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七~九年级35篇文言文逐篇梳理课件(共58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教材七~九年级35篇文言文逐篇梳理课件(共587张PPT)

资源简介

梳理(六)
统编版教材七~九年级35篇文言文逐篇梳理汇总
第一篇 教材精华
[温馨提示] 原文、译文、重点词语解释严格依据课本及课下注释、《教师教学用书》,请放心使用。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②讲论文 义③。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④雪骤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⑥?”兄子胡儿曰: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课文注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文义: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骤:急。
⑥何所似:像什么。
“撒盐空中差可拟⑦。”兄女曰:“未若⑧柳絮因风⑨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文注释】
⑦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⑧未若:不如,不及。
⑨因风:乘风。因,趁、乘。
【主旨归纳】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期日中②。过中不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
太丘舍去③,去后乃④至。元方时年⑤七岁,
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这年七岁,
【课文注释】
①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④乃:才。
⑤时年:这年。
门外戏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 曰:“待君⑧久?
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您)都不到,已经走了。”友人(听了)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相约同行,
【课文注释】
⑥戏:玩耍。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⑧君:对别人的尊称。
相委而去⑨。”元方曰:“君与家君⑩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
元方入门不顾? 。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课文注释】
⑨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⑩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信用。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主旨归纳】
  这篇志人小说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        今义:因为?
(3)太丘舍去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不”同“否”
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趁、乘
离开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友人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同“否”
副词,表示否定
5. 其他重点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
(4)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6)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
(7)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8)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
(9)太丘舍去,去后乃至?___________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不久,一会儿
大体 相比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约定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不如,不及

