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最新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班级
4083053175
姓名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4083050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19 世纪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二、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根本区别是:①运动方式不同;②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③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三、从森林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
森林古猿→“露西”时代古人类→“东非人”时代古人类→若干万年后的古人类→现代人类
(树栖生活) (直立行走,下地生活) (制造简单工具) (制造复杂工具,使用火,大脑更发达,产生语言)
注意:“露西”时代古人类与“东非人”时代古人类的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四、促进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的环境变化是森林大量消失。
五、“露西”时代古人类与“东非人”时代古人类的比较:东非人”时代古人类能制造工具。
六、由于环境的改变(外因)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内因),使部分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
七、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第二节 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的过程。这个过程
主要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且分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
1、①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泡。
②胚泡移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中发育成胚胎。胎儿经过 40 周左右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胎儿经过 40 周左右从母体产出,叫分娩。
2、受精的部位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3、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废物从胎盘经母体排出。
第三节 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了解)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也明显增强。
2、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3、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 4、男孩比女孩青春期开始的年龄晚。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二、糖类、脂肪、蛋白质
1、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备用的能源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蛋白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也能提供能量。
6336030-193040
2、葡萄糖、蔗糖、淀粉(馒头,米饭,土豆,红薯等)都属于糖类。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瘦肉奶、蛋、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三、水和无机盐
1、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 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
1
水中才能运输。
2、人体需要钙、磷、铁、碘、锌等多种无机盐。
①缺钙:儿童易患佝偻病,老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②缺铁:贫血(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③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复习食物来源看课本 23 页)
400685-5715
四、维生素
1、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都很少,但其他营养
物质不能代替它。
2、维生素缺乏症及食物来源:①缺维生素 A:夜盲症,干眼症
②缺维生素 B: 神经炎,脚气病
(复习食物来源看课本 24 页) ③缺维生素 C:坏血病,牙龈出血
④缺维生素 D:佝偻病,骨质疏松
五、“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的作用:促进进肠道的蠕动和排空。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95250-86360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
(注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能设计对照实验,找变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
4632325-420370
(2)唾液是由口腔周围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少量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馒头越嚼越甜。(3)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4)牙齿的咀嚼,能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大了食物与唾液接触的面积。
(5)舌的搅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6)在口腔中只能将少量的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蛋白质和脂肪则没有被分解。
(7)馒头越嚼越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唾液淀粉酶)都有关系。
(8)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蠕动等。
(9)化学消化:消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3.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及所含消化酶:
303530234957512051640840223456523495294640-88265294640-88265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胃腺
胃液
胃蛋白酶
肠腺
肠液
消化糖类、
脂肪、蛋白质的酶
胰腺
胰液
消化糖类、
(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脂肪、蛋白质的酶
肝脏
胆汁
无消化酶
(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2
4.三类物质的消化
-182245-24130
(1)淀粉的消化:
①.消化的场所:口腔、小肠; ②.参与消化的消化液:唾液,肠液,胰液; ③.消化最终产物:葡萄糖。
(2)蛋白质的消化:
①.消化的场所:胃、小肠; ②.参与消化的消化液:胃液,胰液,肠液; ③.消化最终产物:氨基酸。(3)脂肪的消化
①.消化的场所:小肠; ②.参与消化的消化液:胆汁,胰液,肠液; ③.消化最终产物:甘油和脂肪酸。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内的毛细血管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3、小肠的结构特点有:
①、小肠很长,营养物质停留的时间长。(适于消化和吸收)
②、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面积。(适于吸收)
③、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适于吸收)
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适于消化)
4、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
②.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③.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合理营养:1、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3、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 30%、40%、30%左右。
二、时刻注意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二、呼吸系统中呼吸道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三、呼吸道中怎样处理空气?
