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学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学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必备知识
自主排查
课标要求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维脉图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定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立场,能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2.科学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特点,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是统一的________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
3.物质概念: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________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
物质体系
客观实在
物质的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________、暂时的和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________的,又是普遍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________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3)人可以在________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________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存在方式
物质
有条件的
客观
规律
认识
利用
【自主练习】
1.判一判: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分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分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分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5)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6)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分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分析:×。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分析:×。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2.连一连:
3.选一选:下列属于规律的是________。
①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②价值规律
③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④价格涨落
⑤苹果落地
⑥万有引力定律
⑦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⑧水往低处流
提示:②⑥
瞄准高考
精析精练
核心考点一 物质和运动
【考点精析】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
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
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3.把握物质、运动、静止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运动
静止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内基本不变;二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全国卷五
年未考
考情分析:复习时,关注有关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成语故事、古诗词等,并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结合起来。
关注焦点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考向一
世界的物质性
[典例1] [经典高考题]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是物质,考察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本质问题,①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应是有条件的,②表述错误;③中的“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④符合题意。故选B。
[追练1]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B.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C.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D.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答案:B
解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体现的哲理是世界是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A排除;“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体现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符合题意,B正确;“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不符合题意,C排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B。
考向二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典例2] 武汉是汇聚南腔北调的大都市,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用语的影响,许多武汉孩子更喜欢说普通话。但是,武汉方言仍然富有生命力。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新词,如“搞人”“掉得大”“装精”,都带有浓郁的武汉特色。从哲学角度看,武汉方言的变化体现出(  )
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永恒的
③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④事物在其自身运动演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武汉方言也在不断变化,近几年涌现出许多新词,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①正确;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错误;武汉方言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是不断的运动、发展的,没有体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③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武汉方言的变化体现出事物在其自身运动演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④正确。
[追练2]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溯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对此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这一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认为“上帝”是运动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②③正确。①④与题干的主旨不符。
考向三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典例3] [2017·江苏卷,26]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风筝作为一门艺术体现“普遍性”,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流派体现“特殊性”,故①入选;风筝从用于军事、娱乐到成为一门艺术并流传至今,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入选;②的“规律”与③的“发展道路曲折”均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为B。
[追练3] 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僧肇说“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对以上两句名言解读正确的是(  )
A.否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
B.夸大相对静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具有条件
D.夸大绝对静止——运动与静止相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条河流。”该观点只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僧肇说“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该观点是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A正确;材料中,克拉底鲁的观点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不是夸大相对静止,僧肇的观点不能体现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以及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排除B、D;克拉底鲁的观点只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僧肇的观点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体现静止的条件性,排除C。
【易错清零】
易错点 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矫正训练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答案:B
解析: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B正确且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故入选;C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关,故排除;D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
核心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精析】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提醒 (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020·Ⅱ卷T21、
2020·Ⅲ卷T21、
2017·Ⅰ卷T23、
2016·Ⅱ卷T22
考情分析:通常是以名言、漫画、现实中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事例、科研成就等为背景,设置选择题或非选择题来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关注焦点问题:“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考向一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典例1] [2020·全国卷Ⅱ,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其尊重了客观规律,这说明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是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说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故①错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故④错误。
[追练1] [2016·全国卷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考向二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典例2] [2020·全国卷Ⅲ,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如果不抓,时间稍纵即逝,这体现了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间,②④符合题意。时间的价值是由时间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是统一的,③错误。
[追练2] [2020·浙江卷,27]漫画《意外收获》(作者:吉俊明)针砭时弊,富含哲理。从所含哲理看,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最接近的是(  )
A.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案:D
解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同,D入选。“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强调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主观产物,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不符合题意;“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的意思是花自在地凋落,水自在地漂流,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我孤独地发愁,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C项不符合题意。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1 研究发现,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A
解析: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和应用,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符合题意;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D与题意无关。
时事热点
解读预测
易错点2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
提醒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矫正训练2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审题时抓住“地质地貌”“气候”“科学防灾减灾”等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地质地貌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①入选;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地质气候变化反映了自然规律,②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符合客观规律为前提,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防灾减灾根本上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简单地顺从自然,④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
热点背景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获取信息
信息①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信息②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信息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信息④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对应知识
① 
 
②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
③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尊重客观规律(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命题预测]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们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上述观点(  )
①体现了现代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
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依赖于人类的一种存在物
③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诉求
④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角度诠释了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说法错误,④排除。
2.漫画《非法狩猎》(罗琪画)启示我们(  )
①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保持生态平衡 ③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向大自然索取 ④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漫画《非法狩猎》启示我们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保持生态平衡,①②符合题意;③与漫画主旨相反,排除;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这段话意在强调(  )
①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②应该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刻意干预 ③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 ④人类给自然界打上了实践活动的印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的知识。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③正确;对自然的保护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刻意干预,②表述不科学;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选C。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维脉图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定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立场,能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2.科学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特点,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是统一的________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
3.物质概念: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________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________、暂时的和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________的,又是普遍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________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3)人可以在________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________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自主练习】
1.判一判: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4)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5)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6)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2.连一连:
3.选一选:下列属于规律的是________。
