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2.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中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起义( )
A.推翻了明王朝
B.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C.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又被赶出了北京
D.攻占了北京城,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
3. 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女真族名为满州,改国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顺治
C.皇太极 D.雍正
4. 漳湾“戚公祠. 福安”继光饼“由来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入侵
C.抗击倭寇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5. 某同学正在总结“明清时期的中外冲突”这一专题内容,下列哪一内容不应该出现在这一专题归类中( )
A. 平定大. 小和卓叛乱
B. 戚家军九战台州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赤嵌楼之战
6. 下图中的塑像人物是泉州籍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国宝岛台湾,所骑战马左前蹄踩着殖民侵略者的头盔。殖民侵略者来自(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日本
7. 2020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5周年,你知道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是( )
A.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8.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下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状况( )
A.纺织业 B.制瓷业
C.矿冶业 D.制茶业
9. 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这说明“燕”( )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10. 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11.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
A.关汉卿 B.白朴
C.汤显祖 D.马致远
12. 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厂卫特务机构
13.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皇权战胜相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D.皇权日益加强
14. 统治集团吏治腐败,财政匮乏,军备废弛,土地集中,赋税繁重,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开始于(  )
A.康熙后期 B.雍正后期
C.乾隆后期 D.嘉庆前期
15.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
D.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到“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请回答郑和及其船队七下西洋的相关知识: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2)根据材料一,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说一说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的变化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据表回答,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2)图一反映了当时手工工场的什么特点?
(3)图二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繁荣?说说这一时期该行业的两大著名商帮。
(4)请为上述材料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泰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帝曰:“可。”对于这一史实,中国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在秦朝)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 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材料四 来无璋重用读书人但又常怀戒心。一官员上书中有“光天之下, 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怀疑“光”与“秃”有关;“生”与“僧”谐音,“则”与“贼”同音,是讥刺他僧人出身,否认他为真命天子,因此诛杀该官员。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史实”是历史上的什么事情?“帝”指谁?郭沫若先生认为这一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3)材料三中,令唐太宗得意的是当时的什么考试制度?该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
(4)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怎样的文化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5)你认为以上几个皇帝在思想文化上的措施从根本上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CA 6-10CAAAD 11-15CDDCB
二、非选择题
16. (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 船队规模大。(答出2—3点即可)??
(3)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
17. (1)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因素:清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垦荒;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
(2)特点:规模大. 分工细。
(3)商业。晋商. 徽商。
(4)主题:清朝经济的发展。
18. (1)“焚书坑儒”;秦始皇;郭沫若认为该行为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科举制;隋朝。
(4)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镇压反清思想。
(5)不矛盾。虽然他们采取的思想文化措施不同,似乎还有矛盾,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秦始垦“焚书坑儒”,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汉武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大一统强盛局面的形成;明、清时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