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 )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2. 建国初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得益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 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 48个城市. l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 A.人民的意志 B.党的意志 C.工人的意志 D.农民的意志 5. 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 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6. 下列叙述不是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是( ) A.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B.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 C.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D.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7. “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后出现的一场严重动乱和灾难,那么它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B. 周恩来. 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 毛泽东逝世 D.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8. 小雪同学通过百度查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输入的关键词有: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 历史的伟大转折,她将找到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十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五大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 ①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④制定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 )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农业合作化 ③土地改革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11.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6年3月20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国1978年GDP折合美元仅仅为3650亿元,而2015年GDP折合美元则达到10.86万亿元。”我国GDP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资源充足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城市化速度加快 D.实行改革开放 12. 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 自治县. 自治乡人大代表中分别约占88.4%. 92.6%. 和99%。这体现了我国(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C.少数民族享受比汉族更多的权利 D.实行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13. “元旦献辞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思想的纪录”下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元旦献辞,其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1953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1966年——《全面内战,打倒一切》 C.1988年——《迎接改革开放第二十年》 D.2007年——《澳门回归十年,继续稳定发展》 14.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基会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是( ) A.制定和平统一方案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D.落实八项主张要求 15.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这一决定出自于( ) A.第24届联合国大会 B.第25届联合国大会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27届联合国大会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篇——土地制度 深恶痛绝】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材料一与解放前的哪一经济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策篇——有法可依 目的明确】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 【改革篇——土地易主 欢欣鼓舞】 材料三 (3)上面漫画与哪一事件有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义篇——农民翻身 巩固政权】 (4)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实现了吗?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 17. 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将图1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3)根据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 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 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 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2001年版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材料四 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 双边贸易(亿元) 人员往来(万人) 友好城市(对) 1972年 11 0 2006年 2073 480 233 材料五 2009年2月10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就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常驻可搭载直升机巡视船一事,向日本驻华使馆官员提出严正交涉。 请回答: (1)日本发动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那段“不幸的历史”?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 (4)根据材料五,请你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的身份发表一 份简短的声明,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ACCAB 6-10DACDC 11-15DADBC 二. 非选择题 16.(1)制度: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措施:土地改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事件:土地改革。变化:分到土地. 农具. 房屋等,不必向地主交租等。 (4)实现了。措施: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17.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 国有企业 ③ 深圳 ④ 厦门 ⑤ 海南 (3)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发展科技. 教育。 18. (1)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2)日本领导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军国主义思想,他们否认日本所犯下的侵略罪行。 (3)中日两国的经济友好往来日益密切。 (4)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在钓鱼岛 问题上采取的举动,是对中国人民和中日关系的挑战。从中日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日方应在尊重历史与中国人民感情的基础上妥善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