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科学精神: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三)学习目标 ◆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识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要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四)议题设置 总议题: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 分议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什么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学难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六)教学过程 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2019年7月9日习近平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②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2019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2、习语堂间——活动设计 总议题: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分议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 材料1:马克思说:“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学生活动: 探究1:从马克思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总结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名词点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材料2: 学生活动: 探究2: (1)“手推磨”“蒸汽磨”代表了什么? (2)“封建主”“工业资本家”代表了什么? (3)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教师总结2: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2016年9月,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分议题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什么关系? 材料3: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政治上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 学生活动: 探究3: (1)第一自然段体现了什么哲理? (2)第二自然段体现了什么哲理? 教师总结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二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分议题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材料4: 学生活动: 探究4:结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实现形式。 教师总结4: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预见。《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两个必然”,是就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这里还要说到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我讲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比较。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 对抗性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强大动力)加以解决 总结: 3、习语生声 ——升华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资源链接 ①视频:《给00后讲讲马克思》(来源:学习强国) ②视频:《马克思靠谱》第九集《马克思,靠谱!》(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③书籍:恩格斯《反杜林论》(来源:人民出版社) ④视频:《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来源:中央电视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