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9张PPT)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NO.1自然异常社会失稳多大地震气象洪水地质农业地面震动构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32破坏程度震源深度房屋结构建筑物资源环境生命财产板块边界断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大洋中脊福建京津唐青藏新疆滩地下泻地震河道堰塞洪水涝灾重力整体向下滑动重力山坡形态松散的坡度突发性突发性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NO.2探究点1探究点2探究点3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的成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NO.3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点此进入答案探究点点此进入解析答案探究点2分/法技/巧探究点3图例火山q泥石流分布:了地震带分布「概念「危害」常见类型自然灾害的成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匚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世界成因构造及中洪地震国王洪然为人概||特影响及成要地灾素素|念点因素因因因震带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借助多媒体展示的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认识自然灾害的分类。(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了解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危害,说明其成因。(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我国将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哪些类型?3.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4.洪涝灾害的成因有哪些?5.影响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它们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1.概念: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2.灾害损失的差异性(1)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2)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越大。3.分类:有多种类型。(1)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地震。(2)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七大类。[名师点拨] 1.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异常变化引起的,但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2.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需要从自然灾害的概念着手。自然灾害的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果某种自然异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那么不能称其为自然灾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2.风暴潮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属于气象灾害。( )3.世界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的危害最严重。(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有关。( )提示:1.×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因此交通事故不属于自然灾害。2.× 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3.× 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4.× 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既与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类活动有关。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地震(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2)分类:按成因机制可分为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世界上的大多数地震为构造地震。(3)地震构造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②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4)震级和烈度含义特点影响因素震级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烈度从震中向四周逐渐减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地面组成、房屋结构等有关[名师点拨]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不同区域因为测量工具的差异,可能会测出不同的震级。(2)一次地震对各地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会有多个烈度。(5)危害: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6)分布①地震发生地带: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图表点拨] 1.教材第93页图4?1?5,该图展示出世界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南。(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3)大洋中脊地震带沿着各大洋的中脊分布。2.教材第94页图4?1?6,该图展示出:(1)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呈明显带状分布。(2)7级及以上大地震多集中分布在地震带上。[微思考] 同一次地震,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吗?提示:不是,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是表示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2.洪涝(1)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2)洪涝灾害(3)灾害损失:仅次于地震灾害。(4)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地势高低影响涝灾形成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名师点拨] 洪水与洪灾的关系[微思考] 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为什么?提示:不会。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3.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概念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发生条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特点都具有突发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危害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2.滑坡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 )3.滑坡、泥石流可能会诱发地震灾害。( )4.人类破坏植被是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提示:1.√ 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2.× 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并不是有水参与才会发生滑坡,如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都可引发滑坡。3.× 地震灾害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4.× 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开发等人类活动起重要的主导性作用。 地震灾害北京时间2020年2月3日0时5分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未发现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5.1级地震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四川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地震多发。问题2 (综合思维)影响地震对地表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建筑物的抗震程度等。问题3 (综合思维)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1.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的成因机制,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四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4)人工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2.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地壳构造运动岩石变形岩石破裂、错动地震波地面震动3.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烈度的大小受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若只考虑前三个因素的影响,等震线(烈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呈同心圆状,离震中越远,其数值越小。但实际上,由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的影响,等震线是不规则的。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4.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及地震灾害特点、分布与灾情(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2)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分布与灾情特点分布规律灾情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1.地震发生较多、震级较大的时段,称为地震活跃期;地震发生较少、震级较小的时段,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读2018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1)~(2)题。(1)与图中七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A.板块的生长边界 B.板块的消亡边界C.地形破碎的岛屿D.