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由于美苏都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也有各自的势力范围,那么,形成两个以它们为核心的互相对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就是不可避免的。”材料论述了美苏冷战( ) A.形成的原因 B.开始的标志 C.结束的标志 D.产生的影响 2.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处于对峙与竞争状态(如图)。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与华约建立 D.欧洲联盟的成立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两极格局由此形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4. 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 ①扶持控制西欧 ②援助欧洲发展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 有人说:“美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材料中的“今天”是指(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罗斯福新政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6.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战争的可能性。”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 A.发展经济,避免战争 B.摆脱美国的控制 C.对付苏联的威胁 D.提高欧洲的地位 7.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点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俨然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B.经济强国地位显著 C.国际地位可与美欧匹敌 D.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下列国家中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美国 9.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0. 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走弯路的主要原因进行的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A.长期受到西方势力干涉 B.不同民族之间矛盾加剧 C.照搬斯大林模式发展经济 D.因国内党派之间斗争严重 11.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表明了( ) A.苏联解体 B.“八一九事件” C.戈尔巴乔夫上台 D.苏联变为多党制 12. 二战后,非洲大陆掀起了独立浪潮。1952年,谁领导“七月革命”赢得了埃及的独立?( ) A.尼赫鲁 B.纳赛尔 C.卡斯特罗 D.阿拉法特 13.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给我们了。”纳赛尔总统指的是( ) A. 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B.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C.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D. 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14. 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句话主要是指( ) A.印度获得独立 B.巴基斯坦共和国的成立 C.印度共和国的成立 D.印度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15. 中东地区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争夺 ②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 ③宗教矛盾 ④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 (1)概括材料一中乔治?凯南对美苏关系的认识,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又依稀看到那位矗立在欧洲东方的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大国解体漫画 材料二 “‘老大哥’之死无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对其又爱又恨的情怀体现在后来的各种争论、研究之中。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何越过它的废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1)观察材料一中的漫画,判断“某大国”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老大哥’之死”的含义?为挽救“老大哥”之死,有关势力曾作出什么努力?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老大哥”之死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属于过去,我们必须展望未来。从“老大哥”之死、东欧剧变等事件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哪些启示? 18. 二战影响深远,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全面崩溃,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各国或浓或淡,立足国情,纷纷演绎着独一无二的角色。请你探究下列问题。 【格局篇】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两大强国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形成了战后两极的国际格局。 (1)二战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和崩溃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政治篇】 二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也促使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它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特点? 【经济篇】 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有些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迅速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国家。还有些国家经济上并未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长期面临发展困境,但也不同程度体现了对现代化的追求。 (3)独立后哪些国家迅速成为现代化国家,请举出两例。 (4)战后最能体现亚非拉国家积极寻求现代化的事件是什么?他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面临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AAD 6-10ABADC 11-15CABCAD 二、非选择题 16.(1)认识: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原因:美国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并企图称霸世界,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巨大障碍。 (2)表现:冷战双方队伍扩大,美苏争夺激烈,亚洲爆发了局部战争,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封锁,冷战国内化趋势加强。(任答两点) 影响: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冷战局面正式形成,两极格局加强,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任答两点) 17.(1)苏联;根本原因:长期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得不到纠正,导致国家严重的危机。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西方国家对苏联长期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外部原因。 (2)一指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二指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八一九事件”。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18.(1)形成标志性事件:1955年“华约”建立。崩溃标志性事件:1991年苏联解体。 (2)标志性事件:亚非会议。特点: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3)新加坡、韩国。 (4)1964年,成立七十七国集团。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等。经济上:坚持改革开放,倡导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