6.内容理解
(1)《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屋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示例一: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元方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 “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第2篇 《论语》十二章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④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 不亦君子⑥乎?” (《学而⑦》)?
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段解]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课文注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朋: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愠(yùn):生气,恼怒。
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曾子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
  曾 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呢?”
  [段解]主要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课文注释】
⑧吾(wú):人称代词,我。
⑨日:每天。
⑩ 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
  [段解]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课文注释】
? 十有五:十五岁。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惑:迷惑,疑惑。
?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
【课文注释】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 矣:语气词,表陈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
【课文注释】
?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 罔(wǎn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殆(dài):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 水, 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课文注释】
? 哉(zāi):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堪(kān):能忍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不如乐?之者。”(《雍也》
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课文注释】
?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 者:代词,……的人。
? 好(hào):喜爱,爱好。
? 乐(lè):以……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段解]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课文注释】
?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 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 于:介词,对,对于。
?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段解]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课文注释】
?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 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段解]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课文注释】
? 川上:河边。川,河流。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 三军:指军队。
? 夺:改变。
?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在其中矣。”(《子张》)
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课文注释】
? 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 仁:仁德。
【文学常识】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的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语意含蓄,富有哲理。
1.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3)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4)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疏通,疏散?
(5)饭疏食,饮水
古义:     ?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志同道合的人
有才德的人
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粗糙
冷水
3. 一词多义
了解
得到,懂得
立志
志向
志向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其他重点词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
(7)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
(9)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
温习
生气,恼怒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诚信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越过法度
(10)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
(11)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
(12)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
(13)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
(16)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17)仁在其中矣_________
能忍受
坚定
恳切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竭尽自己的心力
正当的手段
仁德
6.重点虚词
动词,做,成为
介词,替
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连词,表并列
代词,他的
代词,那种
7.特殊句式
(1)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之”,代“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内容理解
(1)①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句子是:?
          ??
②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           ??
③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   ??
④《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⑥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⑦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⑧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⑨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⑩表明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阐述读书求学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示例一:这里是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示例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
示例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很多深层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句话中。历史是不会停留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3)“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通过已拥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指导未知。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进行类推,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里包含着怎样的精神?
这两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第3篇 诫子书
  夫①君子之行,静②以③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④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⑤明志⑥,非宁静⑦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
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课文注释】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③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④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⑤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⑥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 学。?
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⑩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课文注释】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
穷庐?,将复何及?!?
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课文注释】
?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主旨归纳】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 “险躁”。
【写作特点】
思路明晰,逻辑谨严。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1.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
今义: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一词多义
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学习
学业
行为操守
行走
3.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
(2)非学无以广才       ?  
4.其他重点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学无以广才?   
(3)非志无以成学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明确、坚定 
增长才干
志向
振奋
5.内容理解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 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第4篇 狼
  一屠①晚归,担中肉尽,止②有剩骨。途中两狼,?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
缀行甚远③。
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 投以骨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⑤。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课文注释】
①屠:屠户。
②止:仅,只
③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④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⑤从:跟从。
复⑥ 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⑦。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⑧, 恐前后受其敌⑨。顾⑩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
【课文注释】
⑥复:再,又。
⑦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⑧窘(jiǒnɡ):处境困迫,为难。
⑨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⑩顾:看,视。
? 积薪:堆积柴草。
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弛?担持刀。?
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
【课文注释】
? 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 弛:解除,卸下。
? 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前进。
? 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 少(shǎo)时:一会儿。
? 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 久之:时间长了。
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
【课文注释】
? 瞑(mínɡ):闭上眼睛。
?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 暴:突然。
? 方:将,刚。
?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 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也把狼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 几 何哉??止 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课文注释】
? 尻(kāo):屁股。
? 自:从。
? 股:大腿。
?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 黠(xiá):狡猾。
? 顷刻:一会儿。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主旨归纳】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较短,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文章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2)主旨寓于形象之中。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这些动作行为描写,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1.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
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学
(3)止增笑耳
古义:        今义:耳朵?
离开
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罢了
2.一词多义
仅,只
停止
只是
攻击
敌人
神情、态度
打算,企图
前面
上前,前进
3.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4.其他重点词
(1)缀行甚远_______________
(2)一狼仍从__________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4)屠大窘_________________
(5)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弛担持刀____________
(7)眈眈相向___________________
(8)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紧跟
跟从
一起 原来
处境困迫,为难
堆积柴草 覆盖、遮盖
解除,卸下
凶狠注视的样子
一会儿 径直离开
(9)久之,目似瞑_____________
(10)屠暴起 _________
(11)又数刀毙之 _______
(12)止露尻尾 _______
(13)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
(14)狼亦黠矣_________
(1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
闭上眼睛
突然
杀死
屁股
假装睡觉
狡猾
巧变诡诈
5.重点虚词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来
音节助词,无义
代词,指狼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狼
代词,指麦场
代词,指柴草堆
代词,指屠户
副词,就
副词,才
6.特殊句式
(1)投以骨(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骨投”)
(2)顾野有麦场(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仍从(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为“一狼仍从之”)
(5)一狼洞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
(6)屠乃奔倚其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7.内容理解
(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第二个特点: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
(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怯懦,这主要是最初的“投以骨”“复投之”,在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本文对屠户主要是动作描写加少量心理描写,刻画了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十分精彩。
(3)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课文中间的三段写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户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第二次:屠户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户奋起,杀死二狼。
(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第5篇 寓言四则
穿①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经常要有一个人
居外。及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
【课文注释】
①穿:挖掘、开凿。
②溉(ɡ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③及:待,等到。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④道⑤之,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⑦曰: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丁家回答:
【课文注释】
④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⑤道:讲述。
⑥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⑦对:应答,回答。
“ 得一人之使⑧,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课文注释】
⑧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一定要详察弄清其真相,不要轻信、轻传。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②所寄,废寝③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④之, 曰: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
“天,积气⑤耳,亡处亡气。若⑥屈伸⑦呼吸,?
“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
【课文注释】
①崩坠:崩塌坠落。
②亡(wú):无,没有。
③寝:睡觉。
④晓:告知,开导。
⑤积气:聚积的气体。
⑥若:你。
⑦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终日在天中行止⑧,奈何⑨忧崩坠乎?”
整天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⑩,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 月星 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
【课文注释】
⑧行止:行动,活动。
⑨奈何:为何,为什么。
⑩星宿(xiù):泛指星辰。
?耶(yé):表示疑问或反问。
?只使:纵使,即使。
亦不能有所中伤? 。”
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亡处?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
【课文注释】
?中(zhònɡ)伤:伤害。
?奈地坏何:地塌怎么办?奈……何,拿……怎么办。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 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课文注释】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古义:      ?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因往晓之
古义:        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3)若屈伸呼吸
古义:        今义:好像;如果?
(4)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5)身亡所寄
古义:        今义:死亡?
挖掘、开凿
告知,开导