①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②价值规律
③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④价格涨落
⑤苹果落地
⑥万有引力定律
⑦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⑧水往低处流
核心考点一 物质和运动
1【考点精析】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
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3.把握物质、运动、静止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内基本不变;二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2【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全国卷五
年未考
考情分析:复习时,关注有关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成语故事、古诗词等,并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结合起来。
关注焦点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考向一
世界的物质性
[典例1] [经典高考题]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追练1]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B.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C.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D.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考向二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典例2] 武汉是汇聚南腔北调的大都市,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用语的影响,许多武汉孩子更喜欢说普通话。但是,武汉方言仍然富有生命力。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新词,如“搞人”“掉得大”“装精”,都带有浓郁的武汉特色。从哲学角度看,武汉方言的变化体现出(  )
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永恒的
③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④事物在其自身运动演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追练2]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溯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对此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这一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典例3] [2017·江苏卷,26]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追练3] 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僧肇说“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对以上两句名言解读正确的是(  )
A.否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
B.夸大相对静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具有条件
D.夸大绝对静止——运动与静止相统一
3【易错清零】
?易错点 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矫正训练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核心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考点精析】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提醒 (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2【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主观能动性
2020·Ⅱ卷T21、
2020·Ⅲ卷T21、
2017·Ⅰ卷T23、
2016·Ⅱ卷T22
考情分析:通常是以名言、漫画、现实中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事例、科研成就等为背景,设置选择题或非选择题来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关注焦点问题:“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考向一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典例1] [2020·全国卷Ⅱ,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追练1] [2016·全国卷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典例2] [2020·全国卷Ⅲ,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追练2] [2020·浙江卷,27]漫画《意外收获》(作者:吉俊明)针砭时弊,富含哲理。从所含哲理看,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最接近的是(  )
A.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易错清零】
?易错点1 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1 研究发现,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易错点2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
提醒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矫正训练2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
热点背景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获取信息
信息①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信息②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信息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信息④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对应知识
① 
 
②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
③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命题预测]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们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上述观点(  )
①体现了现代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
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依赖于人类的一种存在物
③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诉求
④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角度诠释了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漫画《非法狩猎》(罗琪画)启示我们(  )
①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保持生态平衡 ③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向大自然索取 ④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这段话意在强调(  )
①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②应该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刻意干预 ③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 ④人类给自然界打上了实践活动的印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梳理
一、
1.物质世界
2.物质体系
3.客观实在
4.物质的
二、
1.(1)存在方式 (2)物质
2.(1)有条件的
3.(1)客观 (2)规律 (3)认识 利用
自主练习
1.(1)分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分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分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分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5)分析:×。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6)分析:×。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2.答案:
3.提示:②⑥
核心考点一
2 命题探究
典例1 解析: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是物质,考察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本质问题,①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应是有条件的,②表述错误;③中的“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④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追练1 解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体现的哲理是世界是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A排除;“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体现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符合题意,B正确;“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不符合题意,C排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B。
答案:B
典例2 解析: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武汉方言也在不断变化,近几年涌现出许多新词,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①正确;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错误;武汉方言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是不断的运动、发展的,没有体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③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武汉方言的变化体现出事物在其自身运动演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④正确。
答案:B
追练2 解析:认为“上帝”是运动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②③正确。①④与题干的主旨不符。
答案:C
典例3 解析:风筝作为一门艺术体现“普遍性”,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流派体现“特殊性”,故①入选;风筝从用于军事、娱乐到成为一门艺术并流传至今,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入选;②的“规律”与③的“发展道路曲折”均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
追练3 解析:材料中,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条河流。”该观点只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僧肇说“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该观点是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A正确;材料中,克拉底鲁的观点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不是夸大相对静止,僧肇的观点不能体现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以及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排除B、D;克拉底鲁的观点只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僧肇的观点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体现静止的条件性,排除C。
答案:A
3 易错清零
矫正训练 解析: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B正确且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故入选;C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关,故排除;D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
答案:B
核心考点二
2 命题探究
典例1 解析: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其尊重了客观规律,这说明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是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说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故①错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故④错误。
答案:C
追练1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答案:B
典例2 解析: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如果不抓,时间稍纵即逝,这体现了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间,②④符合题意。时间的价值是由时间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是统一的,③错误。
答案:C
追练2 解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同,D入选。“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强调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主观产物,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不符合题意;“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的意思是花自在地凋落,水自在地漂流,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我孤独地发愁,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3 易错清零
矫正训练1 解析: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和应用,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符合题意;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D与题意无关。
答案:A
矫正训练2 解析:审题时抓住“地质地貌”“气候”“科学防灾减灾”等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地质地貌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①入选;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地质气候变化反映了自然规律,②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符合客观规律为前提,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防灾减灾根本上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简单地顺从自然,④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时事热点·解读预测
①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尊重客观规律(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命题预测
1.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说法错误,④排除。
答案:A
2.解析:漫画《非法狩猎》启示我们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保持生态平衡,①②符合题意;③与漫画主旨相反,排除;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的知识。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③正确;对自然的保护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刻意干预,②表述不科学;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选C。
答案:C
-
1
-(共48张PPT)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必备知识
自主排查
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思维脉图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重视意识的作用,认同国家有关政策。
2.科学精神: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活动的特点;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阐释相关的现象。
【知识梳理】
一、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____________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是________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________意识
物质世界
人脑
客观存在
决定
二、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__________。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________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________未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人们________________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________________作用。
目的性
主动创造性
本质
推测
改造客观世界
控制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①做事情要从________________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②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__,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________________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
主观能动性
革命热情
唯意志主义
【自主练习】
1.判一判:
(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
(2)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分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
分析:×。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并不等于客观存在,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歪曲虚幻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则是错误的意识。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4)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
(5)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分析:×。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分析:×。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分析:×。客观实际是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连一连:
