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书斋内外——中国书画的自然与人文空间》教学案例 一、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中国书画》第一单元《道器之间——中国书画与生活空间》的第一课, 它围绕单元情境中“中国书画艺术如何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设计了五次学习任务和四次思考·探究作为驱动性任务。 (一)核心观念和基本问题 从本课的课题和内容中可以提取出本课的核心观念——中国书画体现为自然、生活与艺 术的统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细碎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学习任务和思考·探究中的问题有助于将相关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构建“存储和检索”的知识系统。基本 问题有: (学习任务一)中国书画通过哪些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生活? (思考·探究)中国书画的工具材料除具有实用功能外,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是怎样与艺术、生活相互融合的? (学习任务三)传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哪些意义和价值? (学习任务四)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传统的书画艺术融入你的生 活? (二)单元问题情境 图 1-1 《中国书画》第一单元的单元问题情境 单元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将中国书画与它存在的时间、空间、文化和历史等联系起来, 并在对文房用品的实用、审美功能的探究中思考:中国书画是怎样与文人的生活、思想联系起来的,中国书画在不同的时代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中国书画在现代的环境中将何去何从。 (三)具体内容 从建构主义世界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四个维度对本课内容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 现,本课的内容中存在一些观念或想法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培养逻辑思维,开发循序渐进 的学习方法。 表 1-2 对本课内容的综合解读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综合设定为: 通过探索中国书画的自然与人文空间理解传统的书画艺术与自然、人文环境的联系,运用中国书画的工具材料完成书斋横幅的创作,并在创作中表达对中国书画精神内涵的理解, 思考中国书画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理解、审美判断) 从具体目标而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从中国书画融入生活的形式、书斋内的用具和陈设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传统书 斋内外的环境,分析中国传统人文空间的共通性,了解中国书画艺术产生的环境;(文化理 解、审美判断) 掌握运用中国书画文房用具、撰写横幅的基本技能;(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结合鉴赏和创作,理解中国书画自然与人文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文化理解) (二)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本课的课程内容大致分为课题、知识系统、助学系统三个层次,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核心观念的提示思考本课出现的所有问题和学习任务,接着从知识系统中 的国内、外案例的学习入手,按助学系统中“中国古典园林——人文空间的营造——中国书 画艺术对人文空间的重要性——书斋内文房用具的功能——以书斋为空间的文人生活—— 中国书画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顺序构建本课的知识系统,完成形成性评价。 图 2-1 本课结构概括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图 2-2 本课知识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文人群体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意义。 中国文人群体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对文人群体和文人的生活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空间、文房用具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究, 最终将这些理解运用到为书房命名、题写横幅的实践中,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和中国艺术精神为书斋命名并撰写横幅。 该创意实践活动建立在学生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的特定的情境、场域、目的的理解和对文人群体的理解之上,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他们可以进一步设想:中国书画艺术与现代、 未来的社会、生活将会如何互相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提问: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古代,文人们把他们的隐私或秘密藏在哪里呢?自己的书斋 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周作人。他为什么这么说?书斋和心思是怎样被联系起来的? 教学意图:从中国书画产生的重要空间开始,引出它与自然环境和文人的生活的关系。 (二)新授 为了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探究三个问题:书斋内外有什么?文人在书斋干什 么?中国书画与书斋的关系是怎样的? 归纳中国书画人文空间的共同性,解决书斋内外有什么的问题。 分组学习(4 人),分析学习材料:对比教科书上这些书房内外的环境,分别谈谈它们有什么共通性或共同特征? 展示学习材料,提问:图片中的这些书房摆件、器具真的实用吗?它们为什么被设计成 这个样子呢?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教学意图:了解书斋的内外环境的联系、文房用具的实用和审美功能,引出中国书画融 入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形式。 联系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解决文人在书斋干什么的问题。 提问:还记得最近一次读过的有关书斋的文章是哪一篇吗? 分组学习(4 人小组),分析学习材料并回答问题:仔细阅读《项脊轩志》,根据文章中的相关描写,分条归纳出归有光在书斋内外干了些什么? 总结:书房肩负着古人“修齐治平”的理想;对于古人来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文人 在书房中通过美好的器物来陶冶性情;书房是文人的灵魂家园,承载着悲欢离合的记忆。历 史上书斋与文人的故事很多,有一些文人把这些经历、活动记录了下来。 教学意图:引出文人群体对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性,及文人生活、想法、观念融入中国 书画的形式。 分析学习材料,解决中国书画与书斋的关系的问题。 明明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为什么有那么多文人把它写出来、画出来呢? 分析学习材料,回答问题:找出两个版本的文徵明的《真赏斋图卷》的不同之处和相同 之处,你认为哪张作品更好?用三个词形容你看到这幅作品的感受,并谈谈你的理解:为什么时隔八年,文征明还要绘制第二个版本的《真赏斋图卷》? 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文人是把他们看到的、生活中实际的东西写下来、画下来吗?他们是把想让观众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古代的文人们用自己的尺度塑造、改造他们的书斋内外,将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理解通过中国书画表达出来。文人的尺度会来源于很多地方:从外部看,可能涉及到社会背景、政治因素、文化环境、宗教和法律政策等,从内部看, 可能涉及到家族背景、个人经历等。因此,任何一件书画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情境、场域、目的和形式特征。 教学意图:引出中国书画与自然、人文空间的联系。 完成学习任务 文人大抵拥有书房,但有书房的人不一定就是文人。那么,怎样成为那个有书房的文人 呢?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一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曹雪芹 创意实践:幻想你理想中的桃花源,如果你有一间书斋,你会怎样布置书斋内外的环境? 请你为你的书斋命名,选择合适的字体,用横幅的方式题写。 教学意图:将个人对中国书画的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理解对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作品展示与评价 设想一个朋友来你书房参观的情境,联系你书写的横幅的内容,上台介绍你的书房,谈 谈为什么你会选择这种字体书写这个内容,全班同学和老师投票选举最佳讲解者。 小结与延伸 展示两幅作品:1373 年,倪瓒、赵原绘制了这样的《狮子林图(款)》;1988 年,吴冠中的《狮子林 镜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20 年,你认为人们对中国书画的自然与人文空间的理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等因素在课后进行思考。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的前期准备 可以考虑采取问卷或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中国书画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技法学习经 历)和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前测; 可以熟悉校外的教学资源,即学校周边区域的历史宅邸、园林、博物馆等; 可以尝试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准备一张学习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内容的意义。 表 4-1 本课学习单 (二)关于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考虑创设特殊的情境,例如:某个时代的书画雅集,提示学生转换身份(受邀参 者或雅集主办方)构建人、物、环境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的 布置, 考虑到高中学生将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就业做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职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带领学生完成一次工作调研(包括工作性质、责任、意义等),鼓励学生思考中国书画艺术或中国艺术精神将如何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发展下去,怎样改变未来的生活,并书写一份简短的文案或图文解释,与同学交流。此外,教师也可以参考“描述、 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对比鉴赏古代、近现代的中国书画作品。 (三)关于教学评价的建议 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中的学习评价表和学习任务中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报告,同时对本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以下表格供参考: 表 4-2 本课的学习评价表 表 4-3 本课的学业等级划分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