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后参加农民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与刘邦称帝相似的是( )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朱元璋 2.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很多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李自成建立的是( ) A.大顺政权 B.张楚政权 C.太平天国 D.东汉政权 3. 下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就居住在这里。那么清朝建立的时间和第一位皇帝分别是( ) A.1635年 皇太极 B.1636年 努尔哈赤 C.1636年 皇太极 D.1616年 努尔哈赤 4.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其措施不包括( ) A.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B.推崇儒家学说 C.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D.大力发展牧业 5. 历史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文物见证了( ) A.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和谐 B.明朝时对外交流的盛况 C.清朝对东北边疆的守护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6. 清朝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清朝的有( ) 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②设置台湾府 ③尊崇儒家学说 ④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①南洋 ②印度洋 ③红海沿岸 ④非洲东海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9.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新的工商业城市的形成和集镇的兴起,都使商业资本空前活跃起来。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①北京 ②上海 ③江宁 ④洛阳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10. 一个时代的著名建筑往往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以下属于我国现存的保留最完整的. 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 ) A.赵州桥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故宫 D.长城 11. 要了解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应推荐阅读(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12.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13. 《明太祖实录》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的专制 B.经济的繁荣 C.君权的强化 D.外交的活跃 14. 军机处的设立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在我国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它最早设立于( ) A.皇太极时期 B.顺治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5. 1793年,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他在日记中记载:“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 B.实行闭关自守最终导致了落后 C.开始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D.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待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材料二 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1)材料一记录了明朝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当时的受灾农民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2)材料二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材料三崇祯皇帝自杀,标志着明朝的灭亡。推翻明朝的农民军领袖是谁?其最终结局如何?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1)材料一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2)材料二这一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18. 明清时期,建筑设计规划规模宏大,传统科技继续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面问题。 【建筑】 (1)图一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平面图,请结合这幅平面图介绍一下当时的北京城。 (2)图二是哪个朝代的长城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主要是为了防范哪个少数民族? 【科技】 (3)明朝时期我国的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大量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当时涌现了哪些影响较大的科技巨著? (4)明朝时期,我国涌现出这么多古典科学巨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DACDD 6-10ABCBC 11-15DDCDB 二. 非选择题 16. (1)庄稼颗粒无收,人民食野草. 树皮和石块充饥,灾难深重。 (2)气候变冷. 自然灾害严重。不是。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3)李自成。李自成在推翻明朝的统治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夹击李自成,李自成交战失利,最后失败。 17. (1)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因素:①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②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加大。 (2)清朝前期。联系: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使湖广地区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重要的粮仓。 (3)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耕地. 粮食供给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稳定;清朝以农业立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8. (1)北京有宫城. 皇城. 内城和外城,布局严整,街道宽广笔直。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2)明朝。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蒙古族。 (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4)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 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