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 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 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当代史就是一部冷战史。把“冷战”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4.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成‘独裁国家’和‘自由国家’两个阵营。”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阵营”的标准是( )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5. 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外直接投资增加 B.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C.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D.充当“世界警察” 6.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发展,其原因包括( ) ①美国的援助 ②最新科技成果的采用 ③欧盟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7.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不乏当时日本创下许多经济上的“世界之最”。结合教材图5-22中《各国经济增长率》和图5-23《1960年和1970年日本产品在全球销量中比例与世界排名》,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引进技术的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B.在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经济增长率是全世界第一。 C.在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跃居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D.在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的造船、电视机和收音机等产品在全球销量中比例与世界排名均居第一。 8.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东欧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力图摆脱危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较为突出的改革是( ) A. 匈牙利改革 B.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C. 民主德国改革 D. 波兰改革 9. 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0.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共产党纷纷下台,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B. 国家外债累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响 D.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11. “旗帜在诅咒中降落,山河在指点下破碎。苦难从绝望里开始,我从克里姆林宫离开……原谅我,俄罗斯!”诗歌中进行忏悔的人物最有可能的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12. 非洲在近现代历史上饱受西方殖民侵略,但非洲人民从未放弃过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下列选项属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成果的是( )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C.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D.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3. 在拉丁美洲,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 A.古巴 B.巴拿马 C.巴西 D.海地 14.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印度独立后,原来的印度被分为哪两个国家( ) A.印度和巴基斯坦 B.印度和巴勒斯坦 C.巴基斯坦和缅甸 D.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 15. 20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大会演讲时说:“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这句话针对的是(? ) A.印巴问题? B.巴以问题? C.联合国改革问题? D.和平与发展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北约与华约建立 (2)材料二标志着什么样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英国用暴力打开中国门户之后,即谋在华修建铁路,以开拓中国内地市场。清政府当局予以拒绝……1881年,清政府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修建了从唐山煤矿到胥各庄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怕机车震动皇陵,不准使用蒸汽机车,只准用骡马拖带,因而成了“马车铁路”。这一铁路为近代中国铁路运输系统中最早的一个区段,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 ──百度百科《中国近代铁路建设》 材料二 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前来参加通车典礼。七年之后,日本人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它的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作“新干线”。与新干线一起延伸的,还有一大批在战后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将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正是它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材料三 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13000公里,比全球其他地方高铁里程的总和还要多。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德国、莫斯科……自去年(2013年)10月份以来,中国高铁紧随着李克强总理的“高铁外交”节奏走出国门。 ──《凤凰财经网》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正反两面辩证地说说对“马车铁路”的认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统治集团对世界上的先进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并说出日本历史上因这种态度而引发的,使得日本两次崛起的两次伟大变革事件。 (3)阅读材料三,说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的天然地理因素。 (4)结合三则材料,用思品观点简要说明我国的“高铁外交”体现了我国实行的哪项基本国策?反映当代中国怎样的民族梦想?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 ——《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这些事件(指东欧的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 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请回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 三中的“东欧的事情”指的是东欧的什么事情? (3)材料二说,“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其中的“内部”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说说其“外部”因素有哪些? (4)东欧的事情,对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AD 6-10BCACD 11-15CDAAB 二、非选择题 16. (1)由战时的同盟到战后的对峙。 (2)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谁都不敢先挑起战争。 17. (1)正面:是中国近代铁路的开端;或者是阻止列强抢占路权,控制中国。 负面:反映中国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2)态度:学习和创新。事件: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3)地理因素:疆域辽阔。 (4)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中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18. (1)大力发展生产力。 (2)指东欧剧变。 (3)“内部”指的是造成东欧剧变的内因,即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建设的失误以及东欧国家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行民主社会主义。其“外部”因素主要有苏联的影响,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4)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