3.图示表明意识具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瞄准高考
精析精练
核心考点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精析】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内容(是什么)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为什么
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方法论(怎么做)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提醒 ①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也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从性质上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观原理 
能动地认识世界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醒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要克服三个错误认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总结
原理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两种作用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颠倒,否则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错误。
【生活中的哲学】
微软互联网工程院第七代微软小冰(网络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进入车载场景,可以与驾驶员、乘客进行互动,主动提醒驾驶员超速。不仅如此,小冰还演示了在唱歌方面的最新“天赋”,具有了从一种风格、演唱技巧向其它风格过渡的能力,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你会发现它的发音、腔调都几乎与人无异。
[分析] ①“微软小冰”是虚拟机器人,即科研人员开发出来的程序,其所有的活动实际是人类意识活动________的体现。
②意识是________所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无论再怎么发达,本质上都是一种工具,而不会具有人的________。
创造性
人脑
意识
第三季度哈萨克电话卡时间段sad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意识的内
容与形式
2016·Ⅲ卷T23
考情分析:结合诗词漫画、社会热点等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主观题常综合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关注焦点问题:北斗组网成功、“天问一号”等重大科技领域的新突破
意识能动
性的表现
2019·Ⅰ卷T40、
2017·Ⅲ卷T20
考向一
物质决定意识
[典例1] [2016·全国卷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这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意识的变化源于客观实际的变化,答案为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变化,①错误;③是颠倒物质与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追练1] [2020·江苏卷,26]“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这一民谣成为该地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体现了广大扶贫干部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②③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不选。题干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④不选。
考向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老马识途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错误;知道老马识途并跟随老马找到返回的路,这是具体分析老马识途的功能、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②③正确;人之“智”源于实践,马不能进行实践活动,老马识途是动物本能的体现,④错误。答案为C。
[追练2] [2019·江苏高考]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答案:D
解析:“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主要强调人们在实践中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过多思考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向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3] [2017·全国卷Ⅲ,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之所以强化互联网思维,原因之一在于,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即互联网思维适应了当今生产生活的需要,②当选;原因之二在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④当选;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①错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尺度在于其是否正确地预见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③错误。答案为C。
[追练3] [2020·浙江卷,25]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  )
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信息可见意识可以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是怎样产生的,②不符合题意。“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错误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示例1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2013·全国卷Ⅰ,21]
示例2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示例3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 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方面,要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另一方面,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矫正训练1 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科学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到2026年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体现了(  )
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
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C
解析:意识必须借助于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故A观点错误;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D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易错点2 没有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只能在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
矫正训练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在“总是”,说法太绝对了;③错在把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混为一谈。材料中“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正对应了物质和观念的关系,正确反映这一关系的是②④,故答案为C。
核心考点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点精析】
1.表格法厘清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侧重点
强调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着重于物质第一性
强调按规律办事,着重于规律的客观性
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联系
都强调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后者包含前者的内容
提醒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
一切从
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
侧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生活中的哲学】
[分析] ①漫画中爱鸟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砍倒大树建鸟窝的做法违背了___________,没有做到________________。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________________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_________结合起来。
客观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
科学态度
【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7·Ⅰ卷T23、
2016·Ⅱ卷T22
考情分析:以诗词典故、漫画、热点材料等为背景,以选择题或主观题形式,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其具体要求
关注焦点问题:十四五规划
考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典例] [2017·全国卷Ⅰ,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体现,①当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等规律,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④当选;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而非创新意识,②错误;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即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③错误。答案为B。
[追练] [2019·江苏高考]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
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
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主要强调了参与者要理性评估自己的身体等状况,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旅游项目,B符合题意;A中的“突破体能局限”违背了客观规律,说法错误;C强调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与题意不符;D主要强调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与题意不符。
【易错清零】
易错点 把正确意识、真理性认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
提醒 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而不能是意识(认识)。
矫正训练 [经典模拟题]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一观点的唯物论依据是(  )
A.要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B.正确的意识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C.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
D.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答案:C
解析:A、D属于辩证法,与设问要求不符;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B错误。
时事热点
解读预测
践行新理念 聚力十四五
热点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获取信息
信息①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信息②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
信息③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
信息④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对应知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 
 
③ 
 
④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命题预测]
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李克强指出,编制“十四五”规划要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源于人们的思想智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李克强指出,编制“十四五”规划要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③④正确。意识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而不是源于人们的思想智慧,①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没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充分尊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既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率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又保持战略定力,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这要求我们(  )
①制定方针与政策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利用好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充分尊重新常态,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又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②③当选;制定政策要以客观实际为前提,①错误;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一定是促进作用,④错误。
3.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编制“十四五”规划要(  )
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④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编制“十四五”规划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这反映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编制“十四五”规划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全国上下应努力奋进,这反映了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符合题意。试题限定的是唯物辩证法,“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属于唯物史观范畴,不符合试题规定性,③排除。试题限定的是唯物辩证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唯物论范畴,不符合试题规定性,④排除。故本题选A。
40题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考查
[设问方式]
体现类
结合材料,说明××是怎样体现意识作用的
意义类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精神对××的作用
辨析类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评价
措施类
结合材料,说明××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典例剖析]
[2019·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①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②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解题流程]
审设问明方向
知识限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问题角度:原因类;答题方向:为什么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审材料定要点
①能够欣赏……品味……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活化石……→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保护……
②传统村落衰落、消失……毁损严重……盲目拆旧建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影响
用术语组答案
先教材基本原理表述:
再方法论结合材料: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知识模板]
模板21 如何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
1.如何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思维脉图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重视意识的作用,认同国家有关政策。
2.科学精神: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活动的特点;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阐释相关的现象。
【知识梳理】
一、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____________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是________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________意识
二、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________。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________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________未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人们________________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________________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①做事情要从________________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②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__,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________________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自主练习】
1.判一判:
(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
(2)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4)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
(5)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2.连一连:
3.图示表明意识具有什么作用?
