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图《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作者“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截止到2009年,已经正式出版了七部。明朝的历史开始于( ) A.1206年 B.1227年 C.1279年 D.1368年 2. 下列局面和大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情况相符的是( ) ①政治腐败,皇帝疏于朝政 ②朝政混乱,官吏贪赃枉法 ③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 ④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建立后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杰出首领是( ) A.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元昊 4.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 5. 清乾隆年间,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 A.设置台湾府 B.册封班禅 C.设置行中书省 D.设置伊犁将军 6.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三首诗词或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郑成功、岳飞、鉴真 B.戚继光、鉴真、张骞 C.鉴真、郑成功、玄奘 D.郑和、岳飞、鉴真 7. 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8. 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 ①耕地面积增加 引进高产作物 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10.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1. 列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2. “它吸取了其他剧种的特点,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它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材料中的“它”是( ) A.唐诗 B.宋词 C.京剧 D.昆曲 13. 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设东厂 B.废丞相设三司 C.建立锦衣卫 D.设六部 14.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15. 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自有戚爷会抵挡。 ——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哄儿谣 材料二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撰写的一幅对联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 ——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戚爷”指的是谁?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中被郭沫若誉为“一代英雄”的是谁?郭沫若对他做出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从“戚爷”、“一代英雄”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4)清朝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施。 ①清朝政府坚决镇压了那些分裂叛乱活动? ②清朝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17.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发展】 材料一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 7414495 材料三 ( 明清时期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人口增加】 材料四 下面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2)材料二中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18.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各起到什么作用? (2)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CAD 6-10AADBA 11-15DCADD 二、非选择题 16. (1)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2)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崇高品质;等等。 (4)①镇压了准噶尔贵族叛乱;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②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17. (1)雍正帝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2)变化: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因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3)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4)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18. (1)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面对沙皇俄国的侵略,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康熙帝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闭关锁国政策。 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影响: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