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  )
A.光武 B.洪宪
C.洪武 D.贞观
2. 观察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的地点在(  )
A.成都 B.西安
C.北京 D.山海关
3. 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 D.康熙
4. 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5.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6. 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7. 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在明朝的出现主要表明了(  )
A.明朝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
B.这些农作物适应性强
C.明朝与外国保持了经济交流
D.农作物产量提高
8.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9. 电视剧《乔家大院》和《胡雪岩》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剧中主人公分别是清朝时期晋商和徽商的代表,他们的经济活动促进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繁荣(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外贸业
10. 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大兴“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 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这三殿名称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故宫兴建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  )
A.唐朝贞观年间   B.明朝洪武年间
C.清朝乾隆年间 D.中华民国时期
13.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4.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反映了(  )
A.地方权力增大 B.相权不断加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不断膨胀
15. 清朝统治者推行了近200年,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也使清政府与世隔绝,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的政策是 (  )
A.恩威并重 B.开埠通商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系列纪念邮票。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4)除了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试举一例说明。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的国家统一, 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作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风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由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台湾简史》
材科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平等……达赖喇嘛和班禅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亲临并履行金瓶掣签手续……藏军的大小军官均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放,经过考验,有权升擢和斥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与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典型事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驻藏大臣设置于哪一地区?根据材料三概括驻藏大臣的职责。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图一为明朝“锦衣卫印”,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后来明成祖建立了哪个与锦衣卫相似的机构?
(2)图二为军机处外景,这一机构是由哪位皇帝设立的?以上两幅图片从政治的角度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浙江富户庄廷鑨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这种政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BCC 6-10DCBBC 11-15CCDDD
二、非选择题
16. (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3)戚继光抗击倭寇。精神:反映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4)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7. (1)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西藏地区。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8. (1)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意思相近即可) 东厂。
(2)雍正帝。说明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有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