伤害
无,没有
3.一词多义
听见
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名词,太阳
名词,天
4.其他重点词
(1)丁氏对曰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________
(3)身亡所寄_________
(4)国人道之________
(5)天,积气耳,亡处亡气____________
(6)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
应答,回答
劳力
寄托
讲述
无,没有
为何,为什么
5.重点虚词
介词,从
介词,向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代词,那
代词,它
6.内容理解
(1)《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试加以分析。
示例一: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示例二: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示例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文中那个好心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他人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6篇 孙权劝学
初①,权谓吕蒙曰:“卿②今当涂③掌事,不可不学!”蒙辞④以⑤军中?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
【课文注释】
①初:从前,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③当涂:当道,当权。
④辞:推托。
⑤以:用。
多务⑥。权曰:“孤⑦岂⑧欲卿治经⑨为博士⑩邪?!但?当涉猎?,?
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
【课文注释】
⑥务:事务。
⑦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⑧岂: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怎么”。
⑨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⑩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课文注释】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孰若:何如。两者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及:到,等到。
?过:经过。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文注释】
?更(gēng):重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也表现了吕蒙就学的惊人长进,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文章详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略写了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
1.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指历史
2.一词多义
动词,掌管
动词,应当
动词,了解
动词,知晓
3.其他重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
(4)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
(5)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6)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
(7)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研究儒家经典
粗略地阅读
经过
才干和谋略
重新 擦拭
知晓事情
4.重点虚词
介词,用
与“为”一起构成动词,认为
5.内容理解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命令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具有王者风范。
(2)语言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表现出了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如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就可以看出孙权作为一名领导者对属下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更能使人感受到说话者的语重心长。又如“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形象地表现了鲁肃因吕蒙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喜心情,既肯定了今天的吕蒙,又委婉而含蓄地批评了吕蒙过去学识浅陋,言简意赅。又如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回答鲁肃的惊叹,十分简洁,既表现了自己治学的毅力和信心,又肯定了学习对一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7篇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①,当世无双,公亦以②此自矜③。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自夸。
尝射于家圃④,有卖油翁释担⑤而立,睨⑥之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
【课文注释】
①善射:擅长射箭。
②以:因为。
③自矜(jīn):自夸。
④圃:园子。
⑤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⑥睨(nì):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之⑦。
很久不离开。老翁看见陈尧咨射出的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康肃问⑧曰:“汝亦知射乎?吾射⑨不亦精乎⑩ ?”翁曰: “无他?,?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
【课文注释】
⑦但微颔(hàn)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⑧问:责问,质问。
⑨射:射技。
⑩ 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不是……吗”。
?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康 肃 忿然?曰:“尔安?敢轻吾 射?!”?
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课文注释】
? 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 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 安:怎么。
? 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 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
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
康肃笑而遣之? 。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课文注释】
? 覆:盖。 
? 徐:慢慢地。
? 杓(sháo):同“勺”。
?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文学常识】
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以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阐明了技艺专长全在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而不应恃技而骄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主题突出。整篇文章篇幅短小,不足200字,但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开头虽然赞扬陈尧咨的射技,却没有渲染他的射技如何高超,仅用“十中八九”一笔带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取”“置”“覆”“酌”“沥”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酌油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运用对比,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卖油翁技高一筹,沉着、冷静、自信,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风范。
1.通假字
(1)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但微颔之
古义: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杓”同“勺”

怎么
3.一词多义
动词,射箭
名词,射箭的本领
同“耳”,相当于“罢了”
人称代词,你
4.词类活用
(1)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亦知射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动词用作名词,射箭的技术
5.其他重点词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
(3)以钱覆其口_____________
(4)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
(5)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
(6)但微颔之_________
(7)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8)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
发射 箭 指射中靶子

