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黄土高原地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指出黄土高原在地图上的位置,说出黄土高原地区覆盖的省级行政单位 (2)能通过提供的材料找出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自然条件,并说出黄土窑洞、歌舞语言、服饰、饮食的特征与自然条件的因果关系; (3)能分析自然条件影响人类活动,能分析哪些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书本及提供的材料,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饮食、服装、歌舞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人类生活受环境的影响,同样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类活动,更深层次理解人地关系。也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 三、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治理 四、教学板书: 一、地理、范围:山西、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二、高原环境: 年降水偏少,但降水时又多暴雨 黄河河床升高 自然环境: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水失严土流重 沟壑纵横 植被稀少 人文环境::人口:增长,过度开垦 土壤贫瘠 交通:不便 农业:小麦,畜牧业 三、黄土高原环境治理: 封山禁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教学过程: 五、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的应用 教学技术:1、教师做ppt及mtv,针对这篇课文“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活景观如:歌舞语言、饮食、居住、服饰、农作物、植被再配上黄土高原地区高亢的民歌做成一个mtv,让学生在歌曲的欣赏当中就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查阅关于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治理方面的资料。 学习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教师做的mtv及教师准备的“黄土高原地区文化”的资料完成课堂探究单。利用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在班级交流。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教师问:我们曾经学习了四大高原,大家看这张图片,知道是哪个高原的景观吗? 学生回答:黄土高原 教师问:那还有三大高原分别是哪三个呢? 学生答: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教师讲: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述一下黄土高原地区,请看一下的它的位置。 学生:指图回答它的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部,位于第二阶梯。主要覆盖山西陕西省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南部及青海省东部一小部分,还有河南河北四川一小部分。 教师:有一位美国考察者来到黄土高原地区,看到那样的一个大面积的黄土景观,看上去那么的荒凉,但那里的人们却能够生存下来,感动无比的震惊,那我们边欣赏这首歌边看看这里什么景观的吧 教师:大家也听了这首歌感觉到有些当地特色吧,大家听了歌曲还看到什么景观? 教师总结:陕北窑洞,腰鼓,白羊肚巾,这些都是当地人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必然有了它特有的自然条件,现在我们就分四组,分别研究窑洞、腰鼓、白羊肚巾、歌舞它们的特征及特有的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特征与该地的自然条件 黄 土 窑 洞 特 征 窑洞建造位置: 窑洞结构特点: 为了适应 : 地 理 条 件 1、气候: 2、土壤: 我们的结论 (特征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从地形 ,气候,当地植被等方面考虑) 高原地区人的饮食习惯与该地的自然条件 黄土高原地区人的饮食 饮食特点 主食: 副食: 地 理 条 件 1、该地气候: 2、所属干湿地区、温度带: 3、该地土壤状况: 我们的结论 (特征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区人的语言、歌、舞与该地的自然条件 黄土高原地区人的语言、歌、舞 特 征 歌曲: 腰鼓: 语言:质朴高亢 地 理 条 件 我们的结论 (特征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见面容易,拉手说话难,是因为 : 黄土高原植被: ,所以有了粗犷豪放,潇洒大方的性格,也就有了腰鼓的这样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人的服饰(白羊肚巾)与该地的自然条件 黄土高原地区人的服饰-----白羊肚巾 特 征 地 理 条 件 气候: 我们的结论 (特征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当地人头戴白羊肚巾,是为了适应: 通过学生的思考填写任务单,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教师总结板书: 年降水偏少,但降水时又多暴雨 黄河河床升高 自然环境: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水失严土流重 沟壑纵横 植被稀少 人文环境::人:人口增长,过度开垦 土壤贫瘠 交通:不便 农业:小麦,畜牧业 同学思考.并填一下表格,理清板书的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流 失 的 原 因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教师讲述: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那我们可不可以改变自然环境,以便我们能在更好的环境生活地更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如植被,我们可以多种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我们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改变农业耕种的模式,改原来的粗放为精制性农业。 教师总结: 播放录像:安塞地区环境治理案例 教师总结:封山禁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该地环境的根本,才能再次所造一个美丽的黄土高坡 教学说明::主要说明(1)设计这堂课时,自己对学生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思想;(2)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3)期望体现的教学特点和达到的目标等。说明附在教案后面。 教学说明: 黄土高原地区这节课在七年级下学期,在六年级学生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能根据气温降水图分析气候特点,七年级学习了中国气候,能根据中国气候分布图说出黄土高原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并分析它的特点,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中国气候,学生能通过地理图册,知道该地属于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也学习了中国地形及黄河,能够分析黄河下游被称为“地上河”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系。有了这些基础,我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节课时,用了逆向思维,倒推的方法,先展示出该地区人的生活文化,让同学分析这些文化与该地的自然条件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出该地的自然、人文条件。教学形式:让同学分组完成探究单,促使同学自己主动思考、提高同学学习合作精神。 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为中心,认识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造成的后果, 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影响到人类活动,再通过改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认识到人类活动也影响到自然环境,加深学生理解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