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19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2600万元。从1828-1836年,却从中国流出了3800万元。使中国国际收支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叶贸易 B.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自然经济遭到完全破坏 2. 下列人物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痛击侵略者、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①林则徐 ②关天培 ③陈化成 ④琦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 晚清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硝不提炙,磺不拣净,轻率制造,率难致远透坚。”说明当时由于工艺设备落后,清军火药无法提纯硝和硫,只靠石碾等工艺,造成研磨不细。这说明当时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落后 B.政治腐败 C.军备废弛 D.闭关锁国 4.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相信“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采取的行动是( ) A.火烧圆明园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在中国设立工厂 D.抢劫北京城 5.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永安初建政权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定都天京 6.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左宗棠 B.邓世昌 C.李鸿章 D.关天培 7. 有人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清政府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兵中国 8. 生活在1900年北京地区的百姓,在大街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标语“扶清灭洋”,他们会想到的是( ) A.这是义和团的口号 B.这是清政府的近期公告 C.这是洋务派的口号 D.这是维新派的口号 9. 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11.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两家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 创办大生纱厂,提出“实业救国”的状元实业家是( )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魏源 13.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持此观点的人是( ) A.洪秀全 B.康有为 C.林则徐 D.李鸿章 14.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体现了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5.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0 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国家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 总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材料三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5)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部分) 名称 简况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由外国人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和制炮装炮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创办,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材料二 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能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并概括表中所示军事工业的特点。(两点即可) (2)据材料二,归纳总理衙门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应对大变局的结果。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评述洋务运动。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戊戌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ABB 6-10BCADB 11-15DABAB 二、非选择题 16. (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而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侵略朝鲜、中国。 (2)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3)洋务运动。 (4) (根据材料二)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根据材料三)李鸿章避战保船,妥协退让;(根据所学知识)清政府腐败无能。 (5) “落后就要挨打”;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等。 17. (1)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特点:采用机器生产;技术力量依赖外国;分布在沿海地区;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两点即可) (2)主要职责:自强求富;海防;通讯。 效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2)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