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2017年3月22日,“马革裹尸”“埋骨他乡”的28名志愿军烈士骸骨,终于魂归故土。当年,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 A.“和平卫士” B.“最可爱的人” C.“党的好战士” D.“钢铁卫士” 2. 1950年,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最初实现是在( ) A.改革开放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4.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国民收入 (%) 商业零售 (%) 工业产值(%) 公有制经济 92.9 95.8 100 私有制经济 7.1 4.2 0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胜利 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 “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下列各项与上述材料中评价的人物没有关系的是( ) A.发动文化大革命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恢复高考制度 D.“一国两制”的提出 8.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有些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下列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创立的( ) A.电子工业 B.原子能工业 C.航天工业 D.钢铁工业 9. 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D.实行改革开放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城市改革的是( ) A.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实行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1.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历史,近代上海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上海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下列关于上海两次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②两次开放都丧失关税主动权 ③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④两次开放都增强了综合国力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2. “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 ) ①提高了壮族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 ②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3. “一国两制”构想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一次天才式创造。首次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的历史问题是( ) A.西藏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问题 14.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第二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B.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C.“台独”基础被铲除 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15.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反映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布局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图一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图二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完成于何时?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17.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成就辉煌,也有惨痛教训,有缓流也有急流,有高音也有低音。 【中共八大绘蓝图】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中共八大的召开具有怎样的意义? 【激情岁月酿失误】 材料二 如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4)以史为鉴,概括“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艰苦创业铸辉煌】 (5)失误中有成就,这一时期建成了哪些油田,结束了我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的是谁?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三十多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如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依然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雄安新区的成立,可以形成真正的京津冀三角区。当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全国南北方经济将更加均衡,中国延续千年的“南强北弱”“南富北穷”将在这个世纪发生重大的格局性变化。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中最大的是哪个? (2)图一和图二各代表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的开发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找出雄安新区的成立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4)说一说我国的对外开放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DCD 6-10AADBA 11-15ABDBD 二、非选择题 16. (1)图一: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2)图二: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公私合营。 (3)事件:三大改造。 时间:1956年。 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7. (1)是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和迷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5)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王进喜。 18. (1)改革开放。海南岛经济特区。 (2)图一: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图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目的:浦东的开发,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3)形成真正的京津冀三角区,全国南北方经济将更加均衡,中国延续千年的“南强北弱”“南富北穷”将在这个世纪发生重大的格局性变化。 (4)使我们能迅速了解和学习世界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眼界更为开阔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