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12850011087100课题1 步入化学殿堂 一、化学研究对象: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二、物质的两种变化 课堂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镁条燃烧 发出耀眼的 ,放出______,生成 _____。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 溶液颜色由 色变为 色。 锌粒中加入稀盐酸 溶液中产生大量的 。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 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 色沉淀。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三、物质的两种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四、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点燃前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为乳白色固体,有轻微的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发现石蜡浮在水面上 蜡烛比较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点燃蜡烛 火焰外层最亮,最里面最暗,平放在火焰中的火柴梗两端(最外面)碳化最严重,中间几乎为白色,罩在火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出现了水珠,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变浑浊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亮且温度最高,焰心最暗且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蜡烛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大量的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 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汽在燃烧,白烟是石蜡蒸汽(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典例分析】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 A.汽油燃烧 B.食物霉变 C.煤气中毒 D.酒精挥发 【答案】D 2.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制作石器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使用火药 【答案】A 3. “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答案】D 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 B.水分蒸发 C.烟花燃放 D.粮食酿酒 【答案】B 5.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