 
 
 
 
核心考点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考点精析】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内容
(是什么)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为什么
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
的生理
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
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方法论
(怎么做)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提醒 ①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也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从性质上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观原理
能动地认识世界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醒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要克服三个错误认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总结
原理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两种作用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颠倒,否则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错误。
【生活中的哲学】
微软互联网工程院第七代微软小冰(网络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进入车载场景,可以与驾驶员、乘客进行互动,主动提醒驾驶员超速。不仅如此,小冰还演示了在唱歌方面的最新“天赋”,具有了从一种风格、演唱技巧向其它风格过渡的能力,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你会发现它的发音、腔调都几乎与人无异。
[分析] ①“微软小冰”是虚拟机器人,即科研人员开发出来的程序,其所有的活动实际是人类意识活动________的体现。
②意识是________所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无论再怎么发达,本质上都是一种工具,而不会具有人的________。
2【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意识的内
容与形式
2016·Ⅲ卷T23
考情分析:结合诗词漫画、社会热点等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主观题常综合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关注焦点问题:北斗组网成功、“天问一号”等重大科技领域的新突破
意识能动
性的表现
2019·Ⅰ卷T40、
2017·Ⅲ卷T20
考向一
物质决定意识
[典例1] [2016·全国卷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追练1] [2020·江苏卷,26]“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追练2] [2019·江苏高考]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考向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3] [2017·全国卷Ⅲ,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追练3] [2020·浙江卷,25]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  )
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易错清零】
?易错点1 错误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示例1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2013·全国卷Ⅰ,21]
示例2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示例3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 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方面,要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另一方面,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矫正训练1 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科学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到2026年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体现了(  )
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
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
易错点2 没有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只能在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
矫正训练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核心考点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考点精析】
1.表格法厘清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侧重点
强调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着重于物质第一性
强调按规律办事,着重于规律的客观性
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联系
都强调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后者包含前者的内容
提醒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
侧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生活中的哲学】
[分析] ①漫画中爱鸟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砍倒大树建鸟窝的做法违背了________,没有做到________________。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________________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________结合起来。
2【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7·Ⅰ卷T23、2016·Ⅱ卷T22
考情分析:以诗词典故、漫画、热点材料等为背景,以选择题或主观题形式,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其具体要求
关注焦点问题:十四五规划
考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典例] [2017·全国卷Ⅰ,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追练] [2019·江苏高考]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
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
3【易错清零】
?易错点 把正确意识、真理性认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
提醒 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而不能是意识(认识)。
矫正训练 [经典模拟题]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一观点的唯物论依据是(  )
A.要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B.正确的意识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C.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
D.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践行新理念 聚力十四五
热点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获取信息
信息①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信息②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
信息③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
信息④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对应知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命题预测]
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李克强指出,编制“十四五”规划要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源于人们的思想智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充分尊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既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率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又保持战略定力,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这要求我们(  )
①制定方针与政策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利用好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编制“十四五”规划要(  )
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④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考查
[设问方式]
体现类
结合材料,说明××是怎样体现意识作用的
意义类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精神对××的作用
辨析类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评价
措施类
结合材料,说明××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典例剖析]
[2019·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①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②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解题流程]
审设问明方向
知识限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问题角度:原因类;答题方向:为什么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审材料定要点
①能够欣赏……品味……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活化石……→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保护……
②传统村落衰落、消失……毁损严重……盲目拆旧建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影响
用术语组答案
先教材基本原理表述:
再方法论结合材料:
[知识模板]
模板21 如何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如何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梳理
一、物质世界 人脑 客观存在 决定
二、
1.(1)目的性 (2)主动创造性
2.(1)本质 推测 (2)改造客观世界 控制
3.(2)①客观存在的 ②主观能动性 ③革命热情 ④唯意志主义
自主练习
1.(1)分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
(2)分析:×。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并不等于客观存在,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歪曲虚幻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则是错误的意识。
(3)分析:×。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4)分析:×。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5)分析:×。客观实际是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答案:
3.提示:表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核心考点一
【生活中的哲学】
①创造性 ②人脑 意识
2 命题探究
典例1 解析: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这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意识的变化源于客观实际的变化,答案为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变化,①错误;③是颠倒物质与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
追练1 解析:这一民谣成为该地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体现了广大扶贫干部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②③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不选。题干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④不选。
答案:C
典例2 解析:老马识途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错误;知道老马识途并跟随老马找到返回的路,这是具体分析老马识途的功能、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②③正确;人之“智”源于实践,马不能进行实践活动,老马识途是动物本能的体现,④错误。答案为C。
答案:C
追练2 解析:“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主要强调人们在实践中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过多思考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D
典例3 解析:之所以强化互联网思维,原因之一在于,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即互联网思维适应了当今生产生活的需要,②当选;原因之二在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④当选;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①错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尺度在于其是否正确地预见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③错误。答案为C。
答案:C
追练3 解析:根据材料中“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信息可见意识可以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是怎样产生的,②不符合题意。“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答案:C
3 易错清零
矫正训练1 解析:意识必须借助于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故A观点错误;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D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矫正训练2 解析:①错在“总是”,说法太绝对了;③错在把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混为一谈。材料中“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正对应了物质和观念的关系,正确反映这一关系的是②④,故答案为C。
答案:C
核心考点二
【生活中的哲学】
①客观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尊重客观规律 科学态度
2 命题探究
典例 解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体现,①当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等规律,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④当选;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而非创新意识,②错误;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即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③错误。答案为B。
答案:B
追练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主要强调了参与者要理性评估自己的身体等状况,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旅游项目,B符合题意;A中的“突破体能局限”违背了客观规律,说法错误;C强调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与题意不符;D主要强调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与题意不符。
答案:B
3 易错清零
矫正训练 解析:A、D属于辩证法,与设问要求不符;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B错误。
答案:C
时事热点·解读预测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命题预测
