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再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后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运动、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课件、视频、音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跟老师一起跳《蜗牛与黄鹂鸟》的手指舞,引出蜗牛,并再次提示学生注重观察方法。 2.复习回顾所学内容,巩固观察方法:眼看、鼻闻、嘴尝、耳听,心想,借助工具等。 二、新授 1、聚焦:蜗牛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蜗牛,并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过蜗牛,它们身体有哪些结构。 2、探索:蜗牛有什么特点 大家想把蜗牛请到我们身边仔细观察吗?今天蜗牛先生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供大家观察,他们告诉我,观察时要安静,仔细,耐心,不要伤害它。同学们把教师放在桌斗里的蜗牛请出来。 (1)观察蜗牛的身体。 每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在这个环节教师提供放大镜,并要求学生以简图的形式记录蜗牛的外部特征,要求看得仔细,画得真实。 展示台展示学生的简图并要求学生汇报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一张其他种类的蜗牛,让学生上台分别贴出蜗牛的身体部位名称,巩固科学词汇的掌握。 (2)观察蜗牛的运动 在观察中教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开始关注蜗牛的运动了,于是引领孩子观察蜗牛的运动。 情境创设: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观察蜗牛的运动了。今天我们观察的蜗牛,它也和同学们一样棒,他不仅可以在平面上爬行,还会“爬树”“走钢丝”,接下来大家看一看你们的蜗牛能不能为你们表演呢? 并仔细观察他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运动?是怎样在不同的表面上运动的? 此环节设计了闯关游戏,让学:生分组合作,第一关蜗牛爬树枝,闯关以后,教师发给玻璃片,再次闯关后,教师下发棉线。 观察后,教师设计“我来说你来猜”的环节,请同学上台讲述蜗牛是如何用腹足爬行的,可以加动作,让其他学生猜,它是在哪里运动的。教师先示范。 教师出示蜗牛用腹足爬行, (3)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教师准备了“蜗牛之王”,在展示台上请一位同学用菜叶轻轻地触碰蜗牛的触角,观察蜗牛触角的伸缩,提示学生动作要轻柔,引导学生在台下给予蜗牛刺激看它还有什么反应,观察蜗牛身体缩进壳里。并引出名词“应激反应”。 学生汇报蜗牛遇到危险时,蜗牛的反应: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三、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也可以用今天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出示软体动物的特点,渗透分类的概念。 四、结束语 蜗牛团队说了,今天同学能安静仔细的观察,没有伤害到任何一只蜗牛,他们还给大家带来了歌曲表示奖励。我们来欣赏。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生中也能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努力奔跑,越来越出色。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