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图表、文献等多元史料的释读,初步掌握用发展和联系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经济、政治结构对社会转型的束缚与阻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明清小说、戏曲和科技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 【教学难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学内容:构建明清时期的时空框架 2、教师活动:提问“根据之前所学,明至清中叶指的是哪一段时间?”学生回答后总结。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4、设计意图: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局限 背景: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1、教学内容:观看视频,了解明清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了解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2、教师活动:提问“中国有多少人口?清朝有多少人口?”;观看视频后进行总结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观看视频 4、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农业 (1)教学内容:农业领域的新现象 (2)教师活动:“中国也曾出现过视频中的情况:宽松的税收、安定的社会状态都曾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只是最多也就一亿多人。那么到底还有什么特殊原因导致了清朝这次人口爆炸式增长呢?”观看视频后进行总结:①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甘薯、玉米、土豆;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并且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才导致了农场品的商品化。 (3)学生:聆听、观看视频并思考 (4)设计意图:视频与提问结合,具有趣味性,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印象和认识。 2、手工业 环节1: (1)教学内容:了解手工业领域有代表性的变化 (2)教师活动:提问“明清以前的纺织业和制瓷业都有什么特点?清朝又有什么样的新发展呢?”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 (3)学生活动: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4)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再次构建时空框架。 环节2: (1)教学内容:手工业领域经营方式的变化:开设工场,雇佣劳动 (2)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提问:“手工业领域有什么样的新特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丝织业中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进而解释基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现象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们对资本主义萌芽有更深刻、多方面的认识。 (3)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问题,聆听老师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讲解。 (4)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对现今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多方面、多角度探讨有一个初步了解。 3、商业 (1)教学内容:商业发展的五大特点 (2)教师活动:提问“商业想要发展,需要哪些要素?”学生回答后总结:商品、商人。商路、市场、货币,并进一步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农产品商品化②地方性商人群体的发展:晋商、徽商、会馆③商品流通活跃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⑤白银的广泛流通。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跟随老师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五个特点并补充笔记。 (4)设计意图:通过商业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引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五个特点,增强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4、局限 环节1: (1)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局限 (2)教师活动:提问“资本扩大再生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总结:劳动力、市场、资金、政府扶持。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政策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是否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分析之后进行总结明清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政策上,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重义轻利、科举入仕思想。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跟随老师一起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并补充笔记。 (4)设计意图:通过资本扩大再生产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增强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2: (1)教学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角度对中国和西方在14-18世纪的不同进行对比。 (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14-18世纪中外发展的不同点。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跟随老师一起分析、对比14-18世纪中外发展的不同点,补充并完善笔记。 (4)设计意图:对比此时西方国家的发展,得出经济发展局限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的能力——历史时空观。为下一单元清朝面临的危机及落后挨打的局面埋下伏笔。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教学内容: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和体现,提问“王阳明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后进行总结。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老师讲解后修改、补充笔记。 (4)设计意图:增强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连接、递进,增强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李贽 (1)教学内容:李贽的思想主张 (2)教师活动:提问:“李贽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后进行总结。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老师讲解后修改、补充笔记。 (4)设计意图:增强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教学内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 (2)教师活动:提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后进行总结。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老师讲解后修改、补充笔记。 (4)设计意图:增强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4、评价 (1)教学内容: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进行评价 (2)教师活动:带领同学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进而评价思想领域的变化。同学们归纳以后教师再进一步总结。 (3)学生活动:跟随老师一起阅读、分析史料,并进行归纳,再根据老师的总结修改、补充笔记。 (4)设计意图:增强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 (1)教学内容:明清小说的发展和成就 (2)教师活动:提问“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后讲解明清时期的小说。 (3)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4)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知的问题入手,引出对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和成就的讲解。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增强学生记忆,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戏曲 (1)教学内容: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 (2)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对京剧、昆曲是否有所了解。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讲解。 (3)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阅读课本后认真聆听教师讲解。 (4)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增强学生记忆。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四)科技 1、重要科技著作 (1)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重要科技著作 (2)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讲解 (3)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后认真聆听教师讲解。 (4)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增强学生记忆。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科技著作,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西学东渐 (1)教学内容:西学东渐的含义和过程 (2)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进而讲解西学东渐的含义、过程和影响。 (3)学生活动:跟随老师一起阅读、分析史料,老师讲解后修改、补充笔记。 三、总结 (1)教学内容:对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这一课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活动:再一次复述本节课内容,对重点、难点、简单了解的知识点进行区分。 (3)学生活动:跟随老师一起总结并完善笔记。 (4)设计意图:再一次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课后作业布置 与本课内容配套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