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课标要求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二)学科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科学精神: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公共参与:理解了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积极参与文化创新。(三)学习目标◆结合实例,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懂得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结合实例,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四)议题设置总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分议题: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教学难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六)教学过程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②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③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④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⑤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2、习语堂间——活动设计总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分议题: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探究一:文化发展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师活动:设置问题:学生活动: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结论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探究二:文化单位应该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教师活动:设置问题:学生活动: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结论二: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探究三: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电影《我不是药神》设置问题:学生活动: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结论三: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同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探究四: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教师活动:设置问题:学生活动: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结论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选择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以小论文的形式说明其成功的原因。3、习语生声——升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4、资源链接1.电影《我不是药神》(来源:爱奇艺)2.《习近平用典第一辑》(来源:学习强国)3.《习近平的创新观》(来源:求是网)http://news./content/2018-08/10/content_17467321.htm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