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标要求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二)学科素养政治认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培养理性思维。公共参与: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三)学习目标◆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化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四)议题设置总议题: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议题:1.对待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采取何种态度?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为什么是高度统一的?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4.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什么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教学难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六)教学过程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①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②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③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④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⑤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习语堂间 ——活动设计总议题: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议题:1.对待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采取何种态度?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为什么是高度统一的?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4.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什么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究一:对待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学生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课上展示探究成果。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主体性的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经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备受摧残,文化自信不足甚至文化自卑情结在部分国人中滋生蔓延,特别是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也在吞噬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如果不解决好文化自信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只会沦为空谈。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必须要有正确态度,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防止盲目自大和拒绝外来文化的倾向。作为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也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的主体根基时,需要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来发展自己。纵观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华文化其实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受到了极其丰富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佛教的传入,从盛行于长安的胡乐胡舞到元代的改治新历,从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往来到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正是人类文明能够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到了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众多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可见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又悠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吸取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文化思想,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拒绝的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包藏图谋的“普世价值”标准和文化霸权主义,警惕文化殖民带来的负面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价值体系的破坏,而决非外来文化中对于我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应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和了解外来文化,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精神,平等、谦虚的态度,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智慧,不断在开放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在包容开放中坚定文化自信。探究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为什么是高度统一的?学生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课上展示探究成果。教师总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的一项基本方针。坚持“双百方针”,是时代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不断创新、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精神在本质上与“双百方针”"是内在统一的。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坚持“双百方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观察实际、把握时代的理论视野。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推进理论创新。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争鸣、斗争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之本、立国之基,于是文化建设、科学研究之根。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文化领域“百家”中占主导地位,在争鸣中起指导作用。“双百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针。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发展的,是通过对立方面的斗争与统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体现在保证争鸣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达到探求真理、殊途同归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精华的结晶,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创新精神,使之能够吸收和改造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为各种学科、学派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多方面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并保证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不同方面日益地接近客观真理,共同推进人类对真理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百家争鸣不是为争鸣而争鸣,而是为了辨明真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说理的、健康的讨论、争鸣才能澄清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达到真理性认识。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争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滋生繁行,各种伪科学和文化渣滓就会随意泛滥,各种谬误就会大肆登场,人们的思想就会更加混乱,就达不到探求真理的目的。探究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课上展示探究成果。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精华的结晶,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创新精神,使之能够吸收和改造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为各种学科、学派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多方面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并保证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不同方面日益地接近客观真理,共同推进人类对真理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究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什么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生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课上展示探究成果。教师总结:无数事实证明,对共产党人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所以,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来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用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以小论文的形式说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习语生声 ——升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