(1)呼吸道中的骨或软骨作支架,可经保证气流通畅。
(2)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鼻腔黏膜和粘液可以湿润、清洁吸入的空气。
(3)鼻腔分布着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4)气管内壁上的纤毛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送到咽,通过咳嗽排出体外。气管内的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可以清洁空气。
四、呼吸道的作用
3
1、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2、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
五、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否则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会引起剧烈咳嗽。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411980-247015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合起来称为呼吸运动。
2.呼吸运动是通过呼吸肌(主要为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的。
3.吸气和呼气的原因:
①呼吸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膈肌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吸气
②呼吸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膈肌上升→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增大→呼气4.外界大气压不变,人体改变的是肺内气压。
当肺内气压>外界气压时:呼气 肺内气压<外界气压时:吸气吸气和呼气交替的一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5、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分的含量增加。
6、人体呼吸与肋间肌和膈肌的关系
4255770-14605
肋间肌、膈肌舒张 肋间肌、膈肌收缩
23583905143586106051435
肋骨下降,膈肌上提 肋骨上提,膈肌下降
2350135-10795852805-10795
胸廓缩小 胸廓扩大
2349500-10795852170-10795
肺被动缩小 肺被动扩张
2357120-12065852805-11430
肺内气压上升 肺内气压下降
2350135-11430852805-11430
外界气体排出肺 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 (吸气)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067175-77470
(1) 过程: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2) 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
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3)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①肺泡数目多;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三、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1)原理: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随着血液循环被运送到组织细胞处,通过扩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较薄的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
(2)进入细胞的氧气,最终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
四、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注意:人体含氧量高的地方是肺泡处,人体含氧量低的地方是组织细胞处。)
1539240119380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可以流动,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静置后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55%),下层红色的是红细胞,两层交界面还有
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3)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属于血细胞。
(4)英文缩写:RBC 是红细胞;WBC 是白细胞; PLT 是血小板;Hb 是血红蛋白。
二、血浆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1)血浆的成分包括 90%的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①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②红细胞呈红色,那是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它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红细胞在肺泡处获取氧,然后随血液流动,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将氧释放,供细胞利用。)③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贫血患者要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注意:二氧化碳主要由血浆运输,红细胞主要运输氧和少量二氧化碳。)
(2)白细胞 ①白细胞体积最大,数量较少,有细胞核。它有包围、吞噬病菌的功能。
②如果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可能身体某部位有炎症。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后也会死亡,形成脓液。
(3) 血小板 ①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凝血的功能。
②如果血液中血小板过少时:血流不止。 血小板过多时:形成血栓。
四、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人体内有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437832565405
二、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三、动脉(“中医把脉”就是动脉)
1、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2、动脉的特点:分布深,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的速度快。
(也有分布较浅的动脉:颈部和腕部的动脉)
3、动脉最后变成了毛细血管。
5
四、毛细血管(磕碰留下“淤青”)
1、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2、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3、毛细血管的特点:分布广,数量最多,内径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
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4、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可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细胞,最后被细胞
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被运走。
407924064770
五、静脉(“输血,输液”)
1、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2、以主干流向分支为动脉,从分支向主干汇集为静脉。
3、静脉的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的速度慢。
4、四肢静脉的内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六、出血处理
①动脉出血。现象:血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急救方法:在受伤处的近心端压迫止血。
②静脉出血。现象:血液呈暗红,血流较缓和。处理方法:将受伤处的远心端压迫止血。
③毛细血管出血:血量少,自然凝固止血。
5130165-95885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
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形状大小:心脏形如桃,与自己拳头大小相似。
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心肌)构成。
2.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上房下室”)
47910754445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不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不相通。
3.心壁特点:心房壁比心室壁薄;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最厚的是左心室壁。
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
4、 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左心室——主动脉;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口诀: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
5、心脏内的瓣膜:房室瓣,动脉瓣(注意:动脉瓣位于心脏中,不在动脉血管内。动脉中无瓣膜)
①房室瓣:心房与心室之间,只朝心室开,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4772660-17780
②动脉瓣: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动脉开,保证血液从心室内流向动脉
6、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不能倒流)
7、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输送血液的距离较长,而心房收缩只需要把血液送入心室,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
8、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三、血液循环的途径 (P63 图)
1、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的各级动脉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动脉血。
6
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1778000-117475
3、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四、冠脉循环:给心脏自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
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总结归纳考点)
①血液流经小肠后,变成含营养,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多,氧气少的静脉血(三多一少)
②血液流经肾后,变成含二氧化碳多,尿素、氧气、营养少的静脉血。(三少一多)
③血液流经肺后,变成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④血液流经肾小球后,仍是动脉血。
⑤血液流经其它器官,变成静脉血(二多二少)。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血型的发现
1900 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把血液分为 A 型、B 型、AB 型、O 型。
二、同型输血