1.解析:李克强指出,编制“十四五”规划要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③④正确。意识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而不是源于人们的思想智慧,①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没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2.解析:充分尊重新常态,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又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②③当选;制定政策要以客观实际为前提,①错误;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一定是促进作用,④错误。
答案:B
3.解析:编制“十四五”规划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这反映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编制“十四五”规划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全国上下应努力奋进,这反映了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符合题意。试题限定的是唯物辩证法,“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属于唯物史观范畴,不符合试题规定性,③排除。试题限定的是唯物辩证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唯物论范畴,不符合试题规定性,④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A
大题冲关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
17
-(共57张PPT)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备知识
自主排查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思维脉图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真理,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2.科学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和特点,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真理的特点,理解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知识梳理】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
(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②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________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并且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活动
客观的
有意识
社会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认识是主体对________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________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来源
客体
动力
认识工具
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目的
实践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___________。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________________。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___________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_______的。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正确反映
最基本
一个
条件
主观与客观
相伴而行
2.认识过程:
认识的特征
方法论
认识具有________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______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________________真理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________
反复性
上升性
发现
发展
【自主练习】
1.判一判:
(1)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3)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分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分析:×。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
(5)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6)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分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分析:×。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分析:×。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2.连一连:
3.下图表明认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瞄准高考
精析精练
核心考点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精析】
1.实践的概念及特点
(1)从主体、对象、性质、结果四个方面把握实践的概念
(2)侧重点法区分实践的三个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
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历
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区分点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总结
原理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活中的哲学】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按照PDCA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未解决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
[分析] ①计划是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②对实施情况的结果进行检查,体现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体现实践是认识_________。
③修订目标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来源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发展的动力
目的
【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018·Ⅲ卷T22、
2016·Ⅱ卷T23
考情分析:高考重点,常结合漫画、名人名言、科研成果、新的政策、计划、战略的出台及实施的结果等,设置体现类、原因类等题目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
关注焦点问题:“天问一号”开启“问天”、北斗组网成功、嫦娥五号登月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020·Ⅰ卷T40、
2020·Ⅲ卷T22、
2019·Ⅱ卷T23、
2018·Ⅱ卷T40、
2017·Ⅰ卷T21、
2017·Ⅱ卷T21
考向一
实践概念、特点
[典例1] [2019·北京卷,28]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精神,从价值观念看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本题以一百多年前的想象转化成现实为话题,说明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通过实践可以将观念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D符合题意。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实践,A错误。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不可能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C错误。故选D。
[追练1]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他还指出,要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之所以要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要是因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C
解析: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发展,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
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并不构成原因,故排除。
考向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2] [2020·全国卷Ⅲ,22]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  )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 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 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门捷列夫依据元素周期律作出推断和预言,体现了科学原理对探索真理的指导作用,②符合题意;他的这些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体现了他的这些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后,被证明是真理性的认识,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①观点错误;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原理不是认识的起点,④错误。
[追练2] [2019·全国卷Ⅱ,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追练3] [2020·浙江卷,26]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针对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农学家经过反复探索和试验,提出了玉米和大豆间套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①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具有上升性,而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和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强调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③④不选。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混淆实践与意识的特点
提醒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矫正训练1 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①②。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2
易错点2 混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提醒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矫正训练2 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案:B
解析: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与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核心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考点精析】
1.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绝对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相对性)
强调横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相对性)
强调纵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图示: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图示: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图示:
提醒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存在以下误区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4)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5)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生活中的哲学】
[分析] 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以上级说的算,抹杀了真理的________性,也没有做到________。
客观
求真务实
【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真理
2016·Ⅰ卷T20、
2016·Ⅱ卷T20
考情分析:围绕真理的特征和认识过程进行综合测试,近几年在高考中有较强的测试要求,尤其是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关注焦点问题:“天问一号”开启“问天”、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认识过程
2020·Ⅰ卷T40、
2018·Ⅲ卷T22、
2017·Ⅲ卷T23、
2016·Ⅰ卷T20、
2016·Ⅲ卷T39
考向一
真理及其特征
[典例1] [2020·山东卷,12]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  )
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指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表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是脱离实践的,①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观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符合题意;不以正确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④观点错误。
[追练1] [2019·浙江4月]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这表明(  )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可以表现为正确的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对在不成功的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认识进行改进,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材料中“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就属于后者,②入选。“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表明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入选。材料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推动了人的认识,①强调实践水平制约了认识,④强调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因此两者都不符合题意,不选。
答案:C
考向二
认识过程
[典例2] [2017·全国卷Ⅲ,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这是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④当选;每一个问题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①当选;认为人不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属于不可知论,②错误;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错误。
[追练2] [2020·江苏卷,29]18世纪,科学在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现了……像钟表一样有序运转的世界观完全取代了混乱的世界观。该观点(  )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肯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 ③否认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④否认了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该观点认为自然科学已经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人们已经发现了所有的真理,但是人类发现真理的任务不会终结,材料中的观点明显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否认了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正确。材料不涉及追求真理的过程,①不选。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否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③不选。
