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语文 作文写作指导:庖丁解牛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内容,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文惠君从中悟得了养生之道。你学习了《庖丁解牛》之后,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请你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家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示其实很多。 解牛本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在庖丁眼里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为什么,因为他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善刀而藏之”,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在文中是说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技能。当今世界,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才可能成功。在课堂上,在社会上,你不展示才华,就无人能发现你的才华。当你踌躇着该不该把握机会时,早已被别人抢先一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庖丁解牛的技术之所以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另一个因素,即内在因素,因为庖丁经过长期解牛,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好解牛的内在规律,所以能“游刃有余”。 总之,学生要善于分析“庖丁”解牛的过程,抓住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联系当下进行思考,就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任务要求,本题要求“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家分享”,写作时注意把《庖丁解牛》中的认识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体会相结合,得到生活的启示。 【立意】1. 做事要合乎规律; 2. 勇于展露才华; 3. 坚持不懈的努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素材】1. 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是埋头苦干,只知道做事,不去探求事情背后的规律,结果是人累得半死,事情没有做好。一种人是做事前研究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去做事,不仅事情做得好,而且充分享受做事过程中的快乐。这两种人实际上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前者是辛苦型的,由埋头苦干到被动挨打,最后悲观厌世;后者是智慧型的,先做人,后做事;先研究规律,再研究方法,最后充分享受做事的过程。 2.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认不清自己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成效甚微。这些人正像是“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乌鸦。这只乌鸦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当它把嘴伸进杯子里时却发现够不到。它费了半天的劲,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徒劳无功。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与“族庖”。他们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及道理,只知道蛮干,“岁更刀”、“月更刀”,技艺没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可谓是事倍功半。 3. 在学习过程中,不要采取“题海战术”,我们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学习。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会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上,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庄子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诚然,人生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社会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诗意地享受着人生。 范文展示: 庖丁解牛的启示 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无形中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像《庖丁解牛》一样做。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庖丁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对于追求充满自信的境界。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如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就得象庖丁一样学会用“刀”。“刀”是生存的武器,用刀是生存的技能。会用刀,刀常新,就活的洒脱。如果不会用刀,砍坏了刀子,就失去了生存的武器,就会陷入苦恼的泥潭不能自拔。那么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就得研究“牛”的结构,摸准牛结构的肌理,牛结构的肌理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有牛又无牛,也就是有事也不妨,化繁为简,轻松自如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能够掌握好这把洒脱之刀呢?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每件事都有规律可循,要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疏导,遇到难解的节设法绕道沟通,避免违背它的规律硬砍硬碰。如果不按规律办事,不知道拐弯,拼着力气砍坏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尴尬而没有回旋的余地。 那么如何研究牛的结构掌握其规律呢?“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就是说,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首先找到门和路,也就是说要知道从哪进,从哪走,从哪拐弯。比如学习,比如处理人事关系,都是这样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里说得是熟悉,熟悉到心领神会,而不是盯住不放。盯住不放会使牛引起错觉,好像在下套。知道下套,牛就会反感不配合,而这种套子也会把解牛的人套住,不知如何下手。比如要化解人事关系的矛盾,也是这样的,盯住对方不放不但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会给别人造成一种下套的错觉,引起反感,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愿意被人套住。正确的方法是顺着对方的思路迂回引导,这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其实用感官的间隙距离沟通,比物碰物的沟通更有效。对于人事来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那么遇到筋结和股骨怎么办呢?“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关键,沿着牛体内的空隙走刀。对于人事来说,这就叫绕开障碍走路,绕开障碍走路,比跨越障碍省力而且顺畅,即使对方割爱也不会觉的疼痛。绕开障碍走路既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也是解决问题效果最佳的方法。“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解决问题不要在硬节上碰,硬碰不但自己费力丧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致使对方对你不依不饶;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做事要象“庖丁解牛”一样,既不能把自己刀子的锋芒磨损,还要把牛顺利解开,达到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对于人事要善于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运用规律办事就顺利,办事顺利心情就愉快,这也就掌握了“养生”之道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