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368年,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的皇帝是(   )
A.朱元璋 B.朱 棣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2.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其根本原因是( )
A.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
B.广大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
D.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的目的
3. 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4. 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B.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副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6. 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7.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
A.花生 B.向日葵
C.马铃薯 D.粟
8. 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晋商和激商等大商帮,这些大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繁荣
C.城镇的增加 D.人口的增加
9. .《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10. 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青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本草纲目》
11.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下面关于它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2. 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
A.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逵
13.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14. 某旅行社在介绍一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军机处
15. 《国史概要》中指出:“外国商人必须住在广州城外特别居住区域内的商馆,并且必须通过称为广东十三行的公行进行交易。贸易季节一过,行商有责任催促外商离境,或返回澳门居住,不准在广州过冬。”这表明清政府( )
A.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僖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云南沭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材料三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四《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指出李自成在哪儿建立了政权?明王朝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材料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诗
(1)材料一中的“但愿海波平”和材料二中的“逐荷夷”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与以往相比,明清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3)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这两位历史人物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 周大贾 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材料三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制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四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末”指的是什么?“游手趁食者”指的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什么时期的何种社会现象?
(4)从材料三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5)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CCB 6-10ADADD 11-15ABBDB
二、非选择题
16.(1)问题: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联系: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2)闯王受到人民欢迎。原因:“均田免赋”符合人民要求,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3)西安。1644年,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17. (1)材料一:戚继光抗击倭寇;材料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2)抗击外来侵略。
(3)抗击外虏,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18. (1)纺织业发达,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2)“末”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游手趁食者”指的是雇佣劳动者。?
(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意思对即可)
(4)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
(5)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