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西走廊地区 教学设计 内容框架 -40112879363河西走廊地区 沟通中西方的贸易连廊 自然连廊 交通连廊 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 旅游业 丰富的矿产 地形:中间为平原 两侧为山地 水源:祁连山脉冰川融水 气候:处于温带,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全年干燥 发展绿洲 农业 河西走廊地区 沟通中西方的贸易连廊 自然连廊 交通连廊 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 旅游业 丰富的矿产 地形:中间为平原 两侧为山地 水源:祁连山脉冰川融水 气候:处于温带,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全年干燥 发展绿洲 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结合河西走廊的区域地图,综合分析当地发展城市的条件。 分析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提出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判读河西走廊的位置及当地地形、气候等特点,提升读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河西走廊发展城市的条件及当地生态问题的成因,增强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看河西走廊的地理景观图,感受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介绍不同区域尺度的文化与河西走廊联系,建立区域尺度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难点 1.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真实史实为主线,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本课运用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作为教学主线,根据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顺序,分别让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建立城市的条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使得河西走廊经济繁华的原因。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讨论,结合历史背景与地理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立足情景,加强区域认知 虽然学生已经学过多个区域,但是对于区域的认知是片面,因而本节课摒弃了地理八股教法,运用情景线索挖掘该区域的相关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河西走廊的位置,以此梳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且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引导学生发现区域产生的变化及探究内在原因,最后通过已学知识为当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建立区域的空间思维和时空观。 纵观古今,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运用时间的脉络,逐步建立起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会到自然对于人的重要性。但随着经济不断的推进,利用现在的河西走廊却没落与古代的繁荣建立强烈的思维冲突,引发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在层层的抽丝剥茧中,逐渐发现人对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感受人与自然的联系,也懂得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养成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材料 教学活动 -288290172720导入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史实 回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原因 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指出第一次西域之行的可能线路。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简图 简述河西走廊在我国的位置与范围 河西走廊简图 地 形 师生互动: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保存完好的原因 思考河西走廊气候干旱的原因 归纳河西走廊的气候特点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 气 候 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特征 河西走廊人文环境特征 河西走廊遥感影像图 《旧唐书》和《汉书·地理志》相关人口与农业数据信息 农 业 【探究活动】气候如此干旱的河西走廊,为什么在第一次西域之行后建立了四大城市呢? 师生互动:这些大城市在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后,都变成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试分析河西走廊繁华的原因。 汉代张骞两次西域之行图 交 通 文 化 河西走廊民族迁徙图 河西走廊与亚洲四大文明关系图 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原因与治理 数据:河西走廊与其他省区GDP比较 【探究活动】分析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与治理 师生互动:为什么河西走廊繁华不在? 数据:民勤地区绿洲变化及主要自然灾害 结课 河西走廊的简图 师生互动:如何让河西走廊再度繁华? 0导入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史实 回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原因 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指出第一次西域之行的可能线路。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简图 简述河西走廊在我国的位置与范围 河西走廊简图 地 形 师生互动: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保存完好的原因 思考河西走廊气候干旱的原因 归纳河西走廊的气候特点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 气 候 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特征 河西走廊人文环境特征 河西走廊遥感影像图 《旧唐书》和《汉书·地理志》相关人口与农业数据信息 农 业 【探究活动】气候如此干旱的河西走廊,为什么在第一次西域之行后建立了四大城市呢? 师生互动:这些大城市在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后,都变成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试分析河西走廊繁华的原因。 汉代张骞两次西域之行图 交 通 文 化 河西走廊民族迁徙图 河西走廊与亚洲四大文明关系图 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原因与治理 数据:河西走廊与其他省区GDP比较 【探究活动】分析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与治理 师生互动:为什么河西走廊繁华不在? 数据:民勤地区绿洲变化及主要自然灾害 结课 河西走廊的简图 师生互动:如何让河西走廊再度繁华?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运用张骞两次西域之行,“开凿”丝绸之路史实引入河西走廊地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快速导入学习内容。 河西走廊的位置 通过观察河西走廊区域图及地名解读,引导学生说出河西走廊地区的位置。 顾名思义,建立河西走廊区域地理位置信息。 河西走廊的繁华 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特征 作为张骞第一次西域之行的佐证,思考莫高窟壁画保存完好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当地的气候特征。 建立地理现象与环境特征的联系,并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在张骞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后,河西走廊建立四大郡城,结合当地气候干旱的条件,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任务一】探索河西走廊地区适宜发展城市的有利条件。 利用已学内容结合张骞西域之行后新建郡城,产生思维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并且通过分析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河西走廊的人文地理特征 随着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河西走廊的四大城市成为繁华的大都市,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繁华的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河西走廊的人文地理特征,也让学生意识到该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且通过不同尺度的河西走廊的展示,学生逐渐树立区域尺度观。 河西走廊的没落 河西走廊生态危机 随着时间推移,发现河西走廊在发展之后却出现经济下滑的现象,小组讨论找出导致当地生态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关治理措施。 通过小组探究河西走廊的生态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正视河西走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河西走廊再度繁华 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让河西走廊重新体现它的价值。 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作业设计 1.在“河西走廊地区填充图”上填注: 5994409144000 山脉:祁连山脉 河流:弱水 黄河 城市:敦煌 张掖 武威 酒泉 2.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向西可通往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3.河西走廊因形似走廊而得名,该“走廊”其实是为___________走向的狭长平地,长约1000千米,宽约100~200千米的地区。 4.图示区域中太阳能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 A.河网密布,吸收热量多 B.植被稀疏,地表增温快 C.地形多样,逆辐射增强 D.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 5.河西走廊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将下列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完成结构示意图。 A.气候较干旱 B.夏季冰川融水 C.形成季节性河流 D.地处西北内陆 E.受夏季风影响小 33211716210河西走廊 发展灌溉农业 地势平坦 0河西走廊 发展灌溉农业 地势平坦 7.小组合作作业:以“丝绸之路”为课题进行探究活动,制作相关小报 要求:4人一组 形式:图文结合,B4大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