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在央视热播。你不可能在该电视剧中看到彭德怀( ) A.领导平江起义 B.指挥百团大战 C.领导桑植起义 D.指挥抗美援朝 2. 以下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土地改革中农民不但能分到土地,还能分到地主家的房屋和耕牛 B.西藏地区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C.1950年新解放区开始了土地改革 D.1952年全国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3.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大规模建设的重点”。据此,我国开始实施(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国家 B.人民民主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民族自治国家 5.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 B 三大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 大跃进运动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6. 导致右图所示时期我国人口出生率滑向最低点、死亡率攀至最高点的政治原因是( ) A.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三年自然灾害 7. 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应的政治要求是( ) A.黄浦江上建新桥 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 D.粉碎“四人帮” 8.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仍有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工作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干扰是有限的 C.部分国家领导人抵制错误,努力工作 D.有些建设成就早在“文革”前已开始进行 9. 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中,“老人”和“画了一个圈”分别指( ) A.毛泽东;解放台湾 B.毛泽东;设立海南省 C.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 D.邓小平;南方谈话 12.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按劳分配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3. “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 14.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领导人的会谈( ) A.有利于解放台湾 B.有利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有利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5.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建国后的外交活动( ) ①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②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④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⑤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④⑤③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④⑤③ D.②①⑤④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篇——土地制度 深恶痛绝】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材料一与解放前的哪一经济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策篇——有法可依 目的明确】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 【改革篇——土地易主 欢欣鼓舞】 材料三 (3)上面漫画与哪一事件有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义篇——农民翻身 巩固政权】 (4)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实现了吗?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代,苏联著名桥梁设计专家西林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当这位桥梁专家在1996年去世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的墓碑后面,刻的就是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说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得到了哪一个国家的帮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始终坚持的方针是什么? 材料二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取“文革”的历史教训,牢牢坚持党对“文革”的政治结论,坚决防范和抵制围绕“文革”问题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网-人民日报任平2016-05-17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概括“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各是什么? 18.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战略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对外交往是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根据以下图文材料,探究如下问题: 【经济交流】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 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丝绸之路经过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写出西汉时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说出郑和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4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航海家是谁? 【文化交流】 材料四 (4)请按顺序写出材料四图1和图2中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政治交往】 材料五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5)根据材料五回答:出席亚非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他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6)根据材料六回答:1972年访华的美国总统是谁?中美正式建交是在哪一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BBB 6-10CDCCD 11-15CCADC 二、非选择题 16.(1)制度: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措施:土地改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事件:土地改革。变化:分到土地、农具、房屋等,不必向地主交租等。 (4)实现了。措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17.(1)国家:苏联。方针:自力更生为主。 (2)政治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经济影响: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的差距。 (3)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8. (1)张骞;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2)非洲东海岸与红海地区。 (3)哥伦布。 (4)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5)周恩来,求同存异。 (6)尼克松,1979年1月1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