铜钱 盖
曾经
慢慢地
点头
自夸
打发
6.重点虚词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代词,指葫芦
代词,指卖油翁
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代词,他,指陈尧咨
代词,它的,指葫芦
7.内容理解
(1)文章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文章主要通过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酌油;而对陈尧咨射箭,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神态描写,如“睨之”,用笔简练传神,表现了卖油翁不在乎的心理。语言描写,写陈尧咨,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而写卖油翁,用“无他,但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冷静和自信。动作描写,如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运用“取”“置”“覆”“酌”“沥”等动词,表现了卖油翁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
(3)本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除了这个道理,你还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示例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即使有专长,也不应该恃技而骄,以免贻笑大方。
示例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停地学习。
示例三: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第8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苔痕上阶绿,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课文注释】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验。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草色入帘青④。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
【课文注释】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⑥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素琴⑦, 阅金经⑧。无丝竹之乱耳 ⑨,无案牍之劳形⑩。?
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文注释】
⑦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⑨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⑩无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
【主旨归纳】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彰显主题。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接下来作者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 活,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在更高境界上表现了“惟吾德馨”。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提“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
1.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样子,形状?
?2.一词多义
形体、躯体
表示交往的人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
(1)斯是陋室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
(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名词用作形容词,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弹琴
5.重点虚词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内容理解
(1)①陋室的主人热爱自己的居室,自评“          ”;他与情趣高雅的朋友谈笑风生,文中用“            ”来表达。?
②文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③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④《陋室铭》中作者拿其“陋室”与古代贤人相类比的句子是: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⑤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
⑥文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⑦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⑧文中展示陋室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
⑨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  。?
⑩文中“      ”一句提挈了全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2)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作者并不是不喜欢音乐,在此“丝竹”暗指官场上聚会、酬宴时助兴的音乐,而“无丝竹之乱耳”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相互对照,表达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和对官府公事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以及安贫乐道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评价一下刘禹锡的思想。
示例一:我认为即便在现代社会,刘禹锡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现了尽管居室简陋,但只要居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是处处见雅趣的思想。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他逃避世俗,远离大众,缺少社会担当精神。这种不与时俱进、不参与竞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容易生存的。
第9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晋陶渊明独②爱菊。自李唐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从唐朝以来,
世人甚 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③而不染④,?
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课文注释】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 妖⑤,中通外直⑥,不蔓不枝⑦,?
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香远益清⑧,亭亭净植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⑩ 焉? 。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课文注释】
⑤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⑥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⑦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⑧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益,更加。
⑨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⑩亵(xiè)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 焉:语气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多了!
【课文注释】
? 谓:以为,认为。
?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 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 鲜(xiǎn):少。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 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文学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主旨归纳】
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巧用衬托手法。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竖立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形容词作状语,在远处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4.其他重点词
(1)可爱者甚蕃______
(2)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
(3)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
(4)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亭亭净植_________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
(8)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9)宜乎众矣_________

沾染(污秽)

亲近而不庄重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竖立
应当
认为
少 听到
5.重点虚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6.内容理解
(1)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
③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④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⑤文中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的句子是:  。?
⑥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清高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易侮辱的句子是:?
     。?
⑦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了文中的“?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3)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傲岸的高尚情操。
第10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②圮③于河,二石兽并④沉焉⑤。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阅⑥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⑦二石兽于水中,竟⑧不可得,
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课文注释】
①河干(gān):河岸。
②山门:佛寺的外门。
③圮(pǐ):倒塌。
④并:一起。
⑤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于此,在这里。
⑥阅:经过,经历。
⑦求:寻找。
⑧竟:终了,最后。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⑨,曳铁钯⑩ , 寻十余里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
无迹。
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课文注释】
⑨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⑩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难道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课文注释】
?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 暴涨:指大水。
? 坚重:坚硬而沉重。
? 湮(yān):埋没。
? 颠:颠倒,错乱。
?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课文注释】
?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 坎穴: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
【课文注释】
? 倒掷:倾倒。
? 不已:不停止。
? 遂:于是。
? 溯(sù)流:逆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固然是颠倒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
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
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课文注释】
? 如:依照。
? 然则:如此……那么。
?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文学常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 记”和“小说”的特征。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本文叙述精当明快。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庙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写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理于事,卒章显志。作者的目的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是借此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1.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今义:不潮湿?
(2)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看?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一门学科?
(5)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6)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经过,经历
寻找

事物的道理、规律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___________________?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4.其他重点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
(2)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____________
(5)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
(6)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
(7)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
(8)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____
(9)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
一起
终了,最后
主观地判断
埋没
逆流
倒塌
正确的言论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重点虚词
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代词,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助词,的
6.内容理解
(1)比较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各自的理由、最终结果和产生这样的认识的原因,并对人物进行评价。
①原地水中 ②水冲不动石兽 ③“竟不可得”
④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⑤河的下游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产生认识的原因
评价
庙僧









