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军民体质下降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白银大量外流 2.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下列关于《南京条约》内容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 ①割香港给英国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赔款白银2 100万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4.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北京西北郊的一处废墟(右图)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洋务运动破产 5.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浮雕刻画的是金田起义的壮丽场景,领导这场起义的历史人物是( ) A.洪秀全 B.林则徐 C.孙中山 D.毛泽东 6.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崇尚英雄、纪念英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邓世昌等清军将士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事迹发生在(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1894年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甲午战争中日本( ) A.对南京居民的大屠杀 B.对旅顺居民的大屠杀 C.对台湾居民的大屠杀 D.对朝鲜居民的大屠杀 8. 当历史开始进入20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9.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10. 华为用5G技术使中国民族企业实现了由中国制造 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历史上,我国民族工业起步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其中,“握旧物”和“新其心”中的“握”与“新”的对象分别指的是( ) A.旧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B.旧式武器和新的制度 C.旧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D.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 1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下图所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B.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C.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D.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13.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4.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中国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下列属于材料中“志士”的代表的是( ) ①严复 ②康有为 ③梁启超 ④邓世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兵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先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材料二 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1)材料一是闻一多先生所作的《七子之歌·台湾》,诗中“酷炎的夏日”指哪国侵略者?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是近代哪次侵略战争? (2)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地点位于图中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文件?该文件是在何时签订的?当时中日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 (4)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在通商口岸获得了什么权益?你认为这一权益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除材料一、三相关内容外,该文件还涉及哪些有损中国利益的规定?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原因,还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为何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2)材料中觉悟了的少数人掀起了哪一运动? 材料二 1870年,盛宣怀协助李鸿章办洋务,受到李的赏识,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级。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李鸿章委任盛办理中囯第一家轮船航运业轮船招商局。1875年李鸿章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授太常 寺少卿衔(清政府官职)。1898年,盛给友人写信,认为康梁之事,求治太急,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盛宣怀传》 (3)从材料中提取一句话来说明李鸿章等人创办这些企业的初衷。 材料四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庚子西狩丛谈》 (4)材料四中,李鸿章认为他“办了一辈子的事”都是“虚有其表”,你认为是“虚有其表”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BBA 6-10CBDCA 11-15DCBAD 二、非选择题 16.(1)精神:勇敢和锐气。 性质:反侵略斗争。 (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打破状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3)比喻:西方思想文化。 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诗中“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侵略者。甲午中日战争。 (2)威海卫 (3)《马关条约》。1895年。中方代表是李鸿章,日方代表是伊藤博文。 (4)权益: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呈现空前严重的态势。 18.(1)鸦片战争后清朝没有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不力图改革,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2)洋务运动。 (3)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 (4)示例一:是虚有其表。因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腐朽,而“练兵”和“海军”都是治标不治本,只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国家富强。 示例二:不是虚有其表。因为洋务运动虽然不能使国家富强,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