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39520010337800007.2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 课前准备 塑料尺、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活动:7.4摩擦起电 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经过摩擦后的绝缘题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活动:7.5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呢?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通过上述现象,你觉得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 科学家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究规定: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两类:一类是正电荷,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并用实验证明了电子的普遍存在,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那么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布置作业: P30 1,2题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走进分子世界内容。 学生回答:可以吸引小纸屑 学生回答:相互排斥 学生回答:相互排斥 学生回答:相互吸引 学生回答:不一样 学生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并回答问题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学生自主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