海陆的连接地带(2)下列关于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程度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程度越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1)B (2)C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图中七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是板块的消亡边界。第(2)题,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即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面建筑结构等。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 洪涝灾害的成因材料一 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消息,截至2020年6月23日,洪涝灾害造成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江西、重庆等26省(区、市)1122万人次受灾,57.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9300余间房屋倒塌,17.1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86.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洪涝分布图。问题1 (综合思维)洪涝灾害主要是由哪些自然因素造成的?提示:①气象因素:大雨、暴雨、持续性强降雨;②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问题3 (区域认知)结合上图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国洪涝区的时空分布规律。提示:时间分布: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带。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形成原因主要影响自然原因流域状况气象因素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河道堵塞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河道河道弯曲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谷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入海口狭窄人为原因破坏流域内植被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占用分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成因影响因素来水大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排水不畅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调蓄能力差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阅读上述文字,回答(1)~(2)题。(1)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水土流失严重C.蒸发和下渗D.引水灌溉(2)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C.水土流失加剧D.水资源减少(1)A (2)B [第(1)题,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围湖造田,二是上游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塞湖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加,加剧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减小;人们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洞庭湖,使其面积减小。第(2)题,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蓄和“削峰补枯”的作用,湖泊环境恶化后,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容易诱发水旱灾害,所以水灾频发。]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由于木炭是古代冶铜的主要燃料,流域内本来十分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长期的毁灭性破坏。到20世纪50年代,小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在大约200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内,发育有较大的泥石流沟107条,泥石流活动十分频繁,小江流域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泥石流王国”。问题1 (综合思维)简析云南省小江流域成为“泥石流王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自然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地形起伏大。人为原因:过度开矿破坏山体;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问题2 (综合思维)在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机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各起怎样的作用?提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开挖、堆积等人为因素起重要的主导性作用。1.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体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①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②较大的沟谷坡度;③突发性巨大水流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暴雨频发的山区危害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2.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3.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3.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A.地势起伏大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植被覆盖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1)D (2)D [第(1)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2)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课堂小结课堂速记1.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2.我国的自然灾害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不同分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七大类。3.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造成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发生时间、发生地的人口密度、地面建筑的抗灾能力。4.洪涝灾害的成因:来水量大、排水不畅、调蓄能力差。5.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坡);岩土软弱面(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触发因素(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6.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题组1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1.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 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③雪崩造成登山队员遇难 ④核泄漏造成人员患辐射病⑤2018年12月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啸,造成数百人死亡 ⑥2020年某地发生交通事故A.①③ B.②④C.③⑤D.④⑥C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异常变化,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现象或事件。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是自然现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属于自然灾害;核泄漏和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属于自然事件,故不属于自然灾害。选C。]2.下列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负相关的是( )A.受灾区人口密度与伤亡人数B.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C.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损失D.受灾区灾害强度与经济损失B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故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呈负相关;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强度越大,经济损失越严重。故选B。]题组2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2月10日21时19分在台湾宜兰县海域(北纬24.74度,东经121.99度)发生5.8级地震,距台北市57千米,震源深度80千米。今年以来,台湾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45次,此次地震是台湾今年以来的最大地震。据此完成3~4题。3.台湾此次地震处( )①位于板块交接地带 ②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③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④地壳稳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此次地震( )A.在宜兰和台北测得的震级不同B.在福建和宜兰震感相同C.地震时海上的小船左右摇晃D.台北市的震中距为57千米3.A 4.D [第3题,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接地带附近,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不稳定。第4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说来,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大;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为震中距;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因此水中的小船只能感到上下颠簸。]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滞纳洪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我国滞洪区主要分布在( )A.河流中下游地区B.河流上游地区C.河谷地带D.北方地区6.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B.降水较少C.河网密度小D.