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
课标要求
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
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文化与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法治意识: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
公共参与: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发挥文化的功能。
(三)学习目标
1.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3.
通过学生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感受文化的强大功能。
(三)
议题设置
总议题:什么是文化?
子议题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子议题
2: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难点:文化的功能
(六)教学过程
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
①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
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
2018

5

4
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习近平
2013

11

26
日在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的讲话
③民相亲在于心相知。文化是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人文交流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中非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文交流的“软”助力。人文交流将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2013

3

29
日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的演

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
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
2014

10

15
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⑤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
——习近平
2013

11

12
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⑥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
2018

3

20
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⑦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习近平
2014

3

7
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习语堂间
——活动设计
总议题:文化是什么?
子议题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导入:请你举例说说身边的文化现象?
教师总结:
1.
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探究活动
1:图片展示:
泰山自然风光
泰山上的碑文探究问题
1:这些图片展示的风景能不能称为文化?
教师总结:
2.
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探究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一定会好吗?”
学生活动:
学生
1: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的层面也会更加丰富,所以我认为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一定会好。
学生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就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所以不能把文化简单地看成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因此物质条件的提高不一定会带来精神文化的提高。
教师总结: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习语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
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习近平
2014

10

15
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探究活动
3:各抒己见:说说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吗?
学生
1: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通常是积极向上的,而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两者是有区别的。
学生
2:文化与文明有着相同之处。两者的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的文化也属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两者有有着密切联系。
教师总结:文明与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2.文化的特点
(2)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习语总结:
①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
2014

9

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②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历史照亮未来,
征程未有穷期。我们坚信,具有
5000
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70
年伟大成就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必将书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习近平
2019

9

30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探究活动
3:
甲骨文
竹简
纸书
电子书探究问题:文化是属于精神活动还是精神铲平?
教师总结:文化是通过载体表现出来的。
2.文化的特点
(3)
文化作为精神现象以精神产品作为载体。
习语总结: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现在,
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习近平
2019

5

15
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子议题
2: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探究活动
4:
文化惠民活动
农家书屋
孔子学院探究问题:结合以上图片,说说文化有什么功能?
教师总结: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习语总结:
①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这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习近平
2014

2

24
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②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习近平
2019

8

21
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③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亚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亚洲多姿多彩的文明交相辉映,为人类保存着最久远的文明记忆和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今天,亚洲不同文明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亚洲文明之花正在世界舞台上绚烂绽放。
——习近平
2019

5

14
日在欢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宴会上的致辞
④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习近平
2018

2

24
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习语生声
——升华
①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历史上四大发明曾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力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中国人民充满高度自信,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这个梦绝不是“霸权梦”。我们没有准备去取代谁,只不过是让中国恢复应有的尊严和地位。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们不会在世界上颐指气使,而是继续秉持“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既大胆创新,又摸着石头过河,
越是面临阻力,越是迎难而上,加大开放。我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习近平
2019

11

22
日会见出席
2019
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的讲话
②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
2012

11

29
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③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习近平
2013

3

17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
2013

12

30
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习近平
2013

12

30
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