[追练3] [2020·天津卷,12]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此“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  )
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B.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D.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最初的“小康之家”,到“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体现了人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D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错误;认识是主观的,B说法错误;题干中对“小康”建设几个阶段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不是战胜谬误,C不选。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没有正确理解真理的含义及特点
示例1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2016·全国卷Ⅰ,20]
示例2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2014·山东卷,35]
示例3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推翻现有的真理
示例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可以有多个
提醒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矫正训练1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C
解析: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在这一过程中真理得到发展和深化,人们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勇于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A没有体现,排除;“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没有正确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B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具体的正确的,D中“真理中的错误”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C。
易错点2 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示例1 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2015·北京卷,24]
示例2 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2014·全国卷Ⅰ,22]
示例3 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提醒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代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矫正训练2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正确。③中“永无定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观点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真理又具有客观性,那些真理性的认识并没有被推翻,只能被超越,④观点错误。故选A。
时事热点
解读预测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发布
热点背景
为加强对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提高救治能力,国家卫健委迅速组织专家开展研究,于2020年1月16日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科研的深入,诊疗方案不断更新。8月1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该版诊疗方案,在流行病学特点的描述上,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都尚在进行发展中。
获取信息
信息①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信息②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科研的深入,诊疗方案不断更新
信息③……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
信息④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对应知识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 
 
③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命题预测]
1.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都尚在进行中。这说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深度广度会不同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经历反复曲折之后就能获取真理
④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活动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都尚在进行中。这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深度广度会不同,也反映了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攻克新型冠状病毒,①②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获得,但不等于经历反复曲折之后就能获取真理,③错误;材料强调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强调实践具有社会性,④与题意不符。本题选A。
2.应对新冠疫情挑战,疫苗是“最大的希望”之一。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令人鼓舞,进展之快令人惊叹。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安全性是新冠疫苗研发的“最大挑战”,疫苗研发仍然任重道远。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疫苗研发是一个基于实践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 ②疫苗研发充满偶然性,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 ③医疗实践的发展是推进人们对于新冠病毒认识的唯一动力 ④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提取材料“新冠疫苗研发虽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因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疫苗研发仍然任重道远”,可知疫苗研发是一个基于实践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①④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说法错误,②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③说法错误。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流行病学规律告诉我们,人类面对新冠肺炎的暴发需要一个必要的认知过程,政府应对策略的形成也需要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病学将能够进行追溯性研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但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③事物本质呈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只能静观其变
④政府决策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人类面对新冠肺炎的暴发需要一个必要的认知过程,政府应对策略的形成也需要时间。”这体现了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①②符合题意。事物本质呈现有一个过程,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抓本质,而非只能静观其变,③说法有误。材料强调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未涉及“政府决策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40题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考查
[设问方式]
体现类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新科技成果的发现、××新理念新思想的产生
原因类
①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对××现象产生争议的原因
②用真理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辨析类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简要评价××观点
措施类
①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谈谈人们应如何理性参与××现象的讨论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②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③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12分)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限定:认识论原理;问题角度:说明体现类;问题指向: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材料本身)
题眼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眼②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材料本身:治疗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材知识: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题眼③第1版方案较简单……第3版方案细化了……第7版方案增加……―→材料本身:一步步细化完善进步;教材知识: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小切口、分层次)
先教材基本原理表述:
再方法论结合材料: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知识模板]
模板22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思维脉图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真理,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2.科学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和特点,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真理的特点,理解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知识梳理】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
(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②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________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并且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认识是主体对________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________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___________。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________________。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___________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_______的。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认识过程:
认识的特征
方法论
认识具有________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_____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________________真理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________
【自主练习】
1.判一判:
(1)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3)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
(5)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6)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2.连一连:
3.下图表明认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核心考点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考点精析】
1.实践的概念及特点
(1)从主体、对象、性质、结果四个方面把握实践的概念
(2)侧重点法区分实践的三个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区分点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总结
原理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活中的哲学】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按照PDCA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未解决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
[分析] ①计划是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②对实施情况的结果进行检查,体现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体现实践是认识________。
③修订目标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2【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018·Ⅲ卷T22、2016·Ⅱ卷T23
考情分析:高考重点,常结合漫画、名人名言、科研成果、新的政策、计划、战略的出台及实施的结果等,设置体现类、原因类等题目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
关注焦点问题:“天问一号”开启“问天”、北斗组网成功、嫦娥五号登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0·Ⅰ卷T40、
2020·Ⅲ卷T22、
2019·Ⅱ卷T23、
2018·Ⅱ卷T40、
2017·Ⅰ卷T21、
2017·Ⅱ卷T21
考向一
实践概念、特点
[典例1] [2019·北京卷,28]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追练1]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他还指出,要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之所以要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要是因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考向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2] [2020·全国卷Ⅲ,22]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  )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 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 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追练2] [2019·全国卷Ⅱ,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追练3] [2020·浙江卷,26]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混淆实践与意识的特点
提醒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矫正训练1 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易错点2 混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提醒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矫正训练2 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核心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1【考点精析】
1.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绝对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相对性)
强调横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相对性)
