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石城县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石城县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城县高中2023届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 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徽商与晋商、浙商、粤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四大商帮。“贾而好儒”是徽商的重要特色和价值追求。徽商们或者“先儒后贾”,或者“先贾后儒”,抑或“亦贾亦儒”,“贾”与“儒”的有机统一,是众多徽商成为“儒商”的重要标志。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徽商的情感起点和价值归宿,也是支撑他们“好”儒立场的心理基础。在漫长岁月中,当万千徽商的行为深深根植于儒家伦理道德的认知体系中,以“好”儒态度从事商业活动时,他们便成为儒家思想在商业领域的倡领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商业行为自然地表现出“贾而好儒”的趋向和表征。一些家境优渥的徽商自幼在私塾里诵经读史,在经商之前就已经成为饱读诗书的儒生。由于“士而成功者十之一”,一些在科考中屡试不中的徽州学子只有选择“弃儒从贾”。尽管徽商转换了身份,却依然对儒学念念不忘,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把精力放在经商上,但本质却是“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虔诚地以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经商活动,以儒家道德伦理来规范自身的商业行为。
徽商既然是“儒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便表现出儒者风范和儒士气度,也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询询雅饰,贾而儒者也”。如徽商张景文,与一般商人不同,他出身“文学之家”,恪守“儒道”经商,不设计谋智巧,不图蝇头小利,重信践诺,乐善好施,俨然商场上的一介儒生。张景文等徽商“义利双行”“家业隆起”,甚至“坍素封矣”。儒家学说历来主张义利结合且以义为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这句话,对徽商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原本指导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理论,被徽州商人用之于经商理财,也商业兴隆,财源茂盛,颇为“灵验”。
千百年来徽商之所以“贾而好儒”,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徽商要厘清商品与货币的逻辑关系,掌握商品供求的规律特点,就必须学习和谙熟商业知识,分析和把握市场规律,统筹兼顾商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这就需要像儒生参加科举考试一样注重学习,才能在云谲波诡的商海中大显身手,才能在起伏不定的市场上掌握主动权,就此而言,“贾而好儒”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是徽商完善自我品格的重要手段。古代徽州素有“礼让之国”的美誉,尤其在著名理学家朱熹思想的熏染下,敬儒崇学的人文氛围日趋浓郁,其时很多徽商经过朱熹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加之许多人从小就接受了比较良好的儒学启蒙,儒家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自然就成为徽商立身行事、从商事贾的思想指南。在徽商的经营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现象:一些徽商外出经商时定要带上几本书册典籍,闲暇时间就翻阅和诵读;一些徽商每到一个新地方立即拜会当地学人雅士,与其结交、唱和应对,这无疑就是徽商迥别于其他商帮的独有的精神风貌——儒学气质。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但其蕴含的以义统利、以义取利的思想始终为徽商所秉持和恪守。徽商的“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不仅来源于儒家思想,而且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
(摘编自刘金祥《古代徽商的“贾而好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贾”“儒”统一是徽商有别于其他商帮的重要标志,是其跻身四大商帮的原因。
B. 徽商成为儒家思想在商业领域中的践行者后,就会以“好”儒态度来从事商业活动。
C. 徽商是由科举失利的徽州学子转换而来的,在“弃儒从贾”后他们仍然“贾而好儒”。
D. 儒家学说中“义利结合”“以义为先”的思想对徽商的商业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是从在商业领域中的徽商的行为表现及古代徽商“贾而好儒”的形成原因两个角度来论证观点的。
B. 文章基于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认同与接受,对古代徽商“贾而好儒”这一价值取向进行了积极论述。
C. 文章第三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式,论述受儒学影响的徽商在商业经营中体现了儒士气质。
D.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深入分析,在论述“贾而好儒”的原因时采用并列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徽商所秉持的“义利双行”的经营信条,或许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B. 中国古代徽商一旦“贾而好儒”,就在商场中掌握了主动权,商业兴隆,财源茂盛。
C. 饱读诗书,主观上提升徽商自身素养;结交雅士,客观上能为其商业经营提供便利。
D. 徽商“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丰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发挥好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31日)
材料二: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年,为了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进一步培育上海与西部地区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共青团上海市委合作交流部,发起“红色印迹”和“红色之旅”系列网络直播课程。红色网络课程于3月1日在上海正式启动至今,全国累计20余省30万师生参与收看。
活动旨在通过互联网公益课程模式带来广泛参与性和影响力,“红色之旅”与“红色印迹”两组课程互为补充,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助力青少年国情教育创新发展。
(摘编自《弘扬红色文化 提升青少年素养——上海打造精品红色网络直播课程》,中国网信网2021年4月2日)
