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二战的)胜利把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 ) 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美图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2. 英国首相邱吉尔,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最先发出了冷战信号“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该“信号”被称之为( ) A.杜鲁门主义 B.欧洲复兴计划 C.铁幕演说 D.慕尼黑阴谋 3. 下面两幅漫画均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图1宣传了马歇尔计划对两欧国家的重要性 B.图1揭露了美国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控制两欧 C.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导致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D.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苏由冷战走向军事冲突 4. 1962年8月,美国U﹣2高空侦察机发现古巴真在修建导弹发射场。10月,U﹣2飞机又拍摄到导弹发射场的照片。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并要求苏联搬出所有导弹。10月底,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从古巴搬出所有导弹,随即美国解除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 ) A.美苏开始争霸 B.美苏势均力敌 C.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D.美苏均做出让步 5.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受严重打击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通货膨胀的困扰 C.信息产业单一发展的弊端 D.债务负担加重的制约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中不包括( ) A.东欧剧变 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欧洲的联合 D.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7.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 ①实行非军事化改革 ②美国的援助和支持 ③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④重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 小红在历史课上就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这一事件的原因,请教历史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改革被镇压主要是因为它( ) A. 侵犯了苏联的领土 B. 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C. 积极发展了同西方的关系 D. 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东欧剧变 10. 结合本课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 B. 改革中曾大规模开垦荒地 C. 改革开始时曾提出反对个人崇拜 D. 改革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11. 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马歇尔计划的运用 12. 如图是为纪念某历史事件发行的邮票,该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非洲年”的出现 D.纳米比亚的独立 13. 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下列历史人物中,领导推动了这一历史潮流的是( ) A.章西女王 B.马克思 C.玻利瓦尔 D.卡斯特罗 14. 1947年8月,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里“厄运的时代”指的是( ) A.英国的殖民统治 B.法国的殖民统治 C.德国的法西斯侵略 D.苏联的控制 15. 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哪两方之间的冲突?( ) A.美国与苏联 B.印度与巴基斯坦 C.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D.以色列与巴基斯坦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冷战局面,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冷战开始后,柏林成为东西方对峙的前沿。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修筑起一条长达一百多千米的“柏林墙”。……如图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柏林墙被拆毁”反映出的历史问题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在世界格局的“过渡期”,“权力”的转移趋向。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前,两极格局是相对稳定的。”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活力和机遇。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什么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哪两个国家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一格局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你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4)举出你身边体现经济全球化的一桩典型事例。如果要你探究当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你将从哪几方面搜集资料?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非洲大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如火如荼,30多个国家获得新生。 材料二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欢聚一堂,共商中非关系发展大计。中国八份“厚礼”援助非洲,其中包括免除了非洲31个国家欠华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约109亿元人民币等。 材料三 50年来,中国为非洲援建了近900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向非洲47个国家派出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在非洲大陆救死扶伤;为非洲50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共3000多名中国官兵先后前往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为非洲和平的“守护使者”。到2005年底,中国与非洲各国共签订了65个文化协定,已执行文化交流计划151个。 请回答: (1)列举一件非洲独立运动中的史实。 (2)列举一件非洲国家在外交舞台上支持中国的史实。 (3)看过材料后,肖明感慨地说:“中国八份‘厚礼’援助非洲,充分展现了中国和平. 合作. 负责任的发达国家形象。”你是否赞同肖明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4)中国与非洲合作的史实,体现了中国的哪项基本国策?今后,中国应该怎样继续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CADA 6-10ACDCD 11-15BDDAC 二. 非选择题 16. (1)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军事:北约. 华约。 (2)德国即将统一;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3)转移趋向: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应对: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应该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7.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2)美国. 苏联。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1991年苏联解体。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但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事例如使用进口化肥. 农药;使用外资. 合资品牌的产品;吃洋快餐等;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欧盟. 日本. 中国. 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长,是促使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旋律;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 空间距离。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 18. (1)纳赛尔领导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等。 (2)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非洲友好国家的支持。 (3)肖明的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我国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口益提高,一个和平. 合作.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因为从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比较. 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①要全面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②必须把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③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的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④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