非洲最终崩溃的事件是1990年(  )
A.埃及的独立 B.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C.纳米比亚的独立  D.南非的独立
13. 长期遭受英美殖民控制的拉丁美洲,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之后,在经济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有(  )
A. 巴西. 墨西哥 B. 古巴. 巴西
C. 古巴. 墨西哥 D. 阿根廷. 古巴
14. 当今印度与巴基斯坦纷争越演越烈,你认为究其根源应该是(  )
A. 宗教分歧 B. 民族矛盾
C. 地区冲突 D. 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祸根
15. 巴勒斯坦人用“人肉炸弹”在以色列超市. 公共汽车制造爆炸案;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定居点进行残酷报复。造成双方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因素是( )
①宗教信仰不同 ②种族不同 ③争夺水资源 ④领土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的国会咨文
材料三 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 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四 本公约及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国家或地区主要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或地区?
(2)根据材料二. 三,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针对其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啊,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1)材料一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材料二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 公开化. 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2)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如何“‘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他的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共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3)若没有材料三中事件的发生,苏联会解体吗?为什么?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他们的互相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由它引发经常性战争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的方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 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 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   
——引自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
(1)“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哪些集团?分别成立于何时?
(2)结合材料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国际背景。
(3不结盟国家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4)提出不结盟主张的国家和领导人都有谁?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ACDBA 6-10CCBDD 11-15CCADD
二. 非选择题
16. (1)社会主义性质。
(2)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3)措施:苏联针锋相对,组建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7. (1)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3)会。原因:因为苏联解体是种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的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西方势力影响等都会迫使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只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18. (1)“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现有的军事集团(“北约”. “华约”)引起国际关系的恶化,冷战或真正的战争危险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 
(3)独立. 自主. 不结盟。 
(4)南斯拉夫的铁托,埃及的纳赛尔,印度的尼赫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