讲学家

?
?
?
?
老河兵
?
?
?
?
?
⑥以为被水冲走 ⑦“寻十余里无迹” 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只考虑了流水的作用,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⑨经验不足 ⑩ 原地沙下 ? 石重沙松,被沙埋没,越沉越深 ? 失败 ? 自认为能“究物理”,由理论知识推断。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 ? 河的上游 ? 石重沙松,水冲不动石兽,但会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冲出一个坑洞,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坑洞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反复,石兽就会往河水上游“翻跟头”  ? “果得于数里外”  ? 常年与河打交道,经验丰富,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 有实践经验,自信
(2)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本文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前面通过对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辛辣嘲讽,又阐述了不能片面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的道理。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第11篇 三峡
自①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重岩叠嶂③,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
隐天蔽日,自非④亭午⑤夜分⑥,不见曦月⑦。
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课文注释】
①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
③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④自非:如果不是。
⑤亭午:正午。
⑥夜分:半夜。
⑦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⑧,沿溯阻绝⑨。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⑩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课文注释】
⑧襄(xiāng)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⑨沿溯(sù)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⑩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
在春、冬两个季节,就是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
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有很多趣味。
【课文注释】
?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 (yǎn):极高的山峰。
? 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
?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 良:甚,很。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寒,经常听到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叫的回声,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注释】
? 晴初:天刚放晴。
? 霜旦:下霜的早晨。
? 肃:肃杀,凄寒。
?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 凄异:凄惨悲凉。
? 响:回声。
?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 绝:消失。
? 三:虚数,几。
? 沾:打湿。
【文学常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主旨归纳】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
  (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凄清、悲凉。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1.通假字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
今义:或者,或许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今义:虽然?
(3)良多趣味
古义:        今义:好?
“阙”同“缺”,空隙、缺口
甚,很
有时
即使
3.一词多义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如果
形容词,极高的
动词,断绝
动词,消失
名词,清波
形容词,清澈
4.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5.其他重点词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
(5)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
(6)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
(7)绝???? 多生怪柏____________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日光,这里指太阳
逆流而上
肃杀,凄寒

接连不断
山峰
(8)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
(9)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
(11)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
(1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
(13)素湍绿潭_________
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早晨
白色
声音悲凉婉转
宣布、传达
6.内容理解
(1)①文中用“           ”描绘了山的挺拔险峻,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②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八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清幽。?
③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
④文中侧面写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
⑥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
⑦文章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主的写作顺序。
(3)本文客观地描写了三峡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例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的欣赏赞叹之情。再如写三峡夏日的奔放和春冬之时的清幽,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蕴含在字里行间。“良多趣味”一句,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其赞叹之情。特别是写秋日的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异,再加上悲凉的渔歌,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第12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①。高峰入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③俱④备⑤。晓雾⑥将歇⑦,猿鸟乱⑧鸣;
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课文注释】
①共谈:共同谈论、赞叹。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俱:全,都。
⑤备:长久存在。
⑥晓雾:清晨的薄雾。
⑦歇:消散。
⑧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⑨,沉鳞⑩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课文注释】
⑨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⑩沉鳞:指水中 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主旨归纳】
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结构】
本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萎靡?
2.一词多义
消散
坠落
快要
欲望
3.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4.其他重点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
(5)古来共谈________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相辉映
四季 全,都
水中潜游的鱼 争着
耸入 看见
确实,的确
共同
将要,即将 此起彼伏
5.内容理解
(1)①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
②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③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④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
⑤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
⑥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清高的句
子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本文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
②缤纷的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的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静幽寂的暮景,晨昏的景色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④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3)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本文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丽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户,欣然起行。念①无与为乐者,遂②
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③步于中庭④。庭下如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
【课文注释】
①念:考虑,想到。
②遂:于是,就。
③相与:共同,一起。
④中庭:院子里。
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⑥交横⑦,盖⑧竹柏影也。
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⑨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⑩。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课文注释】
⑤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⑥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⑦交横:交错纵横。
⑧盖:大概是。⑨但:只是。
⑩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了月色之明、月光之清。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1.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想,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想到
只是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其他重点词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4.重点虚词
高兴的样子
于是,就
形容水的澄澈
睡觉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连词,和、跟
5.内容理解
(1)①“                      ”描绘了月光下的美景。?
②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与“闲”字有关的语句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说明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 (表明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闲”字含蓄地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赏月的闲情雅致,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情怀。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第14篇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①,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③,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任意东西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⑤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课文注释】
①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④任意东西: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⑤许:表示约数。
水皆缥碧⑥,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⑦,猛浪若奔⑧。
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⑨,负势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
【课文注释】
⑥缥(piǎo)碧:青白色。
⑦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⑧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⑨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竞上⑩,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课文注释】
⑩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 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 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 激:冲击,撞击。
? 泠(lí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蝉长久不断地叫,猿持续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就平息了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
【课文注释】
? 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 鸢(yuān)飞戾(lì)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 经纶(lún)世务: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
忘反? 。横柯?上?蔽,在?
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
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课文注释】
? 反:同“返”,返回。
? 横柯(kē):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上面”。
? 交映:互相掩映。
【文学常识】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