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辙中学历史七年级下期第二阶段考试
13.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这一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A.发展与巩固统治的需要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4.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 太宗问魏征日: ‘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敌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隔绝蒙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从唐太宗和大臣魏征的一段对话能够看出唐太宗( )
A.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C.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D.用人唯贤,不拘一格
15. 《文献通考》记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这段材料说明的办事程序是( )
A.中书省草拟政令→尚书省审批→门下省执行
B.尚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批→中书省执行
C.门下省草拟政令→中书省审批→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
16.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歌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17.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 、“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 饥无食”、“病不得医, 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D.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8.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 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文臣统兵 B.尚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文武并重
19.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金、房屋、城邑。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
A.农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和战 C.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20.赵翼说:“是宋之为国, 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为图全之善策。”由此可见,对宋与辽、金等的和议,赵毅认为是( )
A.不敌外邦,实属民族的耻辱 B. “以和保邦”,就是明智选择
C.被逼无奈,导致国家灭亡 D.和议图存,实属下策
21.“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农业发展 B.加强对钱币流通的管理
C.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D.重视海外贸易
22.“世祖即位, 大新制作,....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日路,日府,日州,日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此材料选自明代宋濂所著《元史》之《百官志》,这则材料表明
①元代职官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 ②在地方上设行省,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③地方长官中, 蒙古人掌实权 ④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个文明大国的责任: 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郑和船队传播了和平友谊 B.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明朝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
24.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日益腐败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民起义频发 D.遭遇连年灾荒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在唐代产生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28.(12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三 六部没有总裁,皇帝以一人之精力,掌握天下所有大小事务。其结果是政务繁重,权力难免落于宦官之手。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二中的“帝”采取哪些措施“方自操权柄”?(2分)

(3)材料三反映这一官制变化带来什么弊端?后来设立哪一机构解决这一弊端?(4分)

(4)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丞相(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实质。(4分)

第二次历史月考答案
选择题:13-18 ABDDDC
19-24 ABDBDA
材料题
27(14分)
(1)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官僚队伍知识化,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任答三点6分)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2分)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分)
(3)考试内容固定、文体格式僵化。(2分)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2分,类似表达也可得分)。
28(12分)
(1)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分)
(2)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归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分)
(3)皇帝政务繁重,行政效率低,权力落于宦官之手。(2分)设内阁(2分)
(4)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从秦汉开始设立,以后历代逐渐削弱宰相的权利,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2分)其本质是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