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3)(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3)(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美国纽约的广场上矗立着他的塑像,美国的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为纪念他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取得伟大胜利,今天,他的英名已成为世界禁毒的象征。此人应是(  )
A.左宗棠 B.林则徐
C.邓世昌 D.李鸿章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下列《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英国这一意图(  )
A.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赔款2100万银元
D.获得领事裁判权
3.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国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准确的理解是(  )
A.圆明园遭到抢劫
B.圆明园被焚毁
C.圆明园既遭抢劫又被焚毁
D.圆明园毁于一旦
4. 如图地图所示内容主要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5.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6. 严复在《原强》中写道:“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最亲之藩属”指的是(  )
A.日本 B.朝鲜
C.韩国 D.越南
7. 下面漫画中的剪刀(欧洲国家)剪断了渔夫(日本)钓竿上的鱼(辽东半岛)。漫画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
A.《马关条约》签订后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
8.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9. 对如图所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的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历程
10. 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
A.湖北织布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京师同文馆
11. 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
12. 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D.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13. 梁启超在1903年撰文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B.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D.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
14.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了封建社会统治
15. 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3)10月18日是“夏宫”罹难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火烧该宫的见证人,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4)材料二说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请用史实说明俄国得到了哪些好处?
(5)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叫祈天佑,广西桂平人,皇历翻到了道光二十九年,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却迎来瓢泼大雨,连续下了十几天,看来这庄稼又要绝收了。这几年自从洋布出现,手织布卖不出去了,我就一直待在家里……一家四口粮食不够吃,都快揭不开锅了。政府最近还一直加税加租,该怎么办呢?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于是和老婆商量,一起加入了“拜上帝会”。教徒们都比较穷,我们就互相接济过日子,我们一直宣扬着要建立一个“人间天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天国定都后,伴随着军事发展,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说我们“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我的“天国梦”终于要实现了!
(2)材料二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强烈愿望是什么?“天国梦”最终实现了吗?
材料三 天王前段时间驾崩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断吃败仗,听说红毛子洋枪队也打我们了。终于到这天,天国城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你说明“天国城破”的原因及这场持续14年的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CBB 6-10BACAA 11-15DBBAA
二、非选择题
16.(1)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
(2)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既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言之有理即可)
(3)答题思路: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二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7.(1)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
②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不断加重赋税,搜刮人民;
③自然灾害不断,广大人民难以生活。
(2)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天国梦”最终没有实现。
(3)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内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8.(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未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