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建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1)脑:位于颅腔内。(2)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2.外周神经系统(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分类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2.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1)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2)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3.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2.中枢神经系统就是神经中枢。( )3.传入神经可以支配躯体运动。( )4.神经纤维就是神经。( )5.交感神经使胃肠的蠕动加快。( )6.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提示:1.√2.×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3.× 传出神经可以支配躯体运动。4.×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神经。5.× 交感神经使胃肠的蠕动减弱。6.√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系统的组成2.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名称功能脑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连接脑和脊髓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下丘脑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脑神经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具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脊神经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具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3.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瞳孔扩张收缩心脏心跳加快心跳减慢支气管扩张收缩胃肠蠕动减弱加强消化腺分泌抑制促进1.和朋友一起散步时,一只狗忽然出现在身旁,这时我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原因是什么?这有什么意义?提示:交感神经兴奋。这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当我们在散步时,只需要小脑发挥作用就能达到协调运动了吗?提示:不是。我们的协调运动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配合。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B.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C.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支配身体的任何活动D.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C [一般情况下,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支配四肢运动,但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却不受意识控制,故C错误。]2.(2021·潍坊高二检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B.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促进内脏活动,副交感神经抑制内脏活动C.它们不受意识的支配,属于传出神经D.长跑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安静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A错误,C正确;它们的作用通常相反,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比如交感神经促进心脏活动,却抑制消化腺的活动,B错误;长跑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错误。]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一般情况下,轴突一条,长而分枝少,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2)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特别提醒:①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够将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可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2.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有些神经元还有内分泌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主要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而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元的分布神经元的分布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组成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B.神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其数量比神经元多C.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D.树突是神经元长而细的突起,能够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D [树突是神经元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能够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D错误。]4.(不定项)下列关于神经元、神经和神经纤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轴突是神经元长而较细的突起,外包髓鞘,称为神经纤维C.若干根神经纤维集结成束,称为一根神经D.有些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BCD [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是组成神经系统的两类细胞,A错误。](1)轴突与树突不同点相同点形态长度数量功能树突树枝状短多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均为神经元细胞体向外形成的突起轴突纤维状长少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2)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在遇到猎物或遭受天敌时,需要动物四肢ATP供应迅速增加,以便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其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通过对机体应对发怒,遇到危险情况的分析,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思维导图的分析构建等科学思维能力。1.人在极度紧张、恐惧的时候会口干舌燥、浑身出汗、暂时忘记了尿急。请你结合上图,推测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唾液和汗液分泌有何影响?导致膀胱壁肌肉松弛还是紧张?(科学思维)提示:人在极度紧张、恐惧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使唾液分泌减少,造成口干舌燥;使汗液分泌增强,造成浑身出汗;使膀胱壁肌肉松弛,尿意减弱。2.静坐时,呼吸、心率和胃肠蠕动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意义?(科学思维)提示:静坐时,心跳减慢,呼吸减弱,但胃肠蠕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如果你的呼吸或者心跳都必须在你的意识支配下完成,将会出现什么结果?(科学思维)提示:若呼吸、心跳必须在意识支配下完成,当人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意识时,也将失去呼吸、心跳能力,从而出现生命危险。[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背诵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2.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3.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4.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B [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都有躯体运动中枢,但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脊髓和脑干中只有低级的躯体运动中枢,且都受大脑皮层高级运动中枢的调节。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脑干中有维持生命系统的基本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2.当一个人过度紧张时,会出现手足发凉现象,此时( )A.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血管收缩B.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血管舒张C.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引起皮肤血管收缩D.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引起皮肤血管舒张A [交感神经是动物体内的“应急性神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活动加强,可引起心跳加快加强、皮肤血管收缩等,皮肤血管收缩导致皮肤的血流量低,出现手足发凉现象。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3.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神经元的细胞体B.图中②③④是突起,它们共同组成神经纤维C.该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冲动,但不能传导冲动C [图中①是细胞核,A项错误;图中②是树突,③是轴突,④是神经末梢,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B项错误;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C项正确;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冲动,传导冲动,D项错误。]4.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B.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D [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5.下图为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中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1)图中①、④、⑤、⑥依次表示。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 ]、[ ]和[ ]组成。(2)[ ]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某人头部受到猛烈撞击,心跳、呼吸停止,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能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部位是[ ]。[解析] (1)图中各序号依次表示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④脊髓,⑤细胞体,⑥细胞核,⑦轴突,⑧树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其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2)①大脑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③脑干含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一旦受到损伤就会危及生命;②小脑具有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答案] (1)大脑、脊髓、细胞体、细胞核 神经元 ⑤细胞体 ⑦轴突 ⑧树突(2)①大脑 ③脑干 ②小脑PAGE-8-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建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基于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准确判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结构基础:反射弧。