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阿房宫赋》《六国论》对比阅读答案合作探究梳理两行文思路1.2.(二)1.《阿房宫赋》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2.《六国论》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三、交流展示(一)初读课文1.提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的“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前一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后一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提示:“赂者”指楚、魏、韩,“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魏、韩三国放在一起写,是因为它们对秦的态度基本一样——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精研课文1.提示:作者景情结合夹叙夹议。他写出宫室营建的壮丽和美女珍宝之多,比如写宫女“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那些皇宫中的美女打开梳妆的镜子,如明星闪闪,不可胜数;她们泼掉的洗脸水,使渭河上面涨起了一层油腻。在用暗喻的同时,也在夸张,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秦朝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由此导致的暴取民财和灭国亡身是必然的。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重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虽然仕宦生涯不得意,但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从未从他心中消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用他的文笔隐喻着针对晚唐皇帝荒淫享受,纵情声色,重用宦官,政治腐败,加重赋敛,广修宫室寺庙等种种情况的批判:统治者如果不珍爱民众,早哀不鉴后哀不暇,最终都免不了灭亡的历史败局。2.提示:(1)借古讽今值得一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国际事务。北宋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样的集权统治虽然避开了唐朝藩镇割据的重演,虽然吸取了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但它也使宋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宋朝一直都是一个处于劣势的国家,不仅打不过西夏,而且也战胜不了契丹。于是,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委曲求全,通过向各个国家纳贡来维持自己那份屈辱的地位。(2)针砭时弊值得一论。虽然宋朝与六国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它们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北宋与西夏的妥协,北宋与契丹的求和与六国赂秦具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大量物资的输出不仅伤害了自己国家的实力,而且也使当朝的官员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区分。这两派在极力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也与六国之间的关系一样出现了裂痕。于是,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苏洵再次用六国破灭的原因来警示统治阶级。可惜的是,当时的统治者不仅未曾从中悟出自己的失误,苏洵强调内部团结、人心所向的重要性。体会作品的风格特点1.提示:(1)整齐和谐之美。“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连续六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句句蝉联,又句句夸张,蝉联中有夸张的形象,夸张的形象构成了句式的蝉联,句句相接,环环相扣,似大河狂涛,奔涌而至。字字列举秦皇耗费民资之多,句句暗陈人民饱受灾难之深。(2)抑扬跌宕之美。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以及双声兼叠韵的词,如:“地势”“五步”“蜀山”“参差”“逦迤”“精英”等,全文共计三十多组。声母的特点是短促,韵母的特点是舒长,声音的组合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或促节,或荡漾,或兼而有之,使得音节更富于起伏变化。(3)悠扬回环之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里除了用虚词“也”谐和音律外,“荧”“镜”同属“根”韵;“鬟”“兰”同属“山”韵;“过”“所”同属“波”韵。这种韵法,一方面虚词“也”作为单音字重复使用,给读者以声韵的变化色调匀整感,另一方面,拖长虚词“也”的韵脚的语音吟诵,可以收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殊效果。2.(1)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苏洵往往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后能从细小处入手,自觉地替别人提出疑问并加以回答,以消除人们的疑惑,也使自己的论点更完美周全,使人无懈可击。(2)善用夸张,感染力强。比如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就把历史上发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事实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所得时间的短暂。(3)巧用比喻,说理透彻。比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就是引用苏代的话比喻三国企图用割让土地的办法制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六国的灭亡。这种善打比方的说理形象生动,具体感人,易打动人说服人。再比如“如弃草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等等,都是以形象比喻说理,既表现了三国子孙割地态度的轻率,也包含了作者鲜明的憎恨感情。(4)对比鲜明,论证有力。作者在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时便以概括的事实,对比的方法,说明了赂秦求和的危害。通过“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比较,特别是两个“百倍”的比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作者推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矣。再比如作者通过六国祖先创业时的艰辛与其子孙割地赂秦的草率比较,有力地证明了割地赂秦是悖情悖理的,是有辱于其先祖的。鲜明的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有理有据。《阿房宫赋》、《六国论》对比阅读【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课文,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六国论》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阿房宫赋》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六国论》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2.难点:理解《阿房宫赋》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行者与学者——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二)写作背景(1)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但唐敬宗李湛好游猎,喜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2)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三)通读两文,完成以下各题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3)当与秦相较( )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黄鹤一去不复返()而或长烟一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使使负栋之柱()使六国各爱其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3)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5)或或未易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6)与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战胜而得者()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7)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8)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9)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如今人方为刀姐()(10)而骊山北构而西折()不敢言而敢怒()谁得而族灭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之多于南亩之农夫()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公将鼓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句子的独立性()杳不知其所之也()句读之不知()(12)焉盘盘焉,困困焉()或师焉,或不焉()且焉置土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3.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2)而气候不齐(3)燕赵之收藏(4)韩魏之经营(5)齐楚之精英(6)可怜焦土(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8)思厥先祖父(9)可谓智力孤危(1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1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朝歌夜弦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族秦者秦也④义不赂秦⑤以地事秦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名词用作状语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③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日削月割⑥理固宜然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⑧并力西向(3)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4)动词作名词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②秦以攻取之外(5)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7)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形容词作动词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9)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0)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11)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四)文体知识“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赋的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合作探究(一)梳理两文行文思路1.《阿房宫赋》:2.《六国论》:(二)分别概括两文主旨1.《阿房宫赋》:《六国论》:三、交流展示(一)初读课文1.《阿房宫赋》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2.《六国论》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彩的词。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二)精研课文1.《阿房宫赋》中运用暗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达到教化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一个曾经破灭的六国有何可论之处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三)体会作品的文格特点。1.结合《阿房宫赋》的文本内容,谈谈是如何体现赋的文体特点的。2.《六国论》语言论辩性、说理性,足以体现苏洵的文风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善用夸张,感染力强。巧用比喻,说理透彻。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阿房宫赋》、《六国论》对比阅读.docx 《阿房宫赋》、《六国论》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