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  )
A.按察司 B.都司
C.布政司 D.民政司
2. 明末农民战争中,称“闯王”的是(  )
A.李自成 B.张献忠
C.吴三桂 D.戚继光
3. 明朝灭亡后,引清军入关,并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的明朝将领是(  )
A.袁崇焕 B.吴三桂
C.多尔衮 D.戚继光
4.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5. 1683年清政府攻取台湾,郑氏政权归顺清朝,后设置机构管辖台湾,这里“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台湾府 D.理藩院
6.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了巩固。下列属于乾隆皇帝政绩的是(  )
A.册封五世达赖 B.收复台湾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7.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
A.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在浙江沿海大战倭寇?? ?
D.宋朝设市舶司,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8.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
A.唐宋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元明时期
9. 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10. 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11. 清代诗人黄遵宪在评价我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时说,“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这部“好小说”最有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12. 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  )
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
C.知识分子 D.分裂势力
13. 明朝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事件: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饮酒,一人趁酒酣大骂魏忠贤(明末宦官,兼掌东厂)。有人劝:当心被东厂听见。骂者说:“怕甚?能剥了我皮不成?”话音未落,东厂之人破门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悬于东厂刑堂内。此事主要反映出当时(  )
A.东厂的办事效率高
B.明朝的法律严酷
C.醉酒者遭到仇人的报复
D.特务机构制造的一种恐怖气氛
14. 如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所在地。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
15.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交往
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屈从于列强的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待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材料二 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6年(1626年)至崇祯13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1)材料一记录了明朝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当时的受灾农民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2)材料二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材料三崇祯皇帝自杀,标志着明朝的灭亡。推翻明朝的农民军领袖是谁?其最终结局如何?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析历史事实】
材料一
(1)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情景出现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评盛世危机】
材料二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3)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晖”。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谈历史感悟】
(4)请你列举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其他盛世局面,并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三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根据材料一,秦朝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中央与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朱元璋在机构改革方面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是哪位皇帝设立的?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BAC 6-10DABBB 11-15BCDBA
二、非选择题
16.(1)庄稼颗粒无收,人民食野草、树皮和石块充饥,灾难深重。
(2)气候变冷、自然灾害严重。不是。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3)李自成。李自成在推翻明朝的统治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夹击李自成,李自成战败,起义失败。
17.(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等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商帮。
(3)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康乾盛世”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康乾盛世”时皇权高度膨胀;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等。(言之有理即可)
(4)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启示: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言之有理即可)
18. (1)在中央:称皇帝,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使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统归中央。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以备咨询。
(3)机构:军机处。皇帝:雍正帝。作用: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4)我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