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一课 种子萌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种子的外形各异,但基本构造相似。像蚕豆这样的种子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又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结构。 知道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等。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开始阶段。 2.科学探究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有顺序地观察比较不同种子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的异同,经历解剖种子的过程,并做好记录。 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索种子萌发的条件,遇到难点能阅读说明书获得启发并按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播种种子,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 3.科学态度、STSE 有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感受植物生命的神奇。 能认真并有耐心地完成观察实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豆、红豆等各种供观察和解剖的种子(浸泡和没有浸泡的); 镊子、种子萌发实验材料(如培养皿、种子、吸水纸、水、冰箱等);种植材料与工具(如一年生油菜种子、育苗盆、土、铲子、肥料球、喷壶)。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39的图片(植物从种子、发芽、小苗到长大的生长过程)。 (2)回顾我们观察并照顾植物的经历。 (3)聚焦问题:一颗种子是怎样变成小苗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种子 (1)观察种子的外形 课件展示教材P40上方的4幅种子图片,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或让学生自带实物种子。 课上先认识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再组织观察。 (2)交流种子外形观察结果。 (3)观察种子的内部 a.提供浸泡过后的蚕豆种子 b.提问:怎样做才能科学地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c.提供支撑:阅读教材P41的操作指导说明 d.解剖种子,观察并记录 (4)观察结果交流。 (5)展示样本并讲解:展示教材P41的蚕豆种子解剖图,讲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如果班级内有完成得好的,也可采用学生的样本。 (6)进一步交流: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7)小结:种子的外形各异,但基本构造相似。像蚕豆这样的种子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又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结构。 (8)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种植记录一。 (9)想一想:种子怎么长成一株小苗呢?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种子。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2.谈话:我们知道种子可以变成小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种子的萌发。 (二)新课学习 1.研究种子的萌发(萌发前) (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作出假设并说明理由。 (3)交流并小结:种子的萌发可能与合适的温度、水分等因素有关。 (4)制订研究计划 a.提供种子萌发实验材料(如培养皿、种子、吸水纸、水、冰箱等) b.提问:如果选择研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怎样制定研究计划呢? c.交流并形成大致思路:对比实验,给水与不给水对比,其余条件相同。d.制定研究计划。给出不完整但有框架的示例,供各组参照。 e.交流各组的研究计划,重点提示不同选题的不同变量。 f.详说实验装置(以“研究水的因素”为例,指导阅读操作说明) (5)制作实验装置,相互评议各自的实验装置 (6)实施研究。(主要在课外进行实验和观察) (7)提出任务:观察几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种植记录二。 2.播种(播种前) (1)任务布置:播下油菜的种子,观察它的生长变化。 (2)材料准备:油菜种子、土壤、花盆、镊子、肥料、水、记录卡。 (3)实验指导:按照教材P45的6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作业:观察种子的萌发并记录,播种种子并记录。 (四)整理,下课。 第三课时 (一)教学导入 谈话: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交流种子萌发和播种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研究种子的萌发(萌发后的汇报) (1)交流:请用证据说明种子的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2)小结: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等。 (3)课件展示P44的种子萌发过程图 (4)小结: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开始阶段。 (5)提问:种子萌发后,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呢? 2.播种(播种后的汇报) (1)交流:我是怎样播种种子的?播种后,小苗长势如何? (2)小结:播种后,种子萌发并长成了小苗。 3.观察描述小苗 (1)小苗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2)破土而出的小苗是什么样子的? (3)你种下的种子都长成小苗了吗? (三)整理,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