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提纲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动英国殖民地的斗争。20世纪20至30年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2、印度的独立:① 时间:1947年。 ② 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印巴分治。3、印度独立后,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独立。4、独立后亚洲各国的民族振兴① 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工农业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显著。② 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四五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埃及独立① 时间:1952年② 领导人:纳赛尔(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2)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出现高潮① 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② 1960年有17个独立国家,称为“非洲独立年”。3、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4、九十年代:纳米比亚独立① 时间:1990年3月② 意义: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 古巴的斗争: 卡斯特罗① 1959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 古巴改革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2、巴拿马的斗争(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1999年底,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四、主要问题1、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2、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根源是什么?①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②“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3、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1947.8.尼赫鲁1)“厄运”指什么?(指印度遭殖民奴役)2)材料中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是哪个国家造成的?(英国)3)这种“厄运”持续了多少年?何时结束?(近200年,1947年)4)“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指什么事件?(指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5)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200年的统治)4、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一、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现在一般说的 “中东”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一)背景:(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犹太人: 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莱人迁入巴勒斯坦,并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1世纪,外族入侵,犹太人流落世界各地。阿拉伯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2、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在约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3、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成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二)战争;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五次中东战争简表时间 战争 起因 结果1948-1949 第一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大片领土1956-1957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英、法和以色列进攻埃及 英、法和以色列被迫撒军,埃及实现苏伊士运河国有化。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突袭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一些地区。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了一些失地1982 第五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领土袭击境内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 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三)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后果⑴ 目标:主要争夺目标是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源。⑵ 后果:① 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余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② 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 ③ 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④ 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1、二战以来,中东动荡不安,原因错综复杂:⑴ 中东地区地理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成为列强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三大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波斯湾)⑵ 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复杂化。① 历史:以色列建国后,不断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领土,对水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② 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都把耶路撒冷城看作自己的“圣城”,不断地相互争斗,已取得对城市的控制权。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痕。③ 种族:犹太人与阿拉伯人⑶ 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2、中东和平出现转机① 1993年,巴以达成和解。 ② 1994年,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等三人获诺贝尔和平奖。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之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故领导人):“用土地换和平”;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拉 宾(以色列前总理):“我梦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萨达特(埃及总统): “这不是我个人的战斗,也不仅是以色列领导人的战斗。它是我们「这个地区」所有国家全体公民和每一位公民的战斗。--------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们的权利……“3、直到21世纪初,巴以冲突仍然时有升级和加剧,是国际社会担忧的焦点。三、主要问题1、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重要性:这一地区有苏伊士运河沟通三大洲,并盛产石油。因此,交通地位重要;战略地位重要;经济价值巨大。复杂性:① 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使领土争端问题严重 ② 复杂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宗教斗争等;③ 水资源奇缺,加剧了双方的争夺; ④ 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2、中东地区战后频仍的原因①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该地区成为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②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③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④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⑤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关键3、中东问题的未来(建议):要以和平的手段,而不是使用武力。合理分配水资源。寻求文化认同。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大国的中东政策。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材料二 观察右图回答:① 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中东地区什么组织的领导人? 阿拉法特 ; 巴解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② 材料一中的“这里”指的什么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联合国; 他希望和平,来到这里争取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同时也希望国际社会组织如联合国等积极支持中东和平事业发展③ 材料二中三个人物名字从左至右依次是谁? 拉宾、克林顿、阿拉法特。④ 材料二这幅插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具有什么意义?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握手言和。巴以达成和解,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5、简明概括地评价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为解决中东和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拉宾曾于1974~1977年担任以色列总理。在他1984年出任以色列联合政府国防部长后开始认识到,只有顺应和平的潮流,以色列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于是,拉宾在1992年再度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就向阿拉伯国家提出和平倡议,并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9月28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拉宾和阿拉法特因此一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75岁的拉宾被一名犹太以色列极右势力成员刺杀身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