材料三:这个清明节,红色旅游备受推崇。北京推出多条红色旅游路线,可从北京大学红楼出发,重温百年前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或伫立卢沟桥石板路上,回顾峥嵘岁月,感受伟大抗战精神。春雨并未让游客热情降温。国内一家旅行网站机票大数据显示,清明节和劳动节假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全部航段近16%,较2019年同期提升约4%;北京、上海、广州、南宁、昆明等地开行红色旅游主题列车,坐着高铁即可追寻红色足迹。
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国内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至14.1亿,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亦是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的“打卡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摘编自邢翀《风雨又清明,节气中读懂“向前的中国”》,《中国日报》中文网2021年4月4日)
材料四: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革命文物作为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与生动教材,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
B. 上海市发起的“红色印迹”和“红色之旅”系列网络直播课程也同时面向西部地区青少年,这也是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大举措。
C. 2004至2019十五年间,国内参加红色旅游的愿望日益强烈,年参加人次增长了九倍多;今年同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比在提升。
D. 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这是一些人热于到红色景点“打卡”体验的初衷,也是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色印迹”“红色之旅”系列课程,让各地广大学生以云端看直播的方式来了解历史国情、传承红色文化,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方式创新。
B. 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或是将红色文化低俗化,都是将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的表现,弘扬红色文化并不是内容、形式越新奇就越好。
C. 一些地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商业气息过重,存在低俗、庸俗、恶俗现象,但从整体上看,这对我国的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再发展造成的影响有限。
D. 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文物、红色景点等,能够增加爱国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
6. 上述四则材料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它们之间有何内在逻辑关联?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一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
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热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选自《俗世奇人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围绕着对“堆糖”这一民间小吃的特殊喜好,主要写了大关丁“阔少”“落魄”“复兴”这样几个重要人生阶段。
B. 小说中大关丁家族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讲排场,奢靡名声在外。
C. 小说后半部分,用大关丁的衣着和卖糖葫芦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下”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
D. 小说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呈现鲜活真实的天津地域生活,亦不乏细节描写,极具故事性和传奇性,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8. 冯骥才小说移植天津说书人说书时在叙述故事中插入简短的评说的特点,如文中画横线语句。试分析其作用。(6分)
《大关丁》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本》中的一篇,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俗世”和“奇人”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B.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C.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D.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休沐,中国古代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宋则规定十天一休沐,称为“旬假”或“旬休”。
B. 博士,中国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汉武帝时,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C. 学校,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称呼,“校、庠、序、辟雍、成均、国子监”皆指学校,而“庠序”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
D. 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初为执掌文书奏章的官员,故又称掌书,因其在皇帝的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为“六部”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 宋均宽厚温和,不喜用苛法。他不遽罚逾越丧葬礼制的不义之民,曾想向皇帝陈述苛法弊端。
C. 宋均官有方,为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D. 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念奴娇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①作于词人谪居戎州之时。②姮娥:嫦娥。③醽醁:美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净秋空”运用了倒装句法,突出了烟消云散、玉宇澄清的动态感和清新的美感。
B.月色并不十分明亮,“驾此一轮玉”的嫦娥是词人的想象,凄美的形象惹人怜爱。
C.“共倒”“相属”等与李白的“飞羽觞而醉月”异曲同工,写觥筹交错的宴饮之乐。
D.孙郎感遇有知音,于是用笛子演奏,用那悠扬的乐声呼应了词人的“最爱临风曲”。
