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确立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理解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理解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列举生活实例,根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确立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四)议题设置
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分议题:
1.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
2.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过程
习语诵读——导入新课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2004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⑤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2018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习语堂间
——活动设计
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部分:认识与实践
分议题1: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
材料1: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胜任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及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学生活动:
探究1: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
1:
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合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材料2:
人造林—三北防护林
伟大的改革开放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
学生活动:
探究2:
(1)是谁创造了这些丰功伟绩?
(2)人们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教师总结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3:
(1)上述三项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进行上述三项活动?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这三项活动的开展是一人之功吗?说明实践有何特点?
(4)这三项活动的开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2)实践具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第二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分议题2: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
材料3:你还敢用花露水吗?     
一个三岁男孩小浩在涂抹了花露水后,疑似被一米开外正在玩打火机的哥哥“点燃”,造成了严重烧伤。网友说:看了这则消息后,我再也不敢使用花露水了,怕一不小心把自己给点燃了。
学生活动:
探究4:
(1)花露水是否可燃,你是如何知道的?
(2)你家里是怎样驱蚊的,为什么?
(3)网友的观点正确与否是通过什么检验的,它为什么能成为检验标准?
(4)为什么我们要实验花露水是否可燃?
教师总结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2004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习语生声
——升华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2月,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总结: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4、资源链接
①讲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二十九讲: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源:人民网)
②书籍: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③书籍:欧阳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视频:《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来源:央视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习语堂间——活动设计
总议题: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
分议题1: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理?
材料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论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997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发表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一文,阐发了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独到见解。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他援引《<政治经济学皮片>序言》中的一段话,来充分论证和阐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探究1:阅读材料,谈一谈马克思阐述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原理?
教师总结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民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议题2:为什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2: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消解神圣,解构崇高,反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其实质是虚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
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雷锋......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近年来有的人在网上肆意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人物,其言行混淆了部分民众的视听,严重抹黑英雄人物形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写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学生活动:
探究2:
(1)分析肆意丑化、亵渎英雄人物等错误言行的实质。
(2)结合龚自珍的话,思考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危害。
教师总结2:
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1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3、习语生声
——升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讲话
总结: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4、资源链接
①视频:《理响中国第3季》第一期:马列来了(来源:山东学习平台)
②视频:《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来源:共青团中央)
③视频:《马克思靠谱》第四集《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④文章: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来源:《求是》2020年第2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