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步练习(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步练习(1)(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  )
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四项基本原则 D.四个现代化
3.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内容是(  )
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外电评论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6.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精确的理解是(  )
A.不同于苏联、东欧模式的社会主义
B.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
C.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D.不受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的束缚
7. 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四大
8.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五大
9. 下列关于中共十八大的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B.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C.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D.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10.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体制改革?(  )
①政治、经济 ②科教、体育 
③生态文明 ④党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哪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
A.新时期 B.新阶段
C.新时代 D.新征程
12. 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
A.它解决了亚洲人的吃饭问题
B.它是不带来污染的绿色产品
C.它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13.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这就意味着我国(  )
A.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B.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必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D.必须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14. 下列关于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截至2015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
B.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C.我国电信网络发展速度已位居世界第一
D.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15. “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梦想成真的根本原因是 (  )
A.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中华民族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D.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1992年的一次谈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背景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转折”指什么。(列举三项即可)
(3)对内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对内改革重心发生转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新发展理念……
材料二 ……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国家政策的调整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独立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世博梦等。
(1)阅读材料一,说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之间有何关联?
(3)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的这些梦想得以成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8.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二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三 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梦激励着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什么道路?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一带一路”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条件是什么。
(4)有梦想,有奋斗,才会有出彩的人生。根据材料三,说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DCD 6-10BCCDC 11-15CCBCD
二、非选择题
16. (1)国内背景:人民群众渴望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这一愿望遇到了严重阻碍;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上从僵化半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对外政策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对外开放等。
(3)1992年前,改革原来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并能带领人民走向富裕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18. (1)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道路:必须走中国道路(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特点:以建立经济发展区域为目的,包含多个领域,涉及多个国家,秉持开放包容精神,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3)条件: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等等。
(4)努力: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等。(符合题意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