15.作者自诩此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试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辛弃疾也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震撼,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精美绝伦的文物,无一不让人惊叹” ……日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文物图片和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于一个个考古发现中,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更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这些年,从海昏侯墓考古引发观展热潮,到《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热播,再到云端博物馆蓬勃发展,考古成果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着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更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B. 于一个个考古发现中,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
C.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D. 于一个个考古发现中,展示着中华文明灿烂成就,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越深厚
B. 文化自信的根基越深厚,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就越近
C. 如果文化自信的根基深厚,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就更近
D. 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被拉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更深厚
19.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探界者”钟扬》)
B. 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C.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喜看稻菽千重浪》)
D.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祝福》)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春天气温回暖,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人的精力降低,便容易昏昏欲睡。中医认为,出现春困症状,主要源于体内阳气跟不上外界阳气升发的步伐。脾气虚的人尤其容易受春困的“骚扰”。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时,水湿反过来又加重脾虚的症状,外湿加内湿,就加重了春困症状。因此,②______。出现春困现象对大部分人来讲,都是正常的。但是,③______,这就是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存在高血压、血脂高、动脉硬化等症状,血管弹性差,自身调节能力不佳。当他们休息状况挺好,不失眠、缺觉,但还是频繁打哈欠、没精神,就要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应及时就诊,以免造成更坏的后果。
21. 下面是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流程图,请你根据这个图转写成一则广播稿,供服务中心负责人播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来,从中美战略高层对话,到新疆棉花“保卫战”,到应对七国集团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无理干预,再到对新冠病毒溯源报告质疑的几番坚决回应……中国“外交天团”实力圈粉,用最硬核、最精彩的言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表明中国态度。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国家赋予他们充足的底气。
材料二:120年前的1901辛丑年,实力孱弱的清政府在谈判桌上毫无底气,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材料三:“人无底气,生无根据。”财富、学识、专项技能、人脉等体现人的实力,会成为人的根基,并产生底气。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请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石城县高中2023届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1. D 【解析】“是其跻身四大商帮的原因”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贾’与‘儒’的有机统一,是众多徽商成为‘儒商’的重要标志”。B.因果颠倒,由原文第二段“以‘好’儒态度从事商业活动时,他们便成为儒家思想在商业领域的倡领者和践行者”可知错误。C.“微商是由科举失利的徽州学子转换而来的”错误,选项表述扩大了范围。
2. A【解析】 A.“是从在商业领域中的徽商的行为表现及古代徽商‘贾而好儒’的形成原因两个角度”错误,第二段还论述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对徽州一些人成为“儒商”产生的影响。
3. B【解析】B.“就在商场中掌握了主动权,商业兴隆,财源茂盛”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原本指导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理论,被徽州商人用之于经商理财,也商业兴隆,财源茂盛,颇为‘灵验’”。
4. D 【解析】 D.“也是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材料三中只是提到“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亦是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的‘打卡地’”。
5. C【解析】 C.“这对我国的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再发展造成的影响有限”说法错误,从材料四“关注和警惕”“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表述来看,选项表述是与之不符的。
6. ①四则材料围绕着“弘扬红色文化”这一核心话题来展开。②整体上,第一则重在阐释“红色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后三则结合具体现象重在阐释如何弘扬,前后构成由理论到实践(或:一般到具体)递进的逻辑关系。③后三则在聚焦弘扬“红色文化”的方式时,先正面,后反面举例论证,构成正反并列的逻辑关系。
