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明朝的建立者和灭亡者是(??) A. 朱元璋、皇太极 B. 朱棣、李自成 C. 朱元璋、李自成 D. 朱元璋、皇太极 2.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大震荡的年份。下列事件,哪几项全都发生在1644年( ) ①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 ②明朝灭亡 ③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④李自成建立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C.③④ 3. 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都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杰出少数民族政治家。下列政治家与政权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阿骨打——契丹国 B.阿保机——蒙古国 C.铁木真——金 D.努尔哈赤——后金 4. 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了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 C.郑和?? ?D.康熙帝 5. 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向入侵者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余既来索,则地当还我……”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的是(??) A. 葡萄牙殖民者 B. 英国殖民者 C. 荷兰殖民者 D. 日本殖民者 6. “一座喇嘛寺,胜抵十万兵。”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册封的封号是( ) A.达赖喇嘛 B.天可汗 C.转世灵童 D.班禅额尔德尼 7. 《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或动机?? ?B.经过或途径 C.结果或意义?? ?D.特点或影响 8. 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的原产南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是(??)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甘薯 9. 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引进高产作物 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 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青萬索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 A.《伤寒杂病论》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 11.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下面关于它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17世纪中国工艺的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2.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京剧形成于北京地区,最初被称为“皮黄戏” B.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融合并发展的产物 C.京剧正式形成于中国近代 D.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13. 下列不属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是( ) A.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特务机构 D.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14.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处死,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5.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与学习卡内容相对应的是( ) 学习卡片 学习卡片 表现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商民出海 表现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影响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社会风貌 B.君权强化 C.民族关系 D.闭关锁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快速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经济发展】 材料一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人口增长】 材料三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明清小说甲天下】 (1)材料一是对哪部历史小说的评述?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这个历史名人是谁?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孙悟空这一人物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该作品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民众什么愿望? (4)材料四中的《红楼梦》有何艺术特色?它揭示了当时怎样的历史趋势? 【戏剧唱尽天下事】 材料五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近200年历史。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调、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京剧形成的过程以及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 锦衣卫,掌侍卫、稽捕、刑狱之事……凡朝会、巡幸,则具卤薄仪仗,率……等待从扈行。……盗贼奸宄,街途沟洫,密稽而时省之。 ——《明史职官志》 (1)材料一中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2)材料一中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所说的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其设置说明了什么? (4)明成祖时如何发展了这一制度?它是一种什么机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DAC 6-10AADDC 11-15ACBBD 二、非选择题 16. (1)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3)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17.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施耐庵;《水浒传》。 (3)《西游记》。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4)《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水平,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形成: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原因: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 18. (1)明朝。明太祖(或朱元璋)。全国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2)使皇权空前强化。 (3)职责:掌管侍卫、稽捕、刑狱之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说明:锦衣卫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4)明成祖时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是一种特务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