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 明朝时封建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蒙古人入关 B.满清入关 C.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 D.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3.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明成祖迁都北京 ②设立锦衣卫 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④清军入关 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A.③④⑤②① B.②①⑤③④ C.④③②①⑤ D.③④②①⑤ 4. 留下“封侯非我意,单元海波平”诗句,并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5. 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这里的“圣祖”是( ) A. 汉武帝 B. 北魏孝文帝 C. 元世祖 D. 康熙帝 6. 下列关于右图中“大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代表清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 B.代表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政事 C.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有利于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7. 明朝时期经济发展,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有(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 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用工人100多人。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9.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考生可发表个人见解 10. 今天的北京故宫,其实是“故宫博物院”的简称。那个曾经威严不可侵犯的地方,如今早已成为普通民众踏足参观的地方。北京故宫在历史上也叫( ) A.阿房宫 B.未央宫 C.紫禁城 D.大明宫 11. 以徽剧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新的剧种,被称作“国粹”的是( ) A.评剧 B.话剧 C.京剧 D.越剧 12. 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厂卫特务机构 13.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4.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5. 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引自《明季北略》 材料二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引自《石匮书后集》 材料三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绢。 ——引自《明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世纪的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中“闯王”是谁?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17. 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长城修建于何时?它的修建为了防御哪个少数民族? (2)秦长城和明长城有何不同?如何评价明长城? (3)北京城由几部分组成?布局有何特点?我们常说的紫禁城是哪一部分,地位如何?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明太祖是通过什么方式坐上皇位的? (2)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特务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DD 6-10BDAAC 11-15CDCDD 二、非选择题 16. (1)17世纪明末农民起义。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 过程: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明朝崇祯帝自缢。 意义: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朝统治。 17. (1)明朝。蒙古族。 (2)不同:①目的:秦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明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贵族南扰。②材料:秦长城是土筑结构,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③规模: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评价: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它和秦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3)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特点: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线对称展开,体现了其政治中心、帝王之都的特征。紫禁城即宫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18. (1)通过参加、领导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称帝。 (2)措施: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锦衣卫。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