强调纵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2.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图示: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图示: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图示:
提醒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存在以下误区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4)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5)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生活中的哲学】
[分析] 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以上级说的算,抹杀了真理的________性,也没有做到________。
2【命题探究】
考点分布
命题风向
真理
2016·Ⅰ卷T20、
2016·Ⅱ卷T20
考情分析:围绕真理的特征和认识过程进行综合测试,近几年在高考中有较强的测试要求,尤其是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关注焦点问题:“天问一号”开启“问天”、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认识过程
2020·Ⅰ卷T40、
2018·Ⅲ卷T22、
2017·Ⅲ卷T23、
2016·Ⅰ卷T20、
2016·Ⅲ卷T39
考向一
真理及其特征
[典例1] [2020·山东卷,12]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  )
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追练1] [2019·浙江4月]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这表明(  )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向二
认识过程
[典例2] [2017·全国卷Ⅲ,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追练2] [2020·江苏卷,29]18世纪,科学在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现了……像钟表一样有序运转的世界观完全取代了混乱的世界观。该观点(  )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肯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 ③否认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④否认了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追练3] [2020·天津卷,12]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此“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  )
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B.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D.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3【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没有正确理解真理的含义及特点
示例1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2016·全国卷Ⅰ,20]
示例2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2014·山东卷,35]
示例3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推翻现有的真理
示例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可以有多个
提醒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矫正训练1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易错点2 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示例1 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2015·北京卷,24]
示例2 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2014·全国卷Ⅰ,22]
示例3 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提醒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代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矫正训练2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发布
热点背景
为加强对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提高救治能力,国家卫健委迅速组织专家开展研究,于2020年1月16日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科研的深入,诊疗方案不断更新。8月1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该版诊疗方案,在流行病学特点的描述上,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都尚在进行发展中。
获取信息
信息①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信息②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科研的深入,诊疗方案不断更新
信息③……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
信息④请你在热点背景中标划出来
对应知识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命题预测]
1.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都尚在进行中。这说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深度广度会不同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经历反复曲折之后就能获取真理
④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活动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应对新冠疫情挑战,疫苗是“最大的希望”之一。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令人鼓舞,进展之快令人惊叹。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安全性是新冠疫苗研发的“最大挑战”,疫苗研发仍然任重道远。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疫苗研发是一个基于实践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 ②疫苗研发充满偶然性,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 ③医疗实践的发展是推进人们对于新冠病毒认识的唯一动力 ④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流行病学规律告诉我们,人类面对新冠肺炎的暴发需要一个必要的认知过程,政府应对策略的形成也需要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病学将能够进行追溯性研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但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③事物本质呈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只能静观其变
④政府决策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考查
[设问方式]
体现类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新科技成果的发现、××新理念新思想的产生
原因类
①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对××现象产生争议的原因
②用真理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辨析类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简要评价××观点
措施类
①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谈谈人们应如何理性参与××现象的讨论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②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③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12分)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限定:认识论原理;问题角度:说明体现类;问题指向: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材料本身)
题眼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眼②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材料本身:治疗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材知识: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题眼③第1版方案较简单……第3版方案细化了……第7版方案增加……―→材料本身:一步步细化完善进步;教材知识: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小切口、分层次)
先教材基本原理表述:
再方法论结合材料:
[知识模板]
模板22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梳理
一、
1.(1)物质活动 (2)①客观的 ②有意识 ③社会关系
2.来源 客体 动力 认识工具 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目的 实践
二、
1.(1)正确反映 (2)最基本 一个 (3)条件 (4)主观与客观 (5)相伴而行
2.反复性 上升性 发现 发展
自主练习
1.(1)分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2)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分析:×。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4)分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5)分析:×。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6)分析:×。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2.答案:
3.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核心考点一
【生活中的哲学】
①来源 ②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发展的动力 ③目的
2 命题探究
典例1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精神,从价值观念看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本题以一百多年前的想象转化成现实为话题,说明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通过实践可以将观念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D符合题意。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实践,A错误。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不可能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C错误。故选D。
答案:D
追练1 解析: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发展,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
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并不构成原因,故排除。
答案:C
典例2 解析:门捷列夫依据元素周期律作出推断和预言,体现了科学原理对探索真理的指导作用,②符合题意;他的这些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体现了他的这些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后,被证明是真理性的认识,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①观点错误;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原理不是认识的起点,④错误。
答案:C
追练2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追练3 解析:针对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农学家经过反复探索和试验,提出了玉米和大豆间套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①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具有上升性,而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和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强调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③④不选。
答案:A
3 易错清零
矫正训练1 解析: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①②。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A
矫正训练2 解析: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与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答案:B
核心考点二
【生活中的哲学】
客观 求真务实
2 命题探究
典例1 解析:毛泽东指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表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是脱离实践的,①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观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符合题意;不以正确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④观点错误。
答案:A
追练1 解析: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可以表现为正确的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对在不成功的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认识进行改进,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材料中“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就属于后者,②入选。“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表明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入选。材料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推动了人的认识,①强调实践水平制约了认识,④强调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因此两者都不符合题意,不选。
答案:C
典例2 解析: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这是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④当选;每一个问题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①当选;认为人不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属于不可知论,②错误;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错误。
答案:B
追练2 解析:该观点认为自然科学已经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人们已经发现了所有的真理,但是人类发现真理的任务不会终结,材料中的观点明显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否认了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正确。材料不涉及追求真理的过程,①不选。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否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③不选。
答案:C
追练3 解析:从最初的“小康之家”,到“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体现了人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D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错误;认识是主观的,B说法错误;题干中对“小康”建设几个阶段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不是战胜谬误,C不选。
答案:D
3 易错清零
矫正训练1 解析: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在这一过程中真理得到发展和深化,人们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勇于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A没有体现,排除;“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没有正确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B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具体的正确的,D中“真理中的错误”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C。