1、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2、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 O 型血。AB 血型的人可以接受少量任何血型的血。
3、成分输血:根据病人需要,“缺什么就补什么”,选择性输入某一成分。
三、血量和输血
1、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7%~8%。
2、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 200~300 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3、从 1998 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 18—55 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4730750175895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便不属于排泄)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三、尿的形成
1、掌握 P73 及 P75 图
2、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3、肾小球具有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
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原尿大约 180 升。
4924425-135255
(注意: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未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只发生了过滤作用,物质和气体交换发生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处。)
(注意:出球小动脉两端连的都是毛细血管,肾小球的两端都是动脉。)
4、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
1.5 升。
5、尿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6、根据成分区别三种液体(P74 资料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方法:原尿与血
浆相比,原尿无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原尿与相比,尿液无葡萄糖四、尿的排出
1、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排尿是间歇的(因为膀胱的储尿作用)。
2、排尿的意义:①、排出废物。②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其他排泄途径:1、呼吸 2、排汗
7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4457700-61595
1、眼的结构图 P79
2、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
2433955-5715
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
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眼球内的感受器是视网膜。
3、物像的形成部位:视网膜(倒立、缩小的实像)
视觉的形成部位: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4、光线暗,瞳孔放大;光线亮,瞳孔缩小,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
5、看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 看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二、近视及其预防
近视: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三、远视及其预防
远视: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四、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P84 图
2、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3、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
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4、听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五、鼻、舌也是感觉器官,舌能辨别酸、甜、苦、咸。
六、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2、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的功能)
3、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4、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
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调节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的生命活动。
5、脊髓的功能: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二、神经元
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4、神经元长的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201295-5715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二、反射的定义:人体或者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三、反射的类型
8
5372100593725简单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只要出现刺激,正常的人体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可以先不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
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 简单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复杂反射:人或动物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例:望梅止渴)。
复杂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四、经典事例
1.吃梅分泌唾液:简单反射 2.看梅分泌唾液:复杂反射
3.谈梅分泌唾液:复杂反射——人类特有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
六、反射弧
1、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第四节 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1、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的腺体。(举例:皮脂腺、汗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2、内分泌腺: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是激素。)
4802505-5715
3、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
4、人体的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5、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名称及功能: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P97 图
6、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也属于内分泌腺。
二、激素分泌异常症
1、生长激素的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症状: ①.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
199390-5715
②.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症状:①.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呆小症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
③.体内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3、胰岛素的作用: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可以注射胰岛素治疗,注意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三、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人口急剧膨胀给生物圈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二、计划生育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消极影响:①乱砍乱伐 ②环境污染(水华,赤潮的原因及现象)乱捕滥杀 ④生物入侵
积极影响:①植树造林 ②救治野生动物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2.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四、酸雨(pH 小于 5.6 的雨水)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称为“空中死神”。酸雨的主要成分是水,硫酸和硝酸。,1.酸雨的成因: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成的。
2.酸雨的危害:①使土壤、河流酸化。②危害植物的叶和芽,使植物死亡。③腐蚀建筑。
3.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
9
五、水、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①水华(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 ②赤潮(海洋中氮、磷等物质过多)
③水俣病(汞过多) ④痛痛病(镉过多)
含汞、银、镉的废电池污染,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六、其它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温室效应(P111)
七、如何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植树造林,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4445625475800100224790-44452292350224790
探究
一、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P27
二、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 P100
三、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与清水形成对照实验,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酸雨酸雨一组种子的发芽率低,且幼苗生长弱。因为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P109
本实验要注意:
设置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设置重新重复实验,及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
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变量,种子应放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环境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数量要一样多。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