平原面积小5.A 6.B [第5题,由图可知,滞洪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图中A、B、C、D四区域分别为海河下游、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第6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少,洪涝发生频率较低,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教师用书独具)教材P91活动1.提示:通过网络查阅可知:世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有:1931年中国水灾;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1970年孟加拉国“波罗”飓风;1920年中国海原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1975年中国台风尼娜;2010年海地地震;1935年中国长江洪水;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91年孟加拉国热带风暴。2.提示:根据第91页表4?1?2可知,地震属于地震灾害;台风、飓风、热带风暴属于气象灾害;水灾和洪水属于洪水灾害。3.提示:(1)干旱灾害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生机制(2)危害①直接危害②间接危害教材P95~96活动1.提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涝灾害。具体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河流中下游多)。2.提示:四大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气候上,东部季风区多为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大。地形上,地势低平(洼),不利于泄洪。洪涝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围垦湿地,采挖河沙,毁坏堤坝,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3.提示:2011年9月17至18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遭遇了160年来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到306.6米,流量达到3.1万立方米/秒,给全平昌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造成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9月16日开始,结束于9月20日)。教材P97活动1.提示:华北地区——干旱、洪涝、寒潮、沙尘暴、干热风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风暴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干热风2.提示:以华北地区为例,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强弱不定,使得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发;另外,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冬季强劲的冬季风造成寒潮灾害。PAGE-14-(共55张PPT)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NO.1避灾救灾最小规划方案防灾救灾信息系统国际或区域社会责任感科学自身安全听避救监测体系避灾制度应急方案教育意识风险等级有效自救次生水库堤坝分洪区乱砍滥伐管理体制指挥管理系统水利建设警戒逃生高处救生设备漂浮物防疫重建风险性评估监测工程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削坡减载挡土墙、抗滑桩沟口和沟道冲沟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NO.2探究点1探究点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NO.3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点此进入答案探究点边坡平台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路面排水边沟点此进入解析答案探究点2树立清楚掌握自防震逃生救和互以瞬同逃到室日应该选,意识途径救方法外的安全空地室内出其他情况应就地躲避防震准备防应就地躲避/前现代化高要防止坠物与减灾地震)避震层建筑砸伤后自救与互救室外尽量到于阔空地降低重心,学会保护好|要有顽地震危险区做|把床下和牢固处理呼吸系强的毅外伤统,尽力和旺地震多发区好「的家具腾空应的基量减少盛的求急准备个应本方体力消生意识已发布地震1预急包放在便法耗预报地区案于取到处期天气|游泳、划船准备进预报等技能逃向高处警惕和防止能登上坚固建被毒蛇、毒虫防洪准备远筑的屋顶、咬伤,以及倒脱大树山丘塌电线杆上防灾和高坡等电线的电击洪水洪水减灾应急洪水中的救助抓住漂浮物,不能尽量不让身离开时,把逃脱鬥体下沉,等房门关好如何把落水的如何抢待救援人救上岸或转救溺水移到安全地带人员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科学控水,进游泳去救人行人工呼吸自基本社会行动然∏措施「匚公民参与灾害的地震灾害防避B人/B避避//#施,洪水灾害防避滑坡、泥石流灾害防避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通过视频和演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然灾害以及了解政府和个人应该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然灾害观,提高避灾、防灾的意识与能力。(人地协调观)1.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和个人分别采取哪些应对措施?2.在地震多发区,个人面对地震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有哪些?4.当滑坡发生时,个人应如何逃生?5.在山区遇到泥石流灾害时应如何选择逃生方向?一、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1.防避原则:统筹做好防灾、避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力争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2.社会行动(1)组织科技攻关,健全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3.公民参与(1)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2)遇到突发灾害时,要沉着冷静地科学应对。(3)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4)记住“十字要诀”,即“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特别提醒] 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灾前、灾中、灾后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政府的规划与指挥是中心,将各个子系统、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减灾这一复杂任务。[微思考] “减灾防灾就是从根本上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减少灾害,减轻灾情。二、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1.地震灾害的防避(1)社会层面①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②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③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2)个人层面①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②地震发生时,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③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2.洪水灾害的防避(1)社会层面①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②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2)个人层面①洪水前的行动:了解地势及警戒水位;规划逃生路线;做好防灾救灾准备。②洪水中的行动:向高处转移;求救;借助救生设备或者漂浮物逃离。③洪水后的行动:做好防疫;灾后重建。[名师点拨] 地震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不同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自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三、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避1.社会层面(1)开展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估。(2)对潜在性滑坡、泥石流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3)采取工程措施。2.个人层面滑坡(1)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2)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3)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4)通过削坡减载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5)科学逃离。泥石流(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3)保护和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4)雨季或者暴雨时,不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5)科学逃生,及时向下游发出泥石流预警信号。[特别提醒] (1)防止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2)典型滑坡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历时从数天到数十年不等;第二阶段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3)我们可以根据滑坡体后缘山坡上地裂缝的快速扩展、滑坡体前沿坡脚处的泉水(井水)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地面上隆变形等临滑迹象及时发出预警。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住高层楼房的人在地震发生时应该抓紧时间乘电梯下楼。( )2.遇到滑坡发生时一定要原地不动。( )3.遇到泥石流来袭应迅速向山下逃离避险。( )4.接到洪水警报后要留意洪水警戒水位的变化。( )提示:1.× 地震发生时,正在搭乘电梯要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2.×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3.× 遇到泥石流来袭,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4.× 接到洪水警报后应尽快撤离。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道路护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山区公路和铁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问题1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指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提示: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任答两种即可)问题2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提示:①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②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③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④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⑤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抵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治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1.