7. B 【解析】 B.“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讲排场,奢靡名声在外”说法错误。小说中只说“大关丁家族富得惹眼”而招致“八国联军抄得精光”。大关丁对“堆糖”口味的讲究,不是对奢靡生活的追求。
8. ①自然引出下文“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②“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暗示了主人公大关丁命运的转折。③“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简短的评说,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④“物极必反”,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人生认知,启迪人深思。(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9. ①“俗世”是指小说所写的市井俗事,为读者展示的是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及生活在其间的一群俗世之人。②“奇人”指小说的主人公“大关丁”丁伯钰,他出生大户人家,但是品味、情趣追求奇特,精神格调奇特。③“俗世”衬托“奇人”,同时也是成就“奇人”的土壤。“大关丁”身上代表了藏格调于市井生活中的天津气质,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10. D 【解析】“寝病”是卧病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百姓耆老”是“为祷请”的主语,故排除A、B两项;“以疾上书乞免”的主语是宋均,而“帝”是下一句的主语,“帝”前应断开,排除C项。
11. C 【解析】C.“‘庠序’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错误。庠序,西周时指地方办的乡学。旧时用来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并不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
12. D【解析】D.“他曾遭到众疑”错误。非“众疑”,而是“帝以为有奸”;“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也有错误,文中只说他“厉声”表明自己的心志。
13. (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害”,祸患;“咎”,罪过;“劳勤”,不辞辛劳;“忧恤”,顾怜;“非……也”,否定判断句。)
(2)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或:能不屈不挠),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善”,赞赏;“不挠”,不屈服的性格;“迁”,升任、调任 ;“出”,出京;“大行”,大力推行。)
参考译文: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往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宋均说:“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道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歌谣,到朝廷请求让他回来做官的有几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廷上勃然大怒。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
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诤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就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14.B(“凄美”“怜爱”表述错误,上阙的嫦娥形象是词人的想象之笔,打上了词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此处嫦娥的形象应该是“兴高采烈”“光彩照人”的,能激发人的兴致的“乐景”。)
15.示例:(1)赞同。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选用 “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描绘了雄阔的古战场,黄词选用 “秋空”“万里青天”等阔大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秋景。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写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了豪迈乐观的情感。
(2)不赞同。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描写赤壁古战场上的人和事,黄词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②手法不同:苏词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即以周郎的年轻有为与自身的功业未成作对比,黄词则没有对比。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古抒怀,寄寓了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苦闷。
16、【解析】 (1). 小乔初嫁了 (2). 樯橹灰飞烟灭 (3). 舞榭歌台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17. C【解析】画线句存在以下语病:(1)整个句子由于介词短语“于……中”的误用而导致缺少主语,可以去掉“于……中”;(2)“既……更……”的搭配不当,根据语意,前后句是并列结构,所以应用“既……也……”;(3)“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发展”后加上宾语“过程”。
18. A【解析】分析语境,由括号后的内容可推知,“文化自信根基越深厚”是拉近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的结果与意义,B、C选项逻辑颠倒,不符合后文的逻辑,排除B、C项;语段核心话题是“考古成果”,句子的主语应该是“考古成果”,排除D项。
19.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内容的省略;B.表示语言的转换;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说话时断时续。
20、【解析】 (1). 人为什么容易出现春困症状(或“出现春困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2). 解决春困症状要从健脾祛湿入手(或:解决春困症状的关键是健脾祛湿) (3). 有一部分群体需要引起警觉
21、示例:各位接种人员:请大家先到候诊区排队并查看注意事项;随后按顺序到登记区预检,接受医生询问并签名确认;如有接种禁忌或需要暂缓接种,请听取医学建议后离开,如正常请到接种区完成“三查七对一验证”后接种疫苗,接种后打印接种凭证,并请预约好下次接种时间;最后请到留观区留观30分钟,如有异常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无异常即可离开。(内容完整3分,表述准确1分,语言连贯1分,内容不完整缺1项扣1分,超出字数扣1分。)