答案:C
矫正训练2 解析: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正确。③中“永无定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观点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真理又具有客观性,那些真理性的认识并没有被推翻,只能被超越,④观点错误。故选A。
答案:A
时事热点·解读预测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命题预测
1.解析: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新型冠状病毒的神秘面纱。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都尚在进行中。这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深度广度会不同,也反映了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攻克新型冠状病毒,①②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获得,但不等于经历反复曲折之后就能获取真理,③错误;材料强调实践具有历史性,不强调实践具有社会性,④与题意不符。本题选A。
答案:A
2.解析:提取材料“新冠疫苗研发虽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因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疫苗研发仍然任重道远”,可知疫苗研发是一个基于实践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①④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说法错误,②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③说法错误。
答案:B
3.解析:“人类面对新冠肺炎的暴发需要一个必要的认知过程,政府应对策略的形成也需要时间。”这体现了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①②符合题意。事物本质呈现有一个过程,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抓本质,而非只能静观其变,③说法有误。材料强调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未涉及“政府决策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答案:A
大题冲关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
1
-(共13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十四)
长效热点探究
核心知识整合
倡导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热点点击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宪法
③库布其人打破“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亮出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④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传导至世界
⑤2019年中国垃圾分类开始起步,公众对绿色环保生活充满期待
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于2020年7月至11月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活动
⑦2020年8月,各地推行“N-1点餐模式”,文明用餐、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⑧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知识盘点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①⑧
2.全国人大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②
3.国务院贯彻落实中央、全国人大的决定,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⑥
4.尊重自然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多维解读
1.何谓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2.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必要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更加尖锐,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2)重要性:经济发展是人民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案例剖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其沙漠曾是《诗经》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朔方古城,然而气候干冷加之人类过度索取,2000年间,桑梓良田化为无尽沙海。为了实现绿色中国梦,①一代又一代库布其人百折不挠、科学创新,打破“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库布其治沙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绿起来”也“富起来”,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经验,树立了生态文明的旗帜,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库布其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复制、可推广。库布其人创造这个奇迹,②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大意义。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向世界后,③将会创造出更多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库布其治沙孕育了伟大的库布其精神,库布其精神将进一步续写“绿色中国梦”。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限定: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角度:体现类;答题方向:库布其精神的孕育及作用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材料本身)
题眼①一代又一代库布其人百折不挠、科学创新……孕育出……“库布其精神”―→教材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题眼②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大意义―→教材知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题眼③将会创造出更多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教材知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小切口、分层次)
先教材基本原理表述: 
 再方法论结合材料: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库布其治沙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库布其精神,这一精神是对库布其治沙模式的能动的反映;这一精神将指导人们继续与沙漠化作斗争,增强人们对沙漠治理的信心,进一步续写“绿色中国梦”。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严重危害的国家,1/4的国土是荒漠,全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70年来,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全国荒漠化和沙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保持净减少,荒漠化和沙土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还在治沙中实现了致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治沙的“绿色防护带”“麦草方格治沙技术”与“库布其模式”等让中国很多荒沙地披上了“绿装”,让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中国治沙经验为全世界荒漠化防治开出了“中国药方”。多年来,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上百位国外专家、官员来中国考察学习,中国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为外国学者提供治沙技术等相关培训。同时,中国也一直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关于治沙的交流与合作,在治沙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推动世界的“绿意盎然”。
有学者认为,外国的荒漠化治理既要借鉴中国的治沙经验,又不能简单照搬中国的成功模式。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有学者认为,外国的荒漠化治理既要借鉴中国的治沙经验,又不能简单照搬中国的成功模式。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知识加以说明。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真理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要点,主要三个层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中国的治沙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为全世界荒漠化防治开出了“中国药方”对外国的荒漠化治理具有借鉴作用。(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外国的荒漠化治理必须适应本国国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中国的成功模式。(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外国的荒漠化治理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单元综合提升(十四)
【核心知识整合】
【长效热点探究】
倡导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热点点击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宪法
③库布其人打破“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亮出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④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传导至世界
⑤2019年中国垃圾分类开始起步,公众对绿色环保生活充满期待
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于2020年7月至11月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活动
⑦2020年8月,各地推行“N-1点餐模式”,文明用餐、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⑧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知识盘点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①⑧
2.全国人大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②
3.国务院贯彻落实中央、全国人大的决定,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⑥
4.尊重自然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多维解读
1.何谓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2.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必要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更加尖锐,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2)重要性:经济发展是人民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案例剖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其沙漠曾是《诗经》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朔方古城,然而气候干冷加之人类过度索取,2000年间,桑梓良田化为无尽沙海。为了实现绿色中国梦,①一代又一代库布其人百折不挠、科学创新,打破“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库布其治沙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绿起来”也“富起来”,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经验,树立了生态文明的旗帜,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库布其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复制、可推广。库布其人创造这个奇迹,②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大意义。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向世界后,③将会创造出更多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库布其治沙孕育了伟大的库布其精神,库布其精神将进一步续写“绿色中国梦”。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限定: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角度:体现类;答题方向:库布其精神的孕育及作用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材料本身)
题眼①一代又一代库布其人百折不挠、科学创新……孕育出……“库布其精神”―→教材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题眼②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大意义―→教材知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题眼③将会创造出更多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教材知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小切口、分层次)
先教材基本原理表述:
再方法论结合材料: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严重危害的国家,1/4的国土是荒漠,全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70年来,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全国荒漠化和沙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保持净减少,荒漠化和沙土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还在治沙中实现了致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治沙的“绿色防护带”“麦草方格治沙技术”与“库布其模式”等让中国很多荒沙地披上了“绿装”,让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中国治沙经验为全世界荒漠化防治开出了“中国药方”。多年来,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上百位国外专家、官员来中国考察学习,中国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为外国学者提供治沙技术等相关培训。同时,中国也一直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关于治沙的交流与合作,在治沙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推动世界的“绿意盎然”。
有学者认为,外国的荒漠化治理既要借鉴中国的治沙经验,又不能简单照搬中国的成功模式。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知识加以说明。
单元综合提升(十四)
长效热点探究
案例剖析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库布其治沙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库布其精神,这一精神是对库布其治沙模式的能动的反映;这一精神将指导人们继续与沙漠化作斗争,增强人们对沙漠治理的信心,进一步续写“绿色中国梦”。
押题训练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有学者认为,外国的荒漠化治理既要借鉴中国的治沙经验,又不能简单照搬中国的成功模式。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知识加以说明。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真理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要点,主要三个层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中国的治沙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为全世界荒漠化防治开出了“中国药方”对外国的荒漠化治理具有借鉴作用。(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外国的荒漠化治理必须适应本国国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中国的成功模式。(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外国的荒漠化治理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
-
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