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初的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明太祖,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 李自成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农民无法生活 C.赋税徭役尤其沉重 D.刑法尤其残酷 3. 从下图所示书籍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皇太极( ) A.统一女真各部 B.继续进攻明朝 C.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D.改国号为清 4. 明朝时,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全歼浙江倭寇的地点是( ) A.泉州 B.苏州 C.台州 D.温州 5.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了巩固。下列属于乾隆皇帝政绩的是( ) A.册封达赖五世 B.收复台湾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 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7. 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隋朝 8. 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下表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清朝年号 年份 人均耕地( 亩 ) 康熙二十年 1681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9. 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 ( ) 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B.全国商业网形成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大商帮出现 10. 农业是立国之本,关乎着国计民生。在明末,诞生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11. 京剧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它形成于( ) A.雍正、乾隆年间 B.乾隆、嘉庆年间 C.道光、咸丰年间 D.同治、光绪年间 12.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考生可发表个人见解 13.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4. 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其原因不包括( ) A.官吏结党营私,贪风更盛 B.官僚机构臃肿,出现财政危机 C.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虚弱 D.调整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5.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隋朝大运河与明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建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苏州段 明长城 请回答: (1)隋朝能够开通大运河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唐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种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3)明代重修长城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明长城最东到达哪里? (4)清朝历史与长城有很大的关系,举出一例。 (5)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统治者修建这种大型工程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17. 明清时期,建筑设计规划规模宏大,传统科技继续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面问题。 【建筑】 (1)图一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平面图,请结合这幅平面图介绍一下当时的北京城。 (2)图二是哪个朝代的长城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主要是为了防范哪个少数民族? 【科技】 (3)明朝时期我国的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大量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当时涌现了哪些影响较大的科技巨著? (4)明朝时期,我国涌现出这么多古典科学巨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达最远的地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CD 6-10CCCCA 11-15CADDD 二、非选择题 16. (1)隋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洛阳。 (2)不完全正确。材料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把隋朝的灭亡仅仅归结为“水殿龙舟事”则是不全面的。 (3)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鸭绿江。 (4)清军入关。 (5)巩固统治。 17. (1)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布局严整,街道宽广笔直。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2)明朝。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蒙古族。 (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4)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18. (1)前提:明朝初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