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第一幅的主题反映的是19世纪30年代末,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这个事件是(  )
A.虎门硝烟 B.金田起义
C.鸦片战争 D.火烧圆明园
2.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3. 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为此,英国以________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横线处填写的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虎门销烟 D.萨拉热窝事件
4. 2018年4月11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青铜虎蓥”进行拍卖,并将当年参与________联军“火烧圆明园”. 劫走该文物的一名英国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材料中的“参与________联军”中的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德意 B.俄奥
C.英法 D.美日
5. 太平军建立了与清王朝封建统治对峙的政权,其都城在今天的(  )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重庆
6.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句诗歌颂的是清朝哪个爱国将领在哪次战役中的壮举?(  )
A. 林则徐 虎门销烟 B. 邓世昌 黄海战役
C. 左宗棠 收复新疆 D. 关天培 英勇抗英
7.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8. 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  )
A.清政府的残暴统治
B.自然灾害严重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矛盾激化
D.八国联军的侵略
9. 某班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年代尺。下面对此年代尺上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B.这场战争后,中国全境对外国列强开放
C.这场战争使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被毁
D.此次战争所签的条约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10. 图片材料体现了洋务派的作为,涉及的主要领域有(  )
①政治   ②军事   ③经济   ④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 李鸿章于1881年上奏说:“统计九年以来,华商运货水脚,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两。”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C.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思想
12.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13. 1895年4月22日,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领导这一事件的人物是(  )
A. 洪秀全. 杨秀清
B. 康有为. 梁启超
C. 孙中山. 黄兴
D. 陈独秀. 李大钊
14. 在维新变法的诸措施中,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是( )
A.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训练新式军队
C.发展农工商业
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15. 杨湛生活在戊戌变法时期,下列可能是他所为的是( )
①向光绪帝上书言事 ②开办新式学堂
③参加中国同盟会 ④兴办工矿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恩格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 蠢笨的行动. 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
材料三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 仇恨. 自卑. 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图一中“沉迷的帝国”和“堕落的帝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导致该帝国沉迷的根源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是如何理解的?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 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
(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
18. 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 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原因。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2)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请举出具体 事例。
材料三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6年 创办上海电报学堂(科技. 电报. 通讯)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
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 船政. 步算. 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以培实用人才而图自强。
——李鸿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在人才培养方式. 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李鸿章等坚决抵制,李鸿章上奏说,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致激民变。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归纳李鸿章反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
材料五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等力矫众说,要求自建铁路)李鸿章上奏说,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价值(多给钱拆迁百姓的田庐);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以避之。
——《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六 1881年,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李鸿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后来,清政府还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了铁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5)根据材料五. 六,概括归纳李鸿章主张修筑铁路的目的。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ACACC 6-10BDCDC 11-15CBBAC
二. 非选择题
16.(1)国家:英国. 中国。根源: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量增大。
(2)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使命:近代化(或现代化)。前提: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实现国家独立。
17. (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广州抗英. 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侵略与抗争;入侵与反抗;近代中国的屈辱;中国人民的抗争。
18. (1)认识到西方军事力量强大;想要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
(2)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 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总局等。
(3)培养方式: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内容:侧重外语. 军事. 科学技术。培养目标: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4)目的:排斥(拒绝. 抵制)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染指。理由:列强贪利,危害财政;毁坏田地房屋;破坏风水;破坏老百姓的生计;容易激起民变。(任意两点即可)
(5)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谋生手段;解决运输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