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必杀技]水的考查新视觉水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化学物质,但它却是每年中考化学命题的主角,每年有关水的考题可谓多姿多态、百花齐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水的知识进行考查,给人以全新的视角,现举例说明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思维能力例1.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因此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可用次氯酸来杀死细菌,即将漂白粉(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投入水中以产生次氯酸。下列是某一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1)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_。(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者“混合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水的人工净化方法和步骤,以及在人工净化过程中各步的作用,明矾是一种净水剂,其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而沉降,沉淀是水中的大颗粒物质由于密度较大而沉降到底部的过程;过滤是除去水中悬浮的固体物质,通入氯气可生成次氯酸,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答案:(1)B;(2)D;(3)产生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而沉降;(4)混合物;该水中一定含有可溶性矿物质点拨:本题属于基础性考题,主要考查了水的净化过程中各步骤的作用、除杂的方法、所得水的物质分类等知识。2.利用微观模型 考查想象能力例2.下列是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根据给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可知,甲物质属于化合物;该图示向我们展示的恰好是给水通电分解的过程。答案:(1)甲;(2)2H2O 2H2↑+O2↑点拨:运用图示信息表达化学反应,直观、具体,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3.给出数据 考查分析能力例3.某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体积/mL 6 12 20 29 39 49 59 69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体积/mL 2 4 7 1l 16 21 26 31请回答:(1)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2) 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二者的体积比理论值是________________。(3) 分析表中的数据你会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从理论上讲,二者的体积比应为1:2;表中的数据告诉我们:通电后的3分钟以内,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3:1,大于理论值的2:1;从第4分钟起两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值。答案:(1)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H2O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7MyygWV9dHtZHNdwKRfMnA==/325385073078192276.jpg" \t "_blank" 2H2↑+O2↑;(2)氧气,氢气,1:2;(3)开始阶段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从从第4分钟起两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值。点拨:本题是一道数据信息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4.撰写公文写作,考查表达能力例4.写一份公共服务通告,提醒人们注意水体污染的威胁。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请用一个悬念开头。为了确保能清楚地解释产生水体污染的原因,应列举一些水体污染的例子。最后,告诉人们应如何减少水体污染。解析:本题是一道应用写作型考题。它主考查水污染的途径、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及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等知识,属于较为基础的考题,但命题者却别出心裁,打破了以往的选择、填空等传统的命题方式,以写作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答案要点:(1)水体污染的原因:大量排放工业废水,农业用水和生活污水;(2)减少水体污染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它们的危害性变得更小一些,或者是寻找污染物的替代品。点拨:将短文写作列入中考化学试题中,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表述化学问题,打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文科与理科间单一命题的封闭界限,很好的实现文科与理科的融合、渗透,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