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下定这一禁烟决心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曾国藩 D.左宗棠 2. 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通过( ) A.《虎门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3.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A.中国的虎门销烟; B.保护鸦片走私贸易; C.在华利益遭到侵害; D.要求修改条约,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 4. 恩格斯说到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5. 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相对峙政权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C.1860年攻打上海 D.击毙华尔 6.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历史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文中的“倭寇”“索得巨款”的数目是( ) A.2 100万银元 B.2 100万两白银 C.2亿银元 D.2亿两白银 8.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 ) 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 C.谭嗣同就义 D.八国联军侵华 9. 孙中山曾说:为了“排除欧美的势力”,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们”是指( ) A.太平军 B.爱国清军 C.义和团 D.工农红军 10. 通过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收复新疆”“湘籍名臣”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李鸿章 11.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企业 C.兴办新式学校 D.派遣留学生出国 12. 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13.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4.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5.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鸦片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如右图所示 (2)请你写出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通商口岸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放通商口岸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1842年9月,清朝政府官员董宗远上书道光皇帝,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或者你自己有什么新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17. 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原因。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2)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请举出具体 事例。 材料三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6年 创办上海电报学堂(科技、电报、通讯)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 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以培实用人才而图自强。 ——李鸿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李鸿章等坚决抵制,李鸿章上奏说,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致激民变。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归纳李鸿章反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 材料五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等力矫众说,要求自建铁路)李鸿章上奏说,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价值(多给钱拆迁百姓的田庐);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以避之。 ——《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六 1881年,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李鸿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后来,清政府还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了铁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5)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归纳李鸿章主张修筑铁路的目的。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ɡ)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DCB 6-10CDDCA 11-15ACBAB 二、非选择题 16.(1)主要原因: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工业品。 2)口岸:A.广州;B.厦门;C.福州;D.宁波;E.上海。 影响: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破坏主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变化: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认识到西方军事力量强大;想要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 (2)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 (3)培养方式: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内容:侧重外语、军事、科学技术。培养目标: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4)目的:排斥(拒绝、抵制)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染指。理由:列强贪利,危害财政;毁坏田地房屋;破坏风水;破坏老百姓的生计;容易激起民变。(任意两点即可) (5)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谋生手段;解决运输问题。 18. (1)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