工程性防御措施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就是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差别。(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1.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B.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C.加固防洪大堤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2)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B.修建防洪大堤C.植树造林D.挖掘机井(1)A (2)C [第(1)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第(2)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加固房屋、挖掘机井属于改变财物特性;修建防洪大堤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进入2020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自7月8日以来,四川多地迎来暴雨袭击。从7月8日至11日18时,本轮强降雨共造成全省62.07万人受灾,因灾转移7.54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3.15亿元。问题1 (地理实践力)根据图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发洪水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获得逃生机会?提示:尽量逃向高处,如不能逃脱,则要借助漂浮物脱身。问题2 (综合思维)同地震的救助相比,洪水中的救助有何不同?提示: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可以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救助,以互救为主。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3.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泥石流多发生于持续暴雨后的山地丘陵地区,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应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3)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边跑。(4)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5)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2.2020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遇难。据此完成(1)~(2)题。(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应该雨季去山区探险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求生技能(2)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D.迅速找到树枝等使自己漂浮不下沉(1)A (2)C [第(1)题,山区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雨季去山区探险旅游。第(2)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不同于一般洪水,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课堂小结课堂速记1.面对自然灾害,既要有政府领导下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又要广大公民积极、科学地参与。2.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6.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题组1 自然灾害的防避概述1.下列叙述属于减灾防灾中社会行动的有( )①实施减灾工程 ②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 ③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④灾难降临时保持健康的心态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C [要注意区别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社会行动是政府领导下进行的有组织的工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个人在灾难中应该怎样做。]2.下列不属于个人应对灾害“十字要诀”的是( )A.学生防灾减灾知识B.及时躲避C.保险救灾D.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D [个人应对自然灾害“十字要诀”,即“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即为“学”,及时躲避即为“避”,保险救灾即为“保”,因此只有D项不属于。]题组2 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北京时间2020年9月15日凌晨8时16分,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了3.7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3~4题。3.地震发生时,尼玛县一所学校的学生正在教学楼里上课,其较合理的做法是( )A.迅速躲在窗口B.迅速跑向门口逃出教室C.迅速跑向阳台D.用书包护住头躲到课桌下4.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的正确自救做法有( )①点燃柴火帮助搜救人员确定位置 ②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以防吸入过多灰尘 ③大喊大叫,不要错过搜救的黄金期 ④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被救援人员发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D 4.D [第3题,地震发生时,若学生在教学楼里上课,较合理的做法是用书包护住头躲到课桌下;阳台、教室走廊和窗口的安全性极差,不适宜靠近。第4题,废墟中的氧气含量可能较少,点燃柴火会消耗氧气,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不适宜点燃柴火帮助确定位置;大喊大叫会消耗体力,也不正确。]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据此回答5~7题。5.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B.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6.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 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④修建水库,开辟分洪区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7.下列属于防洪工作中的工程措施的是( )A.修建分洪区 B.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C.实行防洪保险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5.C 6.B 7.A [第5题,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第6题,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①②不正确。第7题,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加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防洪预警系统都属于非工程措施。](教师用书独具)教材P99活动提示: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有:(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被联合国认为是“开展减灾活动最好的国家之一”。(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开展了以自然灾害监测和综合减灾对策为主的一系列科技研究。教材P100活动1.提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重大海啸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亚洲东部南部、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区域等,因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发生地震的主要集中地区。2.提示:台湾与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区。这些地区处在我国的主要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率高,因此房屋和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更高一些。教材P101活动提示:略教材P102活动1.提示:都江堰主要有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并借助弯道,使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在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下,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宝瓶口在引水的同时,还能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正因为三大主体工程之间以及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之间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才使得成都平原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成为稻米飘香的天府之国。2.提示:(1)无闸: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四六分水: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2)有闸:枯水期,外江闸关闭,岷江水进入内江,即可满足灌区内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期,外江闸打开,大部分洪水从外江流走,保证了灌区内的安全。3.提示: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我国古代“道法自然”的人地理念。PAGE-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ppt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2节自然灾害的防避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2节自然灾害的防避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