22、【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是热点新闻,反映的是近来中国外交官硬核回应国外针对中国的几个事件。第二则回顾了百年前中国丧失底气,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历史。一二则材料形成对比。第三则阐释了底气的内涵。三则材料是同质材料,共同指出了实力与底气的关系,实力是条件、原因,底气是结果,实质是一种内生的强大力量,个人、国家、民族都需要有底气,要有底气,不能没有实力。
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这就要求考生要综合并深入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认识和思考实力和底气的关系,个人、国家的底气的来源、表现,继而谈底气之于个人、国家的价值和意义,进而通过列举打造底气的方式,引领青年找到底气。内容层次既需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关注培养的是考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能力。
另外,本次作文是面向班上的同学写一篇发言稿,要注意写作的对象及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1.底气是自信的表现;2.底气靠是实力;3.有底气的国家不忧、不惑、不惧。
【素材】1. 中国人是有底气的,这底气表现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经济上的底气使我们有能力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并资助一些弱小国家。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们不仅成功摆脱了欧债的困扰,还在世界舞台上实现质的飞跃,成为经济强国。军事上的底气使我们勇于捍卫国家的主权。在世界记者大会上,我们一雪“弱国无外交”的耻辱,以硬核的言论回击外国记者的无理问责,使国人扬眉吐气。文化上的底气让我们敢于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我们打开国门,热情迎接外国来宾,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子学校,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今日之中国已不是昔日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她强大的国力足以使他国敬畏,她宽广的胸襟让世界各族人民愿意与之交好,所以中国人是有底气的。
2. 这种底气源于正确的政治制度和指导思想。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仅用了数十年。在这数十年间,我们正是依靠改革开放政策与社会主义制度,才使大部分人从此脱去了贫困的帽子。我们不再一味依靠外国,而是自给自足,甚至惠及他国。这样的政治体制为中国赢得全新的发展,并积攒了中国人的底气。
3. 这种底气源于历史积淀与文化熏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辉煌的王朝,并流传下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作为子孙,我们有义务守护祖先留下的瑰宝,并重现往昔的繁盛。于是无数国人都在为中华复兴的理想而奋斗着,深厚的历史给予他们矢志不渝的底气。文化“化人也速”,我们继承了祖先的文化基因,血脉中流淌着经久不衰的家国情怀,记忆中铭刻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古训。正因如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紧急集结,驰援武汉,向死而生;湖北出租车司机自发组建爱心车队,奔赴前线,逆流而行;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志愿团队,不辞劳苦……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在与疫魔抗争,为国家早日过“关”贡献力量,优秀的文化赋予他们必将胜利的底气。
例文: 底气从何而来
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题目是“底气从何而来”。
最近,底气成了中国人意志品质中一抹鲜亮的底色。“中国人民是有底气的!”这一句充满底气的铿锵话语“燃”起了无数中国人的精气神,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人无底气,生无根据。”底气说到底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内生的巨大力量。有底气的人不忧、不惑、不惧,有底气的人有数、有谱、有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底气就是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勇气,是大无畏的意志品质。
中国底气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民心民气撑起来的。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这动人的话语,正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声。底气靠什么来托底?最重要的是靠民心、民气。当今的中国,民气高涨、民心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民心民气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爆发出“冲开绝壁夺隘而出”的力量来。
中国底气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国力国运托起来的。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积聚起来的经济韧性强劲有力,回旋空间很大。展望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是中国大踏步向前的底气所在。
中国底气不是“掉”下来的,而是制度体制形成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好路子,这条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
中国的底气不是“冒”出来的,而是道义时势赋予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潮流是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开放,时代潮流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中国的发展理念、治理思路、政策措施都走在顺应时代潮流的阳光大道上,代表人类发展的未来和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诸如深化改革开放、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中国就是想让大家都好,也愿意让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这是一种世界情怀,是大格局、大境界和大自觉。
底气,不是表现在嗓门高、脾气大和口气粗上,更不是表现在狂妄、耍横和傲慢上,而是表现在一种骨气、硬气和勇气上,更是表现在不忧、不惑和不惧的态度和气势上。“狭路相逢勇者胜。”底气,让中国航船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同学们,让我们人人做一个有底气的人,我们的底气,就是背后那强大的祖国!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