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图)(1)a.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f.感受器。(2)图中a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3)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没有通过完整反射弧。3.兴奋(1)概念: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传导位置①在反射弧中传导。②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指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2.条件反射(1)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2)建立条件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②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3)条件反射消退的意义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4)条件反射的意义①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②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反射弧都需要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的参与。( )2.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3.反射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4.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提示:1.×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参与。2.× 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3.√4.×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反射弧结构结构组成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对内外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均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1.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C [根据题图所示,②上具有神经节,所以②是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⑤是传出神经,⑥是效应器。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①感受器正常,②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⑥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④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腹部侧或⑤传出神经受伤。]2.(不定项)下图表示青蛙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BC [该题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表示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当切断③时,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不会产生效应。]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2.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1)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既不能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也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称为无关刺激。(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重合,最终将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提示:不属于。(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相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3.(2021·湖北高二上期末)为了让狗听到主人喊它的名字“小白”时,能快速跑到主人面前,最科学的训练方法是( )A.持续食物刺激或体罚B.多次喊“小白”强化刺激C.体罚+喊“小白”刺激D.食物+喊“小白”刺激D [主人给狗食物时,它会快速跑到主人面前,狗进食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只喊“小白”,它不会跑到主人面前,喊“小白”与进食无关,属于无关刺激,每次给狗喂食时先喊“小白”,当它跑到主人面前后立即喂食,重复多次后,喊“小白”时它就会快速跑到主人面前。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4.(不定项)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ABD [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来完成的。]“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也可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相应感觉中枢,形成相应感觉。其结构基础如图所示。借助图示及具体实例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认同结构功能观及局部与整体观。某人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并因此受伤。请你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回答:(1)如果腿脚受伤,可能会导致膝跳反射弧哪些结构受损?(生命观念)提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或效应器。(2)如果膝跳反射的上述结构受到严重损伤,膝跳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生命观念)提示:不能;因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已经不完整了。(3)如果腿脚受伤导致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到严重损伤,针刺足部是否会产生痛觉?为什么?(生命观念)提示:不会;因为已经无法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者无法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4)如果腿脚受伤导致膝跳反射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到严重损伤,针刺足部是否会产生痛觉?为什么?(生命观念)提示:会;因为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以经传入神经传至脊髓,再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兴奋产生痛觉。[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背诵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3.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4.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5.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强化,否则会消退。1.(2021·江苏省盐城中学段考)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出现反射活动B.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D.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发生了反射活动C [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A错误;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而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B错误;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正确;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有反应不一定是发生了反射活动,D错误。]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属于反射活动B.膝跳反射有2个神经元参与C.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D.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B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可能发生反射活动,A错误;产生感觉,要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没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感觉中枢出了问题,C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错误。]3.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C [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表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无意识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这是在拿第一枝玫瑰被刺扎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注意了),属于条件反射。]4.狮子跳火圈后,驯兽员立即给狮子一块肉吃,这种做法就是用( )A.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B.非条件刺激强化非条件反射C.条件刺激强化非条件反射D.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D [狮子跳火圈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因此狮子跳火圈后,驯兽员立即给狮子一块肉吃,这种做法就是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5.如图是没有绘完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方框中没有绘出的结构名称:D、E。(2)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此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3)如果此图代表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则图中(填字母)为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如果A受到损伤,则反射(填“能”或“不能”)发生,受测者(填“能”或“不能”)感受到疼痛。[解析] (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图中C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与其直接相连的E为感受器,则D为效应器。(2)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为E(感受器)→C(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A(传出神经)→D(效应器)。(3)若此图代表缩手反射示意图,B为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如果A受到损伤,反射弧不完整,此反射活动不能完成,但是神经冲动可以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答案] (1)效应器 感受器 (2)E→C→B→A→D (3)B 不能 能PAGE-8-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2)而在图示位置的左侧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2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a、b间两次出现电位差。(3)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2.兴奋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和突触(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2.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3.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2)原因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3.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6.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提示:1.√ 2.√ 3.√ 4.√5.×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6.√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的传导过程2.K+、Na+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3.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差变化曲线解读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详细分析如下:(1)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2)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3)bc段——动作电位,细胞膜继续保持对Na+的通透性强度。(4)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5)de段——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辨析下列图示,完成相关问题:甲 乙(1)在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用图示表示)提示:。(2)图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此D最符合题意。(3)若测量该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电流计的两极应怎样连接?电流计指针如何偏转?提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①测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丙),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②测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丁),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丙 丁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C.ce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浓度差无关C [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c段为动作电位的形成,此时Na+大量内流,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B错误;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表现为K+外流,C正确;动作电位是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的,其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浓度差有关,D错误。]2.(不定项)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B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同,B正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t1~t2和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造成的,D错误。]K+、Na+对电位的影响不同(1)静息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细胞外K+浓度较低时,K+外流加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加大,引起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阈刺激加大。(2)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细胞外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常见类型(1)轴突—细胞体型,如图中A。(2)轴突—树突型,如图中B。2.传递的过程3.神经递质的理解(1)存在部位:突触小泡内。(2)释放方式:胞吐,消耗能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3)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扩散,不消耗能量。(4)两种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5)两种去路:被酶降解或回收进细胞。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3.(2021·山东潍坊高二上期中考试)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不同步的B.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可引起其兴奋或抑制C.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信号形式的转换B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存在突触延搁,是不同步的,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并不是进入受体细胞,B错误;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而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所以如果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则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4.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A [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的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突触的类型决定了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门冬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其突触后膜受体同时又是一种Na+通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进而产生兴奋;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其突触后膜受体同时又是一种Cl-通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进而产生抑制。通常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只能释放一种类型的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的突触称为兴奋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的突触称为抑制性突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通过对递质种类不同,突触后膜识别受体不同,开启的通道蛋白不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不同,认同生命的结构功能观;通过对突触传递示意图的识别分析,培养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2的分析,提升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1)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是如何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若为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呢?(生命观念)提示: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同时又是一种Na+通道,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突触后膜上的γ?氨基丁酸受体同时又是一种Cl-通道,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γ?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Cl-内流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2)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不能及时被降解或回收,会对突触后膜产生什么影响?(科学思维)提示: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持续性抑制。(3)在膝跳反射(如图)中,如果兴奋经过图中3个突触,都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动作电位,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能否完成伸小腿的动作?(科学思维)提示:都将收缩;不能。(4)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股四头肌收缩,这说明突触①和②属于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科学思维)提示:兴奋性突触。(5)要想膝跳反射正常进行,在股四头肌收缩的同时,股二头肌应该收缩还是舒张?这说明突触③属于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科学思维)提示:舒张;抑制性突触。[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背诵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3.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C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S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两侧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移动方向一致,故C符合题意。]2.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不会发生( )A.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B.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C.动作电位产生D.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D [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不符合题意;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大量涌入细胞内,导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B、C不符合题意;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的钾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不会涌入细胞内,D符合题意。]3.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B.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提供能量C.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功能特性有关D.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完成的,胞吐过程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需要消耗线粒体释放的能量,A、B正确;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性相关,C正确;反射弧中兴奋是由感受器产生的,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4.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下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分解,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 [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A正确;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可以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从而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使愉悦感持续,B正确;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使相关神经持续兴奋,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大量回收,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减少,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错误。]5.甲图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乙图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甲 乙(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3)乙图中传递信号的物质由A细胞合成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信号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解析] (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确定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乙图为突触的结构图,B是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 (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突触前膜 胞吐 (4)兴奋或抑制PAGE-11-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2.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1.生命观念——通过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和语言活动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科学思维——基于对学习和记忆规律的认识,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学习效率。3.社会责任——基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的学习,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感染他人,积极健康地享受生活。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研究表明,躯体的运动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2)大脑的特点①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大脑皮层。②人的大脑有着丰富的沟回,这使得大脑在有限体积的颅腔内,可以具有更大的表面积。③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3)大脑躯体运动区的特点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4)躯体运动的调节①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②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①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②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2)不只是膀胱,其他内脏的活动也受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二、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3)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2.学习与记忆(1)概念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特点: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3)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及其联系3.情绪(1)概念: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2)情绪波动的调整方式: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2.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3.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是完全自主的。( )4.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5.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6.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提示:1.√ 2.√3.× 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活动起调节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4.√ 5.√ 6.√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2.辨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掌管人体的高级生命活动。(2)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外,掌管人体的低级生命活动,如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3)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1.人体各部位的感觉和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A [本题考查的是人的大脑皮层的功能,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A项正确;用电刺激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的运动,不是中央前回底部,B项错误;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项错误;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项错误。]2.(不定项)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是由突触的特点来决定的B.如果②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C.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正常的反射活动D.指尖被针刺后缩手反射能快速完成,而刺痛感稍后产生,说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没有受到脑的调控A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特点,A正确;如果②处受损,则兴奋不能传入大脑,人体不会产生相应感觉,B正确;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缩手现象,但不能称为正常的反射活动,C错误;指尖被针刺后缩手反射能快速完成,而刺痛感稍后产生,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痛觉形成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此过程中不能说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是否受到脑的调控,D错误。]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中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分级调节,使机体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1)言语区的分布(2)言语区受损的症状①S区受损:患者不能讲话。发声器官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②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运动器官正常,手能运动,但不能用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思想。③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懂话。听觉器官正常,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听懂声音表达的意思。④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视觉器官正常,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看懂文字表达的意思。2.学习与记忆的三步曲(1)第一步:信息输入——学习与记忆的基础。(2)第二步:加以注意——信息输入大脑。(3)第三步:反复运用和强化——形成长时记忆的唯一途径。3.情绪(1)比较情绪的不同表现类型积极消极表现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对人的影响积极奋进消极厌世(2)调整情绪的方法①自我调适:适量的运动,调节压力给自己放个假。②身边人的支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心理咨询: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专业的治疗。1.残奥会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人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表达的含义,主要依靠哪些中枢?提示:视觉中枢和语言中枢。2.在做题时,我们一般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再书写作答完成审题思考等活动,这涉及什么功能?这些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哪个结构?提示:语言活动;大脑皮层。3.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许多同学会说会写,也能看懂文字,但经常听不懂原音电影中的英语对白,这种情况叫感觉性失语症B.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某一特定区域有关,这一区域叫言语区C.某人因脑出血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这很可能是损伤了大脑皮层S区D.S区位于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C [考查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及其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许多同学会说会写,也能看懂文字,但经常听不懂原音电影中的英语对白,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及锻炼,不是疾病,A项错误;言语区是指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而不是某一特定区域,B项错误;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时,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叫运动性失语症,C项正确;S区位于大脑皮层额下回后部,H区位于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D项错误。]4.(2019·北京高考)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B [本题结合有氧运动考查分析对照实验结果的能力。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说明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项错误;运动组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说明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能促进学习记忆,B项正确;有氧运动促进海马脑区的发育,说明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有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C项、D项错误。]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过程如下图所示。当膀胱储存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但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请讨论解决下列问题。依据材料和图示,概述“尿意”的产生过程,培养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借助对“遗尿”、“吓尿了”现象的分析,形成局部与整体观。1.“尿意”是在哪个部位产生的?概述“尿意”的产生过程。(科学思维)提示:排尿反射是人体低级的反射活动,神经中枢在脊髓灰质内,属于非条件反射。当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后,兴奋沿盆神经传导到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同时,兴奋还沿着脊髓中的神经纤维向上传导,依次到达脑中各级排尿中枢,并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2.为什么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但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成人的脊髓损伤后不能感觉到尿意的原因是什么?(生命观念)提示: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受大脑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排尿次数多,并且容易发生遗尿现象。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作用,由于从脊髓到脑的信息传导被切断,因此脊髓损伤的病人不能感觉到尿意,容易遗尿。3.“吓尿了”是一网络热词,意指吓坏了。当人受到意外惊吓时,意识会暂时失灵,导致无意识排尿。结合所学知识,试解释人出现“吓尿了”现象的原因。(生命观念)提示: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当人受到意外惊吓时,低级中枢暂时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出现无意识排尿。[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背诵1.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2.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3.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4.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B.上课憋尿是高级中枢的调控行为C.打针时大脑对脊髓产生抑制D.婴儿尿床是由于膀胱发育不完善D [婴儿尿床不是由于膀胱发育不完善,而是大脑中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2.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 )A.检查缩手反射是否正常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D [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不能确定此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属于血常规化验,目的是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不属于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语言中枢属于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故可由此确定此人高级神经中枢是否受损。]3.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记忆的长短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 [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但不会讲话B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B错误。]5.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图(a) 图(b)(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b是,c是,d是。(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的调控。(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解析] (1)根据反射弧的特点可知,a、b、c、d依次表示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的调控。(3)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由图可知,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的膜。[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PAGE-9-兴奋传导和传递一、电位测量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核心精要]解答有关神经纤维上电位差变化曲线的试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看电极与细胞膜的位置关系,确定曲线的起点①若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则电位差不为0,曲线起于纵轴的正半轴或负半轴(如图1所示);②若两电极位于细胞膜同侧(都在内侧或都在外侧),则电位差为0,曲线起于横轴(如图2、3所示)。(2)根据刺激位置分析曲线波动次数,图4中:①如果单独刺激a点、b点或d点,两个电流计均可以测到两次电位波动;②如果刺激c点(c点位于电流计甲两电极的中点),电流计甲测不到电位波动,电流计乙测到两次电位波动;③如果刺激e点,电流计甲测不到电位波动,电流计乙测到一次电位波动。图1 图2 图3图4[对点训练]1.(2021·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二上期中)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为刺激前后的膜电位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上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B.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有关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B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该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A错误;兴奋传到b点时,a和c两点均为初始状态,没有发生膜电位变化,所以指针应向右侧偏转,B正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产生兴奋,C错误;根据刺激前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2.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当在a、b两点中央刺激时,不会出现的过程是( )甲 乙 丙 丁A.甲、丁 B.甲、丙C.乙、丙D.乙、丁C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负外正,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在a、b两点中央刺激时,两极的变化是同步的,当两极同时兴奋时,如图甲所示;当两极同时恢复静息电位时,如图丁所示。因此,不会出现图乙和丙所示的变化过程。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3.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D [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位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分别传至乙电流表两极时,乙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传递到左边的神经元,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4.(2021·江苏省扬州中学月考)如图甲所示,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电表1的两电极分别接在a、b处膜的外侧,电表2的两电极分别接在d处膜的内、外两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乙 丙A.由电表1记录得到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B.图乙曲线中②点时膜外Na+内流速率比①点时大C.图乙曲线中③点对应图丙曲线中⑤点D.图丙曲线处于④点时,图甲a处正处于静息状态C [根据表中分析,电表1测得的电位变化可用图丙表示,电表2测得的电位变化可用图乙表示,A正确。图乙曲线上升段由Na+内流引起,②点时曲线斜率比①点时大,所以②点时Na+内流速率比①点时大,B正确。图乙曲线中③点对应兴奋向右传至d处时形成的动作电位,由于bc=cd,所以此时兴奋向左传导至b处,对应图丙曲线中④点;这一时刻a处仍处于静息状态,C错误、D正确。]二、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核心精要]1.基本思路选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变化和另一侧的电位测量仪来确定传导方向;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在A′处刺激,在B′处测电位变化,再反过来进行,通过两次结果来确定传递方向。2.实验设计(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方法设计:电激上图中a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b处的电位有无变化。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b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b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方法设计:先电激图中a处,测量c处的电位变化;再电激图中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发生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对点训练]5.如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元,电流计M、N连接在神经元表面。请据图回答:(1)若图中的神经元在兴奋时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的指针将偏转(填“一次”“两次”或“多次”)。(2)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简要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现象:。[解析] (1)分析图解可知,图中①②或①②③都首尾相接,即产生的兴奋可以循环传导。若图中的神经元在兴奋时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的指针将偏转多次。(2)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预期实验现象: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答案] (1)多次 (2)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 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6.如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进入,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导致神经元②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解析]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后,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②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因此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答案] (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7.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单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②。[解析] 解答(1)小题时,首先要明确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再结合图中的电位计的位置和作用进行实验设计。(2)小题只能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进行分析,因为题中已经明确电位计?有波动,说明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该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二是验证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用0.5%的硫酸溶液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某个点,可以观察到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无波动,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整个反射弧上只能是单向传递(题干中已经有硫酸刺激左后肢趾尖,电位计?和?有波动的信息)。(2)据题意可知,所添加的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以该反射不能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体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递质的释放,也可能是抑制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答案]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PAGE